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鸿志:45位红学中人名录的启示

中科院应用数学所副所长安鸿志利用统计学揭秘《红楼梦》 最近发表“45位红学中人名录启示”一文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安鸿志,退休前主要从事数理统计中时间序列的分析和研究。作为一名“红楼”迷,读《红楼梦》,看红学书,话谈红楼中的一些难题,是他业余生活中最大的爱好。

退休多年的他将毕生所学和这毕生所爱联系到一起,将概率统计用到了红楼梦的研究中,不但对“《红楼梦》前80回与后40回是否为同一手笔”这一红学“死结”有了另一佐证,还对看似是“奇谈怪论”的“曹雪芹借写《红楼梦》一书痛骂雍正”这一观点给出了数学上的分析论证。

2019年4月18日,安鸿志针对网上屡见“红学家名人榜”, 写出“45位红学中人名录启示”一文。现予发表。

起 源

近年来,在红网上屡见“红学家名人榜”,其数量从几十到几百,数目虽然不同,却多用“红学家”“名人”“榜”冠名。笔者爱看,可以多知道一些“红学家”,增加网上了解或沟通的机会。

反复拜读后发现,其中也不都是“红学家”或“名人”,所谓“榜”也毫无排序规律。其实只是人名录。于是想到了麦克·哈特写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为何没人写出“影响红学发展的100名人排行榜”呢?仔细想来,笔者觉得还是用“人名录”更容易,也就是把“名人”与“榜”分别用“人名”与“录”代替,而且不用“红学家”冠名。其中的“录”字,可以按照入选者的出生年代排序。

至于如何挑选入选者,参考麦克·哈特著书的思考方法。具体挑选方法是:在红网上可查询到的红学研究者中,按其影响持久性、被关注度高底、是否有创新点,三方面考查,至少有一方面突出者入选。这些考查可借助于网络完成。对于入选者,写出人名、生年(对已故者含卒年)、著作、简要说明(限在200字以内);其中有几位入选者,搜索不到生年,列在最后。这样排序虽然简单,却能显现出红学发展的年代印记,特别是,能发现当今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可能发展的趋势,详细论述在“人名录”之后的“启示”一节中。

45位红学中人名录

1. 蔡元培(1868-1940),著有《石头记索隐》,自称“余之为此索隐也,实为《郎潜二笔》中徐柳泉之说所引起。柳泉谓宝钗影高澹人、妙玉影姜西溟。余观《石头记》中写宝钗之阴柔、妙玉之孤高,与高姜二人之品性相合。” “可用三法推求:一、品性相类者。二、轶事有征者。三、姓名相关者。”依此方法,对于《红楼梦》中的十二钗等人物,都得出索隐明朝的名士,并且认为,《红楼梦》有“反清吊明”的隐喻。

2. 王国维(1877-1927),著有《红楼梦评论》,是第一部运用西方哲学、美学的观点

和方法研究《红楼梦》的著作,试图用叔本华的哲学来解说《红楼梦》的精神; 认为《红楼梦》是“悲剧中之悲剧”,具有中国传统文学作品所从未有过的悲剧精神;提出了一种辨妄求真的考证精神,旨在破旧红学猜谜附会、索隐本事之谬误。

3. 鲁 迅(1881-1936),在《鲁迅全集-集外集拾遗补编 <绛洞花主>小引》中写到:

“同样是一部红楼梦,易学家看到的是经,道学家看到的是淫,才子看到的是缠绵,革命家看到的是排满”。 鲁迅先生曾经指出:“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其要点在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

4. 景梅九(1882~1961),著有《石头记真谛》 又名《红楼梦真谛》。作者富于索隐,如对绝句“满纸荒唐言,一把酸辛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引申出“颇觉原著者亡国悲恨难堪,而一腔红泪倾出双眸矣。盖荒者亡也,唐者中国也,荒唐者即亡国之谓。而获得《红楼梦》的真谛。” 终其言云“其所以自择自处之分位,均在红楼一梦中,其激刺人心不亚于图穷之匕首,则是鄙著真有问世之必要也已。”

5. 胡 适(1891-1962),著有《红楼梦考证》,书中提出:《红楼梦》前80回的作者是

曹雪芹;曹雪芹是汉军正白旗人,曹寅的孙子, 曹頫的儿子;《红楼梦》是一部隐去真事的自叙。1927年胡适购得《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现称"甲戌本"),此后形成了脂批本研究的课题。胡适认为,《红楼梦》后40回是高鹗补写的。

