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更1203‖重读帕尔默《教学勇气》经典句摘录(6)

简更1203‖重读帕尔默《教学勇气》经典句摘录(6)

文/张爱敏

第五章  教学于共同体中——以主体为中心的教育(p116-140)

01一首小诗

要看到一粒沙中的世界,

要看到一朵鲜花中的天堂;

将无限紧握于你的掌心,

将永恒捉住在片刻之际。

——布莱克《纯真的预示》

02几句经典

(1)第三事物

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源自聚集在伟大事物周围的复杂互动的真正共同体。优秀教师要做的是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真正的共同体的动态演变,重复认知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把共同体中的新知识传递给学生。

优质教学一直在本质上是 群体共享的。教学并不等同于技巧。优质教学的后盾是共同体或联系性原理。但也不排除,不同的教师在创造共同体方面有不同的天赋,使用着截然不同的方法。

让学生参与真正的共同体,并不等于叫学生用椅子围一个圆圈,然后一起讨论。不论是在大的还是小的班级,采用演讲、实验室操作、野外学习、服务、电子媒体等传统或各种实验性的教学法,都可以产生联系感。正如教学本身那样,建造教育共同体一定不能简化为技巧。根据教师自身的认同与完整,可以衍生出无穷无尽的变化。

传统的教学法原理并非是群体共享的。它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把结论传授给学生。二者虽然在教室中共处,但并没有体验共同体,只是避免了教师重复地教授同一内容。另外一种反传统的全新教学模式则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主动学习。学生和学习过程比教师和教学过程更为重要。这两种方式均有启发性和优点,但两者又未能完全解决解决问题,使我们无所适从,又一次陷入非此即彼的境地。

也许课堂既不应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在真正的共同体模式中,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同时专注一件伟大事物,在这样的课堂上,让主体成为我们专注的焦点,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的最优特质获得融合和超验升华。

以主体为中心的课堂是以这样的事实为特征的:第三事物真实存在,且生动活泼,有声有色,以至于能令教师和学生都为他们所做所说的一切负责。在这样的教室里,并不存在惰性事物。伟大的物质如此活跃,教师可以当学生,学生也可以当教师,彼此都可以伟大事物的名义向对方发表其见解。在这里,教师和学生都拥有一种超越本身的力量——这就是超越了我们的自我关注、拒绝把我们削减为只需要自我关注的主体力量。

卓越教学就是这样赋予主体和学生他们自己的生命。在一个以主体为中心的课堂上,教师的核心任务就是要为伟大事物提供一种声音,一种能力——独立把真理说出来,让学生听到理解,而不需借助老师的声音。当伟大事物为自己说话时,教师和学生更可能进入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不会瓦解于学生或教师的自我之中,而且知道要对核心的主体负责。

在以主体为中心的课堂中,学生不会被忽略。这样的课堂尊重学生最重要的需要之一:学生会被引进一个比他们的经验和自我世界更大的世界,那是一个能拓展他们个人界限,并扩大他们共同体归属感的世界。正因为如此,学生常常把伟大的教师描述为能把他们从未听说的东西“讲活了”的人,给他们提供与他者相遇的机会,从而也令学生生龙活虎起来。

以主体为中心的课堂也尊重教师最重要的需要之一:激活我们的主体、我们的学生和我们的的心灵之间的关联,令我们一次比一次完整。

(2)从微观世界教学

一想到教学就是要开创一个实践真正的共同体的空间——我就提醒自己尽量少花时间用信息和我自己的想法把空间填满,而要多花点时间营造一个学生与主体及彼此对话的空间——这时,我常听到一种发自内心的不同声音:“但是我的领域全是实际的知识,学生必须先掌握了这些知识方可在这个领域内继续探索。”这种声音催促我去履行接受教师培训时被要求的:用我的知识挤满空间,即使这么做会把学生挤出去也在所不惜。我听着这种声音,此时以学科为中心的课堂模式变得非常有吸引力,但出于错误的理由:我可以滥用这种声音,以之为借口,让学科本身的内容要求挤满所有空间。即所谓的专业操守“覆盖了整个领域”。

可是若要覆盖整个领域就非得牺牲空间不可。在真正的共同体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想办法把这对显性矛盾转化为一组悖论:既尊重一定要学会的内容,也要尊重学习过程所需的空间。那么,我们如何“在称为课堂的空间里,怎样最有效地使用我和学生共同分享的短暂时间?”

把学生引进那个领域的实践圆圈里,进入其真正共同体的版本。这样就能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创造了空间并尊重所探讨问题的内容。但怎么才能确保少量的重要信息足以代表任何庞大的领域以及我们试图认识的伟大事物呢?只要我们

只要我们要记住每个学科的核心都有一个格式塔、一个内在的逻辑、一个与伟大事物相关联的特有模式,答案就随之而来了。

全息摄影图的每个部分都含有整体所拥有的全部信息。

对一门学科表示敬意的最佳方法可以是少而精,为什么仍要不断想去覆盖整个领域呢?

