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哥德巴赫猜想

        在279年前的今天,1742年6月7日 ,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提出了数学领域,现今存世时间最久的未解难题:哥德巴赫猜想,即任何大于等于2之偶数必为两个素数之和(“1+1”是它的简单表述,即一个素数加一个素数)。

                        经天纬地
                    哥德巴赫猜想
                纵横
筹算中的风景
            自一七四二年提出至今
              已经困扰了数学领域
              长达三个世纪的晨暮
                        素数之和
                  难以逾越的高山
                          演绎着
      一个近代数学古典的未解之谜…

                        斗转星移
                    哥德巴赫猜想
                数学王冠上的明珠
            作为近代数论难题之一
              俨然成为了一面旗帜
              激励着无数的数学家
                        高擎火炬
                  划破夜空的迷茫
                          求索中
      向着真理的彼岸纵横推演前行…

        公元1742年6月7日,哥德巴赫(1690.3.18-1764.11.20)写信给莱昂哈德·欧拉(Leonhard Euler,1707.4.15-1783.9.18,瑞士数学家和物理学家,近代数学先驱之一),提出了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任何一个大于5的奇数都是三个素数之和”。1742年6月30日欧拉给哥德巴赫回信:这个命题看来是正确的。但是他没能给出严格的证明。同时欧拉也提出了另一个版本的命题:“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但是这个命题同样他也没办法给予证明。
        今日常见的“哥德巴赫猜想”陈述为欧拉的版本,亦称为"强哥德巴赫猜想"或"关于偶数的哥德巴赫猜想"。因现今数学界已经不使用“1也是素数”这个约定,原初的“哥德巴赫猜想”的现代陈述为:“任意一个大于2的偶数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的总和,任意一个大于5大的奇数可以表示为三个素数的总和”。

注:图片源于网络,若侵权告知即删

素数: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除了1与其自身外,无法被其他自然数整除,那么称这个自然数为素数(又称质数);大于1的自然数若不是素数,则称之为合数。

哥德巴赫猜想的历史进程:
1920年,挪威的布朗,证明了“9+9”。
1924年,德国的拉特马赫,证明了“7+7”。
1932年,英国的埃斯特曼,证明了 “6+6” 。
1937年,意大利的蕾西,先后证明了“5+7”、“4+9” 、“3+15” 和“2+366”。
1938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证明了“5+5”。
1940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证明了“4+4”。
1948年,匈牙利的瑞尼,证明了“1+c,其中c是一很大的自然数”。
1956年,中国的王元,证明了“3+4”。
1957年,中国的王元,先后证明了“3+3”和“2+3”。
1962年,中国的潘承洞和苏联的巴尔巴恩,证明了“1+5”,中国的王元证明了“1+4”。
1965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和小维诺格拉多夫及意大利的朋比利,证明了“1+3”。
1966年,中国的陈景润,证明了“1+2”。“1+2”也被称为“陈氏定理”,具体是说:“任何一个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一个素数和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这是至今有关“哥德巴赫猜想”证明的最好结果。

你可能感兴趣的:(历史上的今天·哥德巴赫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