6. 吴 宓(1894—1978),是最早将《红楼梦》介绍到国外的权威学者之一。1920

年,他在美国哈佛大学留学时,就为中国留学生作《红楼梦》研究的学术讲演,同时,他在美国发表《红楼梦新谈》。在这篇论文里,他开宗明义首先指出,《红楼梦》的人物生动,构思之精,行文之妙,即求之西国小说中,亦罕见其匹,从而确认了《红楼梦》在世界文学中的崇高地位。

7. 茅 盾(1896-1981),茅盾做了一件专门红学家都不曾考虑和尝试的事,即,对

《红楼梦》进行删削和压缩,完成了节本《红楼梦》的出版。茅盾在《节本红楼梦导言》中写道:“研究《红楼梦》的人很可以去读原书,但是中学生诸君倘使想从《红楼梦》学一点文学的技巧,则此部节本虽然未能尽善,或许还有点用处。”

8. 俞平伯(1900-1990),著有《红楼梦研究》,书中从多角度研讨《红楼梦》,认为后

40回非曹雪芹原著,系出自高鹗伪续,对后40回有严厉的批评。1953年,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受到公众的批判。到晚年他发出感叹:没想到越研究越糊涂了;就当小说对待吧。他还自省说:“胡适、俞平伯是腰斩红楼梦的,有罪。程伟元、高鹗是保全红楼梦的,有功。大是大非!千秋功罪,难于辞达。”

9. 王昆伦(1902-1985),著有《红楼梦人物论》,以深刻的思想性,浓厚的艺术审美

观,对《红楼梦》中的人物描写加以分析和理解,起到了引领作用,吸引了众多读者。

10. 吴世昌(1908-1986),著有《红楼梦探源》,是他在牛津大学讲学期间,用英文撰

写的,涉及面较宽,强调独立思考,见解颇丰。此外,还有一事值得提及,他不仅鼓励了霍克斯翻译《红楼梦》,而且也给予了帮助。大卫·霍克斯 (David,Hawkes),是第一位翻译全本英文《红楼梦》(前80回)者,书名译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以前的翻译都是部分章节,错误较多,他的翻译不仅比较准确,而且译文优美,深受英文读者的赞誉。

11. 吴恩裕(1909-1979),著有《曹雪芹丛考》,研究曹的生平。他注重实地考察与有

关文物。如曹雪芹故居的“虎门”意义的破解、《废艺斋集稿》等。特别,1963年他在北京香山考察时,张永海老人告知,在红叶村一带有传说,鄂比赠给曹雪芹一幅对联是:“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有; 疏亲慢友,因财绝义世间多”。这与1971年在香山正白旗39号老屋中发现题于墙壁上的对联:“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 疏亲慢友,因财而散世间多”,太相近了。

12. 周策纵(1916-2007),著有《周策纵作品集3: 红楼梦大观》,涉及了《红楼梦》的

书名、残钞本等方面的问题。1980年,周策纵发起并主持了第一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中国、美国、日本、加拿大、英国、新加坡及我国台湾省和香港地区的红学家,共八十多人与会。

13. 周绍良(1917-2005),著有《细说红楼》,编选了周绍良研究红学的主要文章,论及了他的独到见解。例如对《红楼梦》系年的详尽梳理,对《红楼梦》后40回原稿真伪甄别,以及曹雪芹卒年的考证。他还特别表明,关于卒年考证结果,并不影响对《红楼梦》的阅读效果。

14. 周汝昌(1918-2012),著有《红楼梦新证》,其中含有了与《红楼梦》及曹雪芹家族有关的编年史料,具有引用价值;内容还涵盖了作者在红学研究中的丰富内容,虽然在方法上近于胡适,其见解独到且颇多设想,具有引领性。例如,首次提出曹雪芹卒年不是“壬午”而是“癸未年”;曹家在乾隆初年有过再次复苏;大观园在北京的恭王府;史湘云的原型是曹雪芹的妻子;后40回不仅是高鹗的伪续,而且是受皇家的操控;等等。

15. 戴不凡(1922-1980),著有文稿 “揭开《红楼梦》作者之谜”。认为曹雪芹只是《红楼梦》的改写者而不是原作者,此说法虽非始于戴不凡,他却从多方面作了考证、论述,提出了如此新见,此外戴先生还赞成《红楼梦》是 “二书合并”的说法。他的这些观点引起了强烈反响,也带来诸多争议。

16. 邓云乡(1924-1999),著有《红楼梦导读》,从民俗、饮食、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研究《红楼梦》,譬如当时的皇家制度,曹雪芹的家庭、身世,《红楼梦》的版本问题等方面。试图帮助读者解开不少疑团。 例如, “脂砚斋”是怎么回事?高鹗的续书到底怎么样?贾家为什么会日薄西山?《红楼梦》的诗词到底好不好?

