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入禅的妙道与参话头的迷悟

  佛与人的界限在于心性上的迷悟,正如破山禅师:“而人向此不悟,转生人我,妄记是非轮回,是中自取流转”,若众生能够看得心的源头,体悟心性源自清净,所谓情欲烦恼,执着分别皆是虚妄,便能破除心障重归清净本体。这也直接阐释出了修行的终极目标,不是脱离人世,而是历经尘世,破除其所加于人的污浊,直至直见本心。破山禅师曾举一个僧人问古德的公案,问:如何是佛?古德说,我欲向汝道,只恐汝不信。僧人道,和尚诚言,安敢不信?古德就当头喝到“既汝便是”。破山强调问答应援直指人心,让人明白众生的生命本质都有清净的心性,是先天的本源,是众生与佛相互转化的依据。佛者,人之体悟也。

  禅宗强调心既是佛的心佛一体观。心外无法可求,因为诸天万道皆是由心而动,除去本心并没有外在的佛,这便是自佛性。当然,这并不是要说明心是独立的一个存在,而是作为人的内核的心是终级的精神追求。所谓心佛一体观便是出自己的心之外,丢弃外在的物欲,回归自性,重视内在的心性精神修养,而非向外寻求不实的诸天法相。

破山禅宗提出了以“怖生死心”为精神内核的修禅观,谓“是以参禅之法,就中不别,急于生死关头,讨个活路”,或言“来这里同甘谈薄,只欲究明生死,那有闲情做戏,得不太丧天日乎”,又说“参禅法门为度众生出生死苦海,达究竟涅槃之舟筏,若众生生死心不切,修行变为抱桩摇橹,于世间之名利、声色犬马,出之间之供养,见解境界,而心生染着,

其结果是学子心思不定,参禅无法进行,终身不得真实受用”,所有这些都表明破山禅师之参禅首要之任务为“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心的果敢性。当然要说明的是,这种心性是建立在世俗日常生活之上,在历经了世俗生活的痛苦与厌烦、世俗生活的冷漠与无序之后,突然产生了明悟,生出了一种想要超脱生死的思想状态。所谓尘世,只在一念之间;迷悟也只在一念之间。人们在世间轮回的苦楚里挣扎,因而产生了强烈的厌恶,升起了脱离生死的愿望,飘然于外。破山劝导禅门学子:“无论六界凡夫俗子,世界圣贤,上乘之根器,下愚之根基,皆需志向坚定,以究竟明了佛门宗旨为人生根本大事,如若不然,必是虚生浪死,辜负自己,终成废器”。这种修禅的践行需要一往无前的心性,要么生,要么死,同时在生与死之间还有殷切的生的希冀,想要在在生死之间搏一个朗朗乾坤。坚定的信念,锲而不舍的精神,经得起大起大落的境界考验,若没有坚固的决心,修行便会中途废止,这是残酷的人生修行。

破山禅师说道,“参禅者,务要质疑为主,疑乃悟道之因也,不疑则不悟”。疑,是悟道的内在因素,因为有怀疑,心有郁结,疑情闷在心中,所以才有了思虑,有了契机,窦疑才会迎刃而解,从而开悟。疑为因,悟为果。然而何为疑?破山禅师给予了答案:“此疑情者,或是经教有所未明,公案有所未透”。所谓斗鱼,是对佛门经典、公案等有了疑虑,而不是世间万物,所谓不可知的宇宙无穷。对禅门弟子来说,解脱生死大事是一生的追求目标,而解脱就在迷悟之间,而开悟就存在于反复窦疑之间,“迷则为凡,悟则成圣”,一念之间的选择在于对“疑”的反复斟酌和考据。必然的这种窦疑扮演了通向圣人的堤到的角色,一种修禅的必要形式之一。同时这种参禅越是到无可奈何的境地,以至于心胸烦闷,避无可避,越是可有“发疑问,或示一机”便可疑情破除,直明禅心的机会。颇有“富贵险中求的意味”。

破山禅师对于参学的又一方法便是“下工夫”。他有一个经典的比喻,他将人的顽性比喻为牛,而下功夫就是牧牛。简言之就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功效。“吾人之顽性,牛也,加以鞭绳,功夫也。如是牧之,久则顽性自化,为淳也”。他将下功夫提到一个获得成果的必需地位,讲究实在,只有勤勉的辛劳,才能获得成功。同时他也讲究下功夫也要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如磨镜法相似,去了一层,又有一层,粗中有细,细中有微,微中有密,直待垢尽明现,到那无下手处一段光明,埋没不得。此是真受用,真快活,亦不必着着问人者是也。”一步一个境界,要窥得那微小的处处。

参话头也被称为看禅话,是对一种古人的公案进行参究。破山禅师认为语言文字阐释“心性”时有一定的弊端。“以言句露这个消息,易引人情识,乖戾直指之旨”。破山禅寺明白学子在看经教言论之时,常易陷在言语之中,心生执着,沉溺自己的意识,越缠越深,难以获得证悟。语言只是真理的载体而已,是真理信息的外化,不能一味执着于文字的表象,迷失了真理的实质,要知道理在于心,至道无言,不可言喻。同时,学道之人对心性宗旨的理解也容易出现偏差,所以因人而异,越是深入那种心境,越容易偏离正道,因此深入禅定,也会沦为心外求法的泥沼。禅是以顿悟心性,了脱生死为归宗,而非一时的娇柔造作,求得丝毫见解而津津乐道为归途。

破山禅师是禅宗的大宗师之一,他的山师《语录》是禅宗的主要著作组成部分。他的思想影响深远,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成为国人的宝贵思想财富。在体悟破山禅师的语录之时,仍能感到其妙处横生的禅意。破山禅师禅宗思想始终坚持心性为悟道宗旨,继承并发展了禅宗思想,在禅宗发展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所传达出的那种内心的境界:只有自己的切身体验才是最真实与可靠,用凡人的有限身心去追寻宇宙的无限立意显然是渺小而又无可依存的,但追寻人生境界的终极奥义却能不断激发人的无穷志趣。

你可能感兴趣的:(以心入禅的妙道与参话头的迷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