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写字的时候,我在说什么?(四)

1.

昨天和两位老友聊起“销售”这样一个留下来的都是精英的职业。

彼此众说纷纭,她们觉得做销售坚持不下去的根本原因是自己不仅能力、技巧不行,而且还太要脸。

而在我看来的根本原因是——懒。

是的,我扪心自问了已有一年销售经验的自己。(当然,其中也有对曾国藩的那句“人生之败,非傲即惰”进行的反思。)

因为,技巧,可以在实践里总结出来。能力,则可以在不断地实践里提升。

因为,骂人可以不带脏字,不要脸里也可以摸索出要脸的方法。

但是因为懒得有耐心地学习、钻研、实践、坚持和突破自我设限,导致了技巧无法习得、能力无法提升,自然而然地,也就放弃了这个职业。

当然,也不排除诱惑不够,以至于自己不想去拼搏,更也不排除,身后有退路、有靠山,以及对“安逸”的热爱,故而觉得没必要靠自己拼搏。

虽然,我和母亲并不对付,但她有句话,我始终是记得的。

她说:做人,最重要的是心勤。

说完以上这些话,我突然理解了,心勤,是要花心思去琢磨和自己有关的方方面面,以此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然后,才能有方法去行动、才有实力争取。

我又深刻的知道了自己该怎么做,其实很多话在说出去之前,我并没有做到,但说着说着,我就会在无意中清醒地反应过来自己接下来要怎么做。

这就是我写字、说话的意义,而当我意识到这一点,冥冥之中又坚定了自己写作的信念和坚持写下去的决心。

作家村上春树在他的《弃猫:当我谈起父亲时》一书中也曾这么写道:“但我是那种非得亲自动手,将文字落在纸上才能思考的人(我天生不擅长抽象思考或是凭空设想),需要以这样的方式回溯往事,眺望过去,将它们转换成看得见的文字、读得出声的文章。而越是书写、越是返回去重读,我越是有一种奇妙的感觉,好像自己正逐渐变得透明。仿佛将手抬到眼前,却能透过它看到对面的微光似的。”

看到这段时,我便立刻将它标注起来。因为竟然与我领悟到的自己写作的意义不谋而合,但因为人家已经名声显赫,引用他的话,会比自己说出来的更有说服力。

2.

许久,我说的话,都未能在群里得到回复,但因为对他们的了解,我还是发出了疑问:“我是不是说的太多了?你们一种卖弄的感觉了?”

这次老友秒回道:“是的呀!文字太深奥,没看懂。”

随后,我以“龇牙咧嘴”和一句“那我以后不说了,但真没有卖弄的成分……”结束了话题并展开了新的话题。

会分不清楚到底是自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还是对方真不喜欢我的长篇大论,我开始和旧朋友说话变得小心翼翼,生怕多说一两句就被觉得在卖弄仅有的知识量……

甚至不敢再去发起一次老友之间的寒暄与问候,生怕在我问起对方在忙什么的时候,对方来一句似乎有着“你以为都跟你一样忙且自律”的言外之意的“忙着睡觉啊……”

更不敢提出疑问,生怕到头来反被指责“敏感、玻璃心”

而这,成了我与老友们渐行渐远的原因,我没有刻意疏远,只是无法区分哪些该说、哪些不该说了……

我挣扎在对挖苦讽刺的坚信不疑与对自我揣测的反问之中。

也会告诉自己,年岁渐长,人与人之间的步调就会越来越不和谐、越来越不一致,这是在所难免,但因为对认为他人无法意识和接受这一点,继而对自己不理解的恐惧,致使我不断地被自己这种困于“亲密关系”的负面情绪影响。

3.

前不久,帮一位“闺蜜”介绍了一位与她同是离异状态的男士。

她很少同我交流,哪怕同居一座小县城,哪怕车程不过寥寥几分钟,哪怕我们是闺蜜。

我自然也很少同她交流,一是觉得自己要做的事情太多,二是因为她朋友很多,在我仅有的几次主动约她都被拒绝后,更认定了自己的可有可无。

或许,在她心里也认为她对我可有可无吧,反正,我本身也没有什么朋友,反正,我总是表现出一副“谁都不需要”的样子。

但因为窝的引荐,这两日倒是有幸有了些交流,当然,话题也多半围绕着那位男士展开。

今日上午在一番无关痛痒的交流之后,“闺蜜”说:“嗯,还要多了解。我昨天都跟他说了,你要保持一直这样包容我,对我好,要不然我宁愿一个人。”

对于这种想法,不明白年过三十且情路坎坷的女人,为什么还会有这样的期待和妄想?

当然,我是不敢这么直接的同“闺蜜”说这样的话的,倒不是因为自己不喜欢别人这么直接的跟我说话,而是因为,我太害怕别人对我产生误解了。

只好委婉地表达着自己的想法:“嗯嗯,最重要的是互相成长吧,因为,事实上,根本就没有人可以一直包容自己,但成长之后,在综合考虑之后,或许自己可以接纳对方的不包容和对方与自己的不同。不过,感情里的许多东西,各有各的见解,还是以自己开心为前提吧,成长也好,接纳也罢!我这么认为哈!”

待我说完之后,群里陷入一片沉寂。或许是她们有更好的想法,认为没有必要与我沟通。

或许是,她们想法与我不同,觉得没有必要交流。

我又小心翼翼且成功给自己添了一次堵。

4.


这几日,没有跑步没有录视频,因为小女儿来了,这个捣蛋鬼实在是让我又爱又恨。

我很奇怪我这样一个有秩序感的人,怎么会生出她这样的“要想她不把家里翻得凌乱不堪的最好的对策就是,保持凌乱”的小蛋蛋……

更不明白的是,我居然容忍了。

大概是在她身上我感受到的自己的重要性,让我忽略了她一切我本不可以接受的“缺点”吧。

比如,来的第一天晚上睡觉时,她在半梦半醒之间自说自话,道:“妈妈呢?妈妈在哪里?我要妈妈。”

我回应她,她立刻扭过头,在亲了我一下之后,满足且安心地进入了梦乡。

而我,也在这样的爱意与重要性里,进入了我的梦乡。

其他时候,她也会经常送来一吻,并说“我喜欢妈妈……”

她彻底改变了我对“父母不把孩子带在身边,情感就会疏离”的深信不疑,她让我意识到,导致情感疏离的根本原因是父母与孩子不愿亲近,这种不愿亲近,可能是因为对其他子女的偏爱,或者,越不亲近越无法亲近的恶性循环。

没有一个孩子是不渴望父母的,除非,你让她感受到了自己的多余和不重要,距离,从来不是根本原因是,

因此,疏离一旦产生,责任肯定是在于父母的,毕竟,小小的她,只相信自己感受到,但作为父母的我们,应该是有能力知道如何让她们感受到她们渴望的东西的。

望我们去掉对“距离造成情感疏离”的刻板印象,用尽己所能的方式,表达出对她们的爱,以及她们存在的重要性。

而我,也想告诉我的女儿们;“愿以热爱之名,博此生无憾。为了你们,为了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我写字的时候,我在说什么?(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