17. 冯其庸(1924-2017),著有《红楼梦概论》。冯其庸在红学的诸多方面都有研究,比如,关于脂批本的研究,特别是庚辰本和己卯本,关于曹雪芹祖籍辽阳说、曹氏宗谱的可靠性,以及《红楼梦》的思想倾向等等。他认为,《红楼梦》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民主思想。此外,他在创建中国红学会、出版《红楼梦学刊》及《红楼梦大辞典》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8. 李希凡(1927-2018),著有《红楼梦评论集》(与蓝翎合著)。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红楼梦》,批判了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他们的研究得到了毛泽东伟人的首肯,并引出了政治性的批判浪潮。此后,李希凡论《红楼梦》人物,既有不改初衷的学术坚守,又有新的发展和丰富。

19. 蒋和森(1928-1996), 著有《红楼梦论稿》,作者将理性分析与美学鉴赏融为一体,以炽烈的感情、优美的语言、抒情的笔调,对《红楼梦》的思想、人物、艺术进行了细致的剖析,形成独具一格的研究风范。此外,他的另一著作《红楼梦概说》,被日本红学家小川阳一译成日文,改名《红楼梦入门》,1985年在日本东京都出版。

20. 梅 节(1928-),著有《红学耦耕集》(与马力的文章联合成书),梅节对脂砚斋和《红楼梦》的关系,及《红楼梦》原书创作过程做出了新的推论。在版本研究方面亦有独到见解,认为红学界把《红楼梦》分为脂本和程本两个系统,不能反映版本流传的真实情况,应区分为《石头记》和《红楼梦》两个系统进行深入探讨。在涉及考证问题时,他也有见人所未见之处。

21. 顾平旦(1930-2003),著有《曹雪芹京华遗迹考》,作者对红楼梦大观园有较深的研究,曾结合文献资料考察了曹雪芹及其亲友在北京的活动遗迹,根据考察资料,写出此书。对曹雪芹的家学渊源、红楼梦大观园的平面布局、原型和园林建筑等,提出新观点。

22. 余英时(1930-),著有《红楼梦的两个世界》, 认为《红楼梦》描写的是一个理想世界,而考证派则要将这个理想世界拉回到现实中来。余英时强调对于作品的文学批评,哲学思考,美学价值的讨论,重心在小说的创作意图和内在结构的有机联系上。然而他自己也在用考证派的方法,对其新说有颇多争议。

23. 蔡义江(1934-),著有《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 对《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歌谣、古文、书札、谜语、酒令、联额、对句等,还包括一般不易见到的脂评抄本中独存的诗作等内容,加以解释和指明出处。其中还论及不同版本的差异、不同见解,以及自己的看法。对于爱好《红楼梦》或红学的读者很有帮助,其销量颇巨大。

24. 吕启祥(1936-),著有《红楼梦开卷录》,内容多属艺术探索、人物分析、红学史论等诸多方面。特别是,从美学、艺术、及文化内涵等多角度对《红楼梦》给出的解读与赏析,其文风别有一种韵味。此外,曾参加《红楼梦大辞典》的主要编辑工作,以及参与合编《红楼梦稀见资料汇要》的工作。

25. 林冠夫(1936-2017),著有《红楼梦版本论》,书中对流传的各种抄本的真假优劣,相互关系问题,厘清了许多众说纷纭的说法,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红楼梦纵横谈》为林冠夫研究红学的文集,涉及到《红楼梦》的作者的生平和家世,版本差异,思想、艺术特色,各种人物个性及续书或原著影响等方面。

26. 霍国玲(1936-),有合著《红楼解梦》,沿用周汝昌对后40回是高鹗伪续之说,但其内容迥异,认为前80回是曹雪芹写的《石头记》,将所隐真事(谐音甄士),论述成被乾隆皇帝藏匿的“秘史”,即,其父皇雍正有皇后竺香玉,是《石头记》中林黛玉的原型,还是曹雪芹的情人,与曹合谋毒杀了雍正,此后竺香玉为尼,但仍与曹有私通。不过,在书中对破解脂砚斋的批语“十二支寓”时,用了近代解码中的思维方法,有新意,具有启发性。

