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勾践”——蛰伏十六载,一朝问鼎的楚平王(原创就是有点长)

                          历史梗概

作为楚共王最小的儿子,楚康王最小的弟弟。——楚平王(公子弃疾)

从一开始,冥冥之中就存在着有利因素。这话说起来似乎很怪,任何一个朝代,似乎小儿子都难以问鼎权力的最高峰。但在楚国,似乎幸运女神完全改变了这一惯常,楚国已经出现多代权力桂冠花落幼子的奇特局面。

其次,楚平王的几个哥哥,除了在位的楚康王、二哥公子围,其他两个兄长,才学平平。

第三点,公子弃疾此人,自小就表现出强烈的军事爱好的天性,成年之后,长期领导军队在外征战。这样一个尚武力,有能力的弟弟,放在哪个位置,都是会掌实权的。而一个权欲旺的人是不满足于受人管制的。

第四点,楚灵王,也就是他的二哥。是一个极其残暴、野心极大国王。在位期间,外侵诸侯,内欺百姓。时间一长,自然而然‘结交’了不少的‘朋友’,树立了一大批敌人。而公子弃疾暗中恰恰助长好哥哥的骄气。表面上顺从其兄的侵略方针,实际上不断借机培植个人势力。

第五点,善于把握时机。极好的利用了国内、国际动荡的局势。借力打力,最终顺利登基称王。

(tip导读:故事梗概只能给我们一个最宏观地了解,轻松读史的态度,有必要使我们亲爱的阅读者,能够更透彻地把握这其中的人和事。那么轻松读史,接下来做的就是具体“情景再现”)

                          演绎情景再现

这场夺位大戏,最为重要的结点人物是这三个人——楚灵王、观从、公子弃疾。

焦点人物——楚灵王自毁长城

楚康王驾鹤西去之后,自然而言,其子继承王位。问题来了,这位新的继承人,面临的是4个跋扈桀骜的叔叔。想想你身边有这样4个‘豪强叔叔’,同样渗的慌。

第一个按捺不住向楚王下手的,就是公子弃疾的二哥,康王的大弟,后来的楚灵王——公子围。新登基的楚王郏敖竟然给予公子围令尹的职位(相当于宰相),并且让其主掌兵事。(乖乖,是阔绰还是傻叉)这就好比将朝廷最重要的三公之职,让出了其中两个给公子围,公子围实际上取得了执政大权。

公子围终于在执掌权柄的第4个年头,等来了机遇。在出使郑国的途中,闻讯自己的侄儿,也就是楚王郏敖病了。政治嗅觉很灵敏的公子围,果断回国,经过一番布置,通过进宫探病的时机,杀死了楚王,史书记载‘绞而弑之,遂杀其子莫及平夏。使使赴於郑’,政治手腕及其毒辣,登基为王,是为楚灵王。

这一场宫廷政变,导致的结果即是,排位第三、第四的公子,公子比、公子皙。仓皇逃往晋国。

楚灵王登基之后,炫耀武力,不仅厚着脸皮会盟诸侯,圆圆当“武林盟主”的梦想,而且一而再的推行扩张国策,使得与楚国接壤的诸多小国,变得紧致起来。楚灵王在消灭陈国之后,设计诱杀了蔡国的最高执政,蔡侯!(方式你根本想不到,竟然是醉杀,美酒灌醉之后,再行杀戮,有点变态!),消灭两国之后,任命其五弟,公子弃疾管理这两个国家,从这点来看,楚灵王推行扩张的政策下,其五弟公子弃疾一直是个帮凶,只是罪过最终都是这位二哥扛下,而胜利果实则被弃疾攫取。

楚灵王外侵诸侯,内削百姓,时间长了,自然而然积压了很多怨恨,其中有一个人值得关注,蔡国大夫观从,这个人后面还要说到。谋略过人,才智甚至不输伍子胥。观从为什么那么怨恨楚灵王,这同伍子胥为什么那么痛恨后来的楚平王,是一样的。四个字概括,杀父之仇!(楚灵王进攻蔡国的时候,刀锋略微快了些,杀死了观从的父亲,观起!)