每一门学科都要其内在的逻辑,这种逻辑如此精深,以至于每一块关键组件都包含重组整体所需的信息——如果用激光照射,一组有高度组织结构的光就会把所有的一切都重组起来。这组激光就是教学行为。

无论我们学习哪一个伟大事物,总会有一件等同于显微镜下面的茎部的事物。在每一本不朽的文学巨著中都会有一个段落,当你深入理解它时,就能明白作家如何展示人物个性、建立紧张局面,创造戏剧性的场面。

(3)开放空间与技术手段

有些技术在上课前就需要了,比如构思学习过程,选择教材,设计作业和练习,以及计划时间。如果不做好符合开放空间的准备和决策,课还没开始,空间就消失了。

我一定把课程设计成这样:让学生全神贯注于互动中而非填鸭,克服总想把信息灌给学生的倾向,让他们直接面对主体、彼此和自己;我一定给学生阅读一些他们需要知道的东西,但是要留出学生可自己思考的空间,又因基本教材往往有这个优点,我一定熟读所教领域的文献;我一定要创设一些让他们去探究未知领域的练习,以及证明他们已经学会了多少内容的作业;我一定建立一个容许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的时间表,同时也有时间掌握计划中必须学会的事实。

(4)共同体:多变与障碍

让学生参与真正的共同体是优质教学法的原则。

用以复现真正共同体的“正确”方法是发自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

他对教学的热爱不单源自他对这门学科的热爱,也源自希望我们能认识这门学科这一心愿。他希望我们能随时伴随着他的智慧和想象力相遇和学习,而他用一种深切地结合他本身独特气质的方式把这些学问介绍给了我们。

学会与无形的历史和思想共同体对话和聆听,可以无止境地扩大一个人的世界,同时亦永远地改变他的生命。

只要师生仍陷于地位和权力的不平等关系中,教育永远都无法形成任何形式的共同体。

评价的目的在于为学习过程提供指引,而不是最终的审判。

当我们愿意放弃自我保护的专业自主,让我们像学生依靠我们那样去依靠我们的学生,我们就会更加走近那个真正的共同体所需的相互依存关系。当我们因需要我们的学生而说“请”,因我们真诚地感谢他们而说“谢谢”时,通往共同体的障碍开始消失,教师与学生就会展开更有共识和意义的深层对话,而学习会奇迹般地、生气勃勃地发生在所有人身上。

03一点感悟

帕尔默通过“医学院里的微观教学”和“社会研究的微观教学”两个活生生的例子告诉我们:正如从一粒沙中能看到沙的世界一样,所有的教学科目也都是从“一粒沙”去观察它们自己的世界。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把满满一车的沙子倒给我们的学生,令他们看不到全部,对所有的事物都一知半解呢?为什么不拿起一粒沙让他们学着自己去瞧瞧看呢?对一门学科表示敬意的最佳方法可以是少而精,我们为什么仍要不断想去覆盖整个领域呢?以真正共同体为基础的“微观教学法”不是浪漫的幻想,而是对于极迫切的教育需要所做出的实际响应。运用“微观教学法”可以让自己的说话空间减少,让学生与主体直接对话的空间扩大。

对于空间我们习惯于去占领而不是去开放,在改变自己执业方式时,常会因会花很长时间可是还往往做的不好而产生内疚,而内疚感则加剧对开放空间的抗拒。因此,在尝试创造可以实践真正共同体的空间来教学时,我们要与曾受过的专业训练作强烈抗争,要打破“占领空间”的常规,树立“开放学习空间”理念,努力克服内疚感,让创造空间、开放空间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而非顺应潮流。

对于创造、开放空间我们还必须学会并运用好教学技巧。比如课前的充分准备,如何构思学习过程,如何选择教材,如何设计作业及练习等,如果这些不做好的话,那么课还没开始空间就消失了。再如上课,帕尔默为我们提供一个设计:教师让学生全神贯注于互动中而非等待填鸭,教师克服总想把信息灌给学生的倾向,让学生直接面对主体、彼此和自己;教师熟读所教领域的文献,提供一些学生需要的信息,但一定要留出学生可以自己思考的空间;教师要用平等的身份运用思维技巧来提出问题,并用开放性和吸引性来对待学生的回应;教师要用心聆听学生每一句发言,同时还要抑制自己权威的冲动;教师要和学生建立起互相依靠相互依存的关系,用真诚的“请”和“谢谢”来点燃学生发言的激情。

创造、开放空间还必须关注评价。教育评价的目的在于为学习过程提供指引,而不是最终的审判,强调的是合作而不是竞争。

你可能感兴趣的:(简更1203‖重读帕尔默《教学勇气》经典句摘录(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