27. 白先勇(1937-),著有《白先勇细说红楼梦》,把《红楼梦》作为小说解读,认为曹雪芹将各种构成小说的元素发挥到极致,甚至比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更早。譬如,在书中的神话架构、人物塑造、叙事过程中,多见象征隐喻、千里伏线等传神之笔,极富魅力,而且波及了文学、美学、哲学、戏曲等诸多邻域,耐人寻味。作者还将“庚辰本”与“程乙本”进行了对比,认为“程乙本”最佳, “庚辰本”有诸多混杂夹缠之处;还认为后40回不可能是他人续作。

28. 周思源(1938-),著有《红楼梦魅力探秘》,已往的同类著作,多从文学评论和诠释角度论述《红楼梦》写了些什么;而周思源从创作角度立论研究曹雪芹为什么这样写。书中从主题、结构、人物等多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多有独到见解。比如,《红楼梦》的篇幅有限,人物却众多而且典型生动,两者之间的矛盾, 作者是如何解决的,而且能使三等人物也经得起一等分析。

29. 胡文彬(1939-),著有《胡文彬谈红楼梦》,本书是《红楼梦》研究文集,分为人物篇和文化篇,人物篇从心理描写、情态透视、肢体语言解读红楼人物身份、性格、命运。文化篇从官制文化、奴婢制度、姓名服饰、饮食茶酒、家族文化中品读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本书从另一个角度去品读《红楼梦》,从另一个层面去挖掘《红楼梦》中深厚的文化内蕴。此外,在 “ 听不够奇谈怪论争不休”的红学风浪中,胡文彬是敢直言己见的业内专家,其言自有相当的影响。

30. 安鸿志(1939-),著有《数理话红楼》,包含两部分主要内容,一是论述《红楼梦》中的玄机骂雍正,二是判断杨继振收藏的“梦稿本’’是作者的草稿本,是“程乙本”的蓝本之一。但是,这些见解的原创不属于此书作者本人,作者旨在估算这些见解的“为真概率”,论述其可信程度比其他见解高得多;在此论述过程中,借助了数学的思考方法,特别是对可信概率的估算,以及从红学资料中挖掘出大数据信息。

31. 林同华(1940-),著有《圆梦-红楼梦密码》,尝试用辩证法研究《红楼梦》中那些流动的范畴,以揭示其中的美学密码,并通过这些密码来了解曹雪芹的“辛酸泪”和《红楼梦》中的“其中味”。 承认以往的红学史,就是一部不断用相对正确的美学密码解构《红楼梦》的历史。比如,他强调对已有的红学研究成果,要从正反两方面探讨其存在的价值;对于《红楼梦》的主题研究,要分主观主题、及客观主题。

32. 刘梦溪(1941-),著有《红楼梦的儿女真情》,对《红楼梦》众多人物的心理给出论述,既饱含感性,又合乎逻辑。特别详细解读宝黛之间的感情发展过程,从宝黛爱情的起源、猜疑、困惑、压抑,到逐渐归于安心的心理变化过程,展开细致分析。该书还展现了“作为爱情与婚姻角色出现的每一个人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身后的亲友团和后援团,无不具有强有力的经济与社会背景”。

33. 欧阳健(1941-),著有《红学百年风云录》(与曲沐 吴国柱合著),其核心内容

是否定脂批本与脂砚斋。认为脂批本《石头记》,是在程高本《红楼梦》问世后,被书商伪造的“抄本”;认为脂砚斋者是个骗子。书中认为脂批本与脂砚斋早出于程高本的疑点较多,但是,其推理不够充分,而且,对于资料中存在着与其疑点相反的迹象,其反驳过于主观判断,缺少合理解释。

34. 胡德平(1942-),著有《说不尽的红楼梦:曹雪芹在香山》,书中注重北京香山正白旗村二十九号老屋的发现,以及曹雪芹夫人芳卿的黄松箱、曹雪芹另一部著作《废艺斋集稿》、江宁织造署的"蔽带官斋"诗文、八旗制度和香山地区的口碑,等诸多史料,并与曹雪芹的人生态度和哲学思想相联系,形成互相佐证,为广大读者写出了深度解读曹雪芹生平的著作。胡德平还足成“北京曹雪芹学会”成立。