楚灵王十二年,这位好战的君王,又忍不住出征了,这一次征讨徐国,路过乾溪的时候,爱上了这个地方的自然风光。想也正常,国王在大都市里逍遥惯了,遇见个山山水水那就了不得,时间长了,甚至想盖个别墅住住,这下就把跟随的楚军将士给害苦了,大家敢怒不敢言,怨恨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

(楚灵王这真是作死的节奏,no zuo no die)

焦点人物——观从步步为营

某些时候,历史的推演,靠着几个重点人物的布局,慢慢的汇聚合力,这股合力,往往决定着形势的最终走向!(额,这让笔者想到了一个成语,事在人为!)

迅速把握机遇,是刚刚讲到的那位观从。

观从自从父亲被害之后,迅速逃往吴国(选择逃亡吴国就包含一定的政治智慧,敌人的敌人,可以发展成为朋友,当时的吴国也在崛起,必然会成为楚国的劲敌)果然,观从去了吴国之后,极力的煽动吴国伐楚,这是第一步。

为增强伐楚的同盟势力,观从想起了另一个同盟者,被楚王羞辱过的越国大夫——常寿过,观从游说常寿过策动越国的最高执政,参加到伐楚的事业当中来。这是第二步。

有了吴、越两国的军事支持。观从并没有贸然从事,为了增加胜算,他觉得有必要在外忧的前提下,再给楚灵王的后院烧把火。具体怎么做呢,捏造了一份公子弃疾的文书(后面还有精彩,这份文书里文章多),将在晋国的公子比召唤回楚国,公子比路过蔡国的时候,观从迅速将公子比劫进了吴、越联军的大本营。先给公子比戴高帽子,说他如何贤德,接着说他的这位二哥是多么的暴虐 ,根本不适合为君。然后顺水推舟,说我观从愿合两国联军之力,扶持公子比回国登基。这在公子比看来,就是天上掉馅饼的事啊,他这一个落难的公子,竟然还有机会问鼎权力巅峰,想想天大的喜事,竟然毫无成本,满口答应。这是第三步。

公子比答应之后,观从告诉公子比,想要问鼎最高执政,还得依靠一个人,谁呢?就是公子弃疾,这个时候,公子弃疾做什么事呢,正在为他的二哥把守蔡国,观从和公子比便故意做出要袭击蔡国的架势,公子弃疾一看傻了眼,打赢了还好说,要打输了,回去见那位暴掠的楚灵王,估计也难逃一死。观从挟局势之威,悄悄地让公子比与公子弃疾在邓这个地方达成政治同盟,公子比回国如果能顺利登基,升公子弃疾做大司马。显然,武力胁迫加政治诱饵的威力还是很大的,善于洞察形势的公子弃疾最终答应。这是第四步。

有了两位公子的同盟,再加上吴、越联军的支持,迅速绕过楚灵王在乾溪的大军,袭取了楚国都城,斩杀了楚灵王的太子——太子禄(真是一报还一报,当年楚灵王绞杀楚王及太子的时候,他就该想到父债子还的道理),观从迅速扶持公子比做了楚王,三公子子晳做了令尹(也就是宰相),公子弃疾如愿以偿的做了大司马。这是第五步。

楚灵王在乾溪的大军还在啊,万一杀将回来怎么办?这一点,再一次见证观从的智慧,在清除了楚灵王的政治党羽之后,观从带上军队浩浩荡荡的开到了乾溪,并不是为了打仗,而是发布了新登基的楚王一道政令,就是这一道政令彻底瓦解了楚军,政令大意:“楚国已经有了新的国王,国王有令,先放弃抵抗回国的,原先已有的田产和爵位都一律奉还,如果有迁延不从的,一律流放”,楚灵王早就不得人心,军队迅速的作鸟兽散。这是第六步。

(这里有必要对第六步,再作个小小的分析,观从的政治谋略无疑是极高的,留守都城,等楚灵王回来攻打无疑是下下之策,主动出击,迅速瓦解楚军军心是上策,由此可见,观从的胆识也是惊人的!)

