《世说新语》名士篇1 ll 陈仲举

陈仲举,名蕃,汝南平舆(今河南平舆北)人,东汉后期的名士和重臣。

德才兼备的他,踏入仕途后,受到大臣胡广的赏识,官越做越大,其间因直言屡次被贬,影响力随之越来越大,所谓“言为士则,行为世范”,成为天下人的榜样。

有一回,大权在握、威震天下的大将军梁冀,派人送了封信给陈蕃,请陈蕃办私事。

陈蕃为人刚直方正、孤高清廉,从不随便接见宾客。送信的人当然无法见到陈蕃,于是假托他事请见陈蕃,陈蕃发怒,将其打死,因而获罪,被降职。

当年山贼造反为害,公卿商议要遣军队剿平,汉桓帝又下诏令推选合适的人才。

陈蕃上疏辨驳说:现在造成老百姓为害的原因,难道不是当地官吏贪污暴虐造成的吗?应该严厉责成三府,发现那些为政乖乱,残害百姓的人,立即向朝廷揭发,另选清正贤明、廉洁奉公,能够宣扬法令,爱护百姓的人去代替他们,这样可以不必烦劳大军,盗贼自然会平息啊!

陈蕃上疏,得罪了汉桓帝的近臣,又被降为豫章太守。

当时,豫章有个著名隐士,徐穉,字孺子。陈蕃早知其名,到任后,衙门未入,就直奔徐家。

手下阻拦:“大家希望您先去官署……”

陈蕃答:“周武王在车上看到商朝良臣商容寓所的门,便站起来致敬,以致车的座位都没被暖热。我去拜访贤士,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后来,陈蕃和徐穉成了挚友,经常待在屋子里谈论天下事。陈蕃希望徐穉出来为朝廷效命。每到这时候,徐总是笑而不语。

做豫章太守的日子,陈蕃专门在自己的寝室为徐穉准备了一张床,聊得太晚了,便把徐留下过夜。

但徐穉终未出山。因为他知道:东汉将倾,即使有陈蕃这样的大臣,也无济于事了。

原来,从东汉中期开始,东汉皇帝继位时的年龄越来越小,导致母后临朝,太后的娘家人即外戚掌权,而皇帝长大后,便想着从外戚手里夺回权力,靠谁呢?只能靠身边的宦官。

汉和帝登基时只有九岁,成年后利用宦官郑众,一举诛杀掌权的外戚窦氏家族。随后的汉安帝时期,又有两次大规模的宦官、外戚冲突。到汉桓帝时,宦官单超诛杀了权倾朝野的梁氏外戚,使宦官势力达到高峰。

宦官胜利带来的直接恶果是掌控皇帝,凌驾于大臣之上,肆意干政,卖官鬻爵,骄纵贪暴。作为大臣,这时候只有两个选择:一是依附在宦官周围;二是不与之合作,寻机力转乾坤。选择后一条道路的士人慢慢形成一个松散的集团,也就是“清流”。

东汉后期的清流名士坚持着家国理想,为挽救帝国大厦的倒塌而一次次努力。陈蕃,就是这种浩然士风的代表。

后汉灵帝即位,陈蕃被窦太后任命为辅政大臣。此时,专权宦官以曹节、王甫为首,朝堂为之污浊。

建宁元年(公元168年)秋九月,陈蕃与外戚窦武秘密策动,意欲诛杀曹、王等人,却不料走漏风声,后者抢先发难,率诸宦官关闭洛阳宫门,并劫持了灵帝,软禁了太后,接着迅速矫旨发兵,袭杀了窦武。

须发皆白的他拎了把长剑,带领府内侍从以及学生近百人突入承明门,想冒死一拼。

结果自然是个悲剧。王甫派军士收捕陈蕃,当日即杀之。据说,被害前,已七十多岁的陈蕃,遭王甫、曹节的羞辱,被二人交替着抽耳光。

其实,陈蕃有多次隐退避祸的机会,但他却没选择那条路。他有自己的信念:“以遁世为非义,故屡退而不去;以仁心为己任,虽道远而弥厉。”最终,殉于国难。

你可能感兴趣的:(《世说新语》名士篇1 ll 陈仲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