35. 刘心武(1942-),著有《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从金陵十二钗中的秦可卿着手,详细考证了书中各人物的生活原型,复原了《红楼梦》诞生的时代风貌。比如,认为秦可卿是废太子胤礽的女儿,被藏匿在曹家,此“秘史”隐写在《红楼梦》中人物秦可卿的身上,故事多多,争议不少,不赘述。

36. 蒋 勋(1947-),著有《蒋勋说红楼梦》,从人性与文学角度挖掘《红楼梦》中独特的人文内涵,品味《红楼梦》真正的文学韵味,不涉及考证、索隐等红学派别的迷阵,纯粹感受书中富有的无穷魅力。蒋勋逐字逐句地细读小说,解析故事情节、时代背景、人物关系、写作手法、文章结构等等,依此写成此书,无需对照《红楼梦》原著即可阅读。

37. 周 岭(1950-),编写剧本《红楼梦》,周岭还是(1987年播放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编剧。剧本把《红楼梦》前80回中的主要情节,以尊重原著的精神予以选编;《红楼梦》的后40回内容,当时署名高鹗续作,不予采用,而以多年来的“考证”“探佚”结果为基础,编写进剧本的后半部分,使广大观众看到了电视中《红楼梦》。

38. 张庆善(1952-),著有《话说红楼梦中人》,不同于“索引”、“揭密”、“正说”、“妙解”等著作,这是普及性的论著。立足于《红楼梦》文本自身,着意于文学性、艺术性、思想性的阐释,吸纳了百年来《红楼梦》研究的成果,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对《红楼梦》做出解读。主要内容包括曹雪芹家世与生平、《红楼梦》的主题、情节结构、人物关系、语言艺术等红学基本知识。 作为红学会长,他强调“红学研究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39. 黄一农(1956-),著有《二重奏:红学与清史的对话》,用e-考据方法,对曹家先祖、姻亲网络等多方面进行考察,搜索越40亿字,发现许多与红学有关的新史料,对已有的某些观点,给出了改进,或修正的看法。比如,认为《红楼梦》的背景,不限于曹家,而是以清朝几代皇权更替中出现多家的兴衰迹寓为背景。再如,认为在红学中“索隐”被“误用”颇多,其后又被“误解”,应当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详见其论文“索隐文学与《红楼梦》中之碍语”。

40. 沈治钧(1960-),著有《红楼梦成书研究》,将曹雪芹生平研究、文本研究融于一体,系统、全面、深入地探讨《红楼梦》的成书问题。作者围绕着"一稿多改"这一观点,从体例、时空、情节人物、文献史料等四个方面,就《风月宝鉴》到《红楼梦》的发展演变过程展开了全面的论证。本书直面文本矛盾,重视文献史料考证,注重文本诠释,在诸多方面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41. 陈维昭(1960-),著有《红学与二十世纪的学术思想》,书中首次提出 “为真概率”,其含义是:把研究结果符合真实情况的可能性大小,用数量化的概率来描述,以取代对不同看法争论不休的局面。并指出,在红学考证新结果中,应当包含三项内容:论述新结果是可能为真的;论述新结果为真概率大小;论述新结果为真概率在同类结果中是最大的;认为,这样的逻辑推理才是科学的,有利于学术交流。无疑这是在红学研究中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进步。

42.周文业(?-),著有《红楼梦版本数字化研究》。已完成数字化的抄本有:甲戌本、庚辰本、己卯本、甲辰本、列藏本、戚序本、舒序本、郑藏本、卞藏本,蒙府本、梦稿本;及程甲本、程乙本、东观阁本。这是红学迈向网络时代的起步。周文业还指出,计算机提供的只是一个粗糙的文本,在研究中引用,应该加以仔细的核对。这与现代术语“人机结合”相吻合,总之,《红楼梦》版本数字化,与在研究中使用它,都在起步阶段。

43. 梁归智(?-),著有《红楼梦探佚》,通过《红楼梦》前80回的“草蛇灰线”、“伏笔”等,以及小说的情节发展、思想倾向、人物性格的演变趋势,再结合脂批和其他材料,综合研究曹雪芹原著80回后佚稿的情节,特别论及了《红楼梦》中重要人物在80回后的线索与结局。出版后引起较大的反响。