楚灵王失去了军队,惶惶一个人游荡在楚国境内,观从此时终于亮出了杀手锏,规定如下:楚地百姓,胆敢接济楚灵王,罪及三族。太狠了,活活要饿死楚灵王的节奏。

当然,楚灵王走到众叛亲离、山穷水尽的地步,最终被活活饿死。观从做完了上述6步,终于完成了复仇之计。

焦点人物——公子弃疾幕后总导演

故事说到这个地方,也要接近尾声了,只是公子弃疾并没有成为楚平王啊。

那么故事就将继续,说到这个地方,不得不提,公子弃疾和观从的关系了。上文说到,似乎公子弃疾是受到了观从的胁迫不得不与公子比结成政治联盟。历史真实的剧情,恐怕真要峰回路转了,这两个人布局了一场最为华丽的表演,而三公子子比、四公子子皙不过是其中的两枚棋子。

(真实的剧情)

公子弃疾窥见楚灵王在乾溪,久驻不归的时候,觉得时机已然到来。而观从此时最真实的身份,是公子弃疾身边最重要的一位谋臣。综合了所有因素,最后他们决定,真正的沙盘应该这样推演:

第一步,公子弃疾派观从回到吴国,策划吴、越尽快形成伐楚联军。

第二步,观从带上公子弃疾召唤公子比的回国文书,注意文书,并没有伪造。

第三步,演一场军事胁迫,公子弃疾顺水推舟,答应同盟。(这一步最为紧要,如果事成,先扶植一个傀儡国王,以后替换也就简便的多,如果事败,罪魁祸首就是公子比,所以,公子比心里想的天上掉馅饼,哪有那么简单!)

第四步,绕道楚军前线,杀回国都,抄楚灵王的后院。(进展很是顺利)

第五步,主动出击,瓦解前线楚军,注意,这个时候,观从用的是新任楚王的名义发布政令,乾溪诏书,是一步险棋。(如果诏令不成,楚灵王第一个算账的就是公子比,公子弃疾说不定会主动放弃子比,用以自保)

第六步,放逐楚灵王,按道理,观从有机会击杀楚灵王,一定会除之而后快,为什么会选择流放,并且规定百姓不准接济。(这是为公子弃疾回国摘取胜利果实最重要的一步,借力打力)

这以后的故事,可以引用《史记》原文了:“是时楚国虽已立比为王,畏灵王复来,又不闻灵王死。弃疾归。国人每夜惊,曰:“灵王入矣!”乙卯夜,弃疾使船人从江上走呼曰:“灵王至矣!”国人愈惊。使人告楚王比及令尹子晳曰:“王至矣!国人将杀君,司马将至矣!君蚤自图,无取辱焉。众怒如水火,不可救也。”初王及子晳遂自杀。丙辰,弃疾即位为王,改名熊居,是为平王。

公子弃疾,用楚灵王莫须有的亡魂,导演了一场好戏,逼的子比、子皙双双自尽,自此,公子弃疾,改头换面,登基为王,是为楚平王。

结束语

楚平王和观从的谋略,可见一斑。用最小的代价,连续使用借刀杀人、借尸还魂的谋略,做到了似乎难以企及的目标。最后,楚平王,必然要赏赐给这位观从以高官厚禄,他开出的条件竟然是“恣尔所欲”(出自史记原文),也就是官职任意挑选!短短的一句话,岂不正暴露出此二人的先在默契么?

你可能感兴趣的:(另类勾践”——蛰伏十六载,一朝问鼎的楚平王(原创就是有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