44. 土默热(?-),著有《土默热红学》,建立了一个新的索隐红学体系,认为:《红楼梦》的作者是清初的大文豪洪升;书中的金陵十二钗原型是蕉园十二钗;大观园是杭州的西溪;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的原型是京东的盘山。 观点令人惊讶,虽有轰动效应,但是,其推论多属主观猜想,缺少科学的客观分析;在引用文史资料时还有曲解出现,因此争议颇多,如见梅节的文章“谢了,土默热红学!”。

45. 陈 林(?-),著有《破译红楼时间密码》,论证在120回《红楼梦》中,隐藏了一段真实年代序列,其中包含了作者/曹頫、贾元春的原型/曹佳氏等多人的生卒年、月、日。其论证的方法是,从天文历法、八字命理、元旦朝贺、皇家殡葬、黄河决口以及科举考试等相关资料中揭示出来。如此观点自然引来争议,如见安鸿志的博文“读《破译红楼时间密码》有感”。

启 示

在“人名录”中,从时间跨度看约一百年,不难浏览到红学发展的年代印迹。从学术角度看,涉及的邻域丰满:作者是谁,写批语者是谁,续书者是谁,曲笔有何隐寓,抄本的真伪与相互关系,探究佚稿内容,解读小说原作,细考曹雪芹家族史,等等,这些内容都在“人名录”中有所显现。

当然,在“人名录”中也能看出一些问题。究其根源在于,对于被研究的问题缺少铁证资料,然而,在根据现有资料分析后做出判断时,既缺少共同遵循的合理规则,又存在信口断言自己的见解“绝对正确”,称他人的研究是“伪学”的现象,于是,不仅在学术上总是争论不休,而且超出学术范畴的不文明的争辩,也时有出现。显然,这不是红学研究中的正常现象。

可庆幸的是,针对如此不正常的现象,在“人名录”中也有呼声,希望在红学研究中重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见“人名录”第38条张庆善)。而且,在“人名录”中,的确也能看到,科学态度和方法已经在红学研究中有所展现。下面举例说明。

例一,陈维昭(见41条)提出的“为真概率”,以及三个组成部分,这些提法与近代统计学中的“最大可能性的估计准则”相吻合,安鸿志(见30条)在他的著作中多次使用。遗憾的是,在主流红学界尚未受到重视。

例二,在看待各种不同红学研究结果时,林同华(见31条)提倡辨证的分析方法,即从正反两个方面考察其存在的价值。比如,他对霍国玲在《红楼解梦》中(见26条)的谋杀雍正说,不赞成其论证的方法和结果,但是,对于她揭示《红楼梦》中有隐语骂雍正的论述,是赞同的。再如,在讨论《红楼梦》的主题时有争议,林同华提出区分主观主题,与客观主题。当然,不排除两者可能有交叉。索隐结果旨在寻找主观主题,此类主题可能是附带性的。

例三,周文业(见42条)进行的《红楼梦》版本数字化工作,无疑是为红学走进网络时代的重要一步,再结合黄一农(见39条)的e-考据方法,将把红学研究带进大数据分析时代。

最后,还要补充说明一点。在本节前面的讨论中,未涉及解读《红楼梦》小说的论著(不妨简称解读)。解读是从不同角度,不同美学观点阐述各自的见解,能帮助读者理解和欣赏巅峰之作《红楼梦》,领会书中的传神文笔、无穷魅力。所以解读作品的受众面远远高于其他红学研究著作,而且,并无“为真概率”可言,也难见到实质性的争议。正因为如此,在“人名录”中,与解读有关的人名与著作很多,在本节中却无言多议。

不过,有的解读者断言:《红楼梦》不是密电码,可是,近些年来,在红学论著中却有多位使用密码一词。两种观点明显对立,细究起来,这也不是纯学术的争议。首先,持“断言”者忽视了两条客观事实:其一,在英国皇室间的权利之争中,几百年前就有用“密码”性的书信先例,传递秘密的消息(何以见得早年的中国人都不会用);其二,在《红楼梦》书中、脂砚斋批语中、相关资料中,都明确写出:“谁解其中味”,“此书表里皆有喻也”,“恐其中有碍语也”。面对这样的客观实际,无视其存在,而做出那样的断言,这不是科学的态度。换言之,在发表此断言时,应当不回避客观实际,当然,您有权论证(不是主观认为)那些都是伪造的,从而不影响您的断言,这才是科学的态度。

你可能感兴趣的:(安鸿志:45位红学中人名录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