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杂谈

文/术折

最近在自家店里打工,中途出去玩了几次。打工并不尽我的兴,休息时间大都被我报复性拿来刷视频度过。


为何我说是报复性刷视频?打工的活并不累,处于高压状态的是心理。


说说我对学生打工的看法,一般情况下:学生放假时间不多,那样的大好时光如果不拿来放松休息,为什么不把它换来培养自己的一技之长,而要去重复简单的打工劳动。毕竟这样的体验在以后都可以尝试且能短时间习得,更何况我们学生也还不到打工的年龄,也不会打算长期劳动而要从中学到些什么。即使想学,从中学到的东西也不会有些什么吧。而在学生时代习得的一技之长所带来的效益远比打个工的效益多了不知多少倍!


总之,单方面的只是想要工资来打工,我觉得是不合算的。得来的工资大部分人无异于拿来消费物质。当然,打工也只算是大海里的一滴水,事实并没有我看得那么偏颇,短期打不打工客观影响也不大。但一个人对打工这件事情所持有的看法,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一个人在对待另外一件事情的看法。生活里这样的小事情多了去了,正是短期无所谓的积累,才会得到现在这样的个体。


打工期间,正是这样的想法所致,我在这其中找不到所谓的价值感。开始时我带书去看,但是一天下来也没看几页,还看得断断续续,很不连贯。因为我看了几页就有活要干了。所以我索性不带了,但偶尔闲着也不对,毕竟我爱乱想,乱想的结果就是越来越颓。那就多找点活干,就这样过了几天,下班回来后也没兴致干点正事,就选择了轻松而又高刺激的刷短视频。


而这的原因是我价值感的丧失。前文已表达了我对打工一事的看法,说的更明白些也许是我认为打工浪费了一个人潜能。打工是打杂工吧,短期的总不可能让你当店经理,从而去关注思考例如来客时间流量,来客群体身份,如何推销介绍等等逻辑整合的思维工作吧,即使你说你很厉害,你可以边打杂工边思考,然后在自己经验中总结。我想大部分学生是没有带着这样的想法去打杂的,以我还想边打杂边看书来看,打杂的事情单做不一定做得好,边打杂边记其他事,效率也不会高,甚至二者皆失。总的说,从打杂工中学到的东西很少,以我个人发展或自我实现来看,只是在浪费自己的潜能。就算不打工也不一定会在家好好学些什么,但至少不打工为你腾出了相对充裕的时间,只要突然想学了,就能在这点时间里学习。而打工就完全霸占了这时间,你没有选择想学习的机会。所以如果自己有条件不需要特意地打工来不得不获得什么,不如脸皮厚一些让身边的人支援一下或许会更划算。


不过那些打工玩玩然后可以顺便捞钱,没有自己想做事情的同学看到这样的说法可以一笑而过。


当然还有一类人打工是因为需要钱去满足自己另一方面的爱好需求,在身边没有人愿意支援的情况下,打工确实是一个办法。但一定是好办法吗?有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呢?不多展开,这时候最好去用用可爱的互联网。自己相对充分地考虑以后再做决定,不是一件坏事。即使最后的结果还是打工,你也许因坚定自己选择了最好的选项,而更积极地工作。(最后一句猜想罢了无实践证明,但我推测大概率会)


说了那么多,那我这个算是不愿意打工的人怎么还是去打工了呢?第一店里人手不够,我去就能填补繁忙时期的人手,母亲上班就不用那么累(繁忙起来饭都不按时吃甚至不吃)。第二也是家人要求,宅在家担心我各方面越来越坏。最后就是一开始,我想着我是不是该尝试着接受所谓的不得不,在不得不中寻找什么。而且我的和平性人格,也不愿意与家人发生大矛盾,于是与家人交涉,结果是繁忙的时候去帮忙。虽然我还是不赞同,但我和家人分歧的价值观就只能到此为止了。


打工后期有需要我的时候,我开启窜逃模式,即使知道母亲会有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我并非不重视亲情,只是我不将亲情放在第一位。我着重于构建自我,以己为中心划圈,波纹状推己及人。


而我母亲的价值观在这一方面就和我不同了。她的表现让我感觉也许最看重亲情,是适应与妥协。我的性格在小学与初中前期和母亲相似,后期偏向于我父亲的闯荡,自我中心。现在大概是处于二者的混合时期,不熟悉我的人看起来的话,大概还是偏向父亲一边。


即便不是所有的价值观都可以被大家一致认可,但是出于人类共通的本性,依然有可能存在具有普适性的价值观。由于价值观的形成发展已经在每个成年人的圈层里根深蒂固了,陪伴了他们那么久。看似生活经验多于青年的他们,还常会以己自傲,去评判青年价值观的不正确。有些长辈有很多心知肚明的事自己没做到,但教育起孩子却能把自己没做到的事情说的头头是道。


他们的评判站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上,以上代经验反映对比,批驳少年,而不从孩子的角度看待思考,即便从前他也是孩子,体会过相同的感受。当然换位思考不局限于长辈,任何人在相处交往过程中都应该进行对立面的视角转化。但孩子和家长之间的矛盾,一般情况下,更能有效思考的是家长(此处的有效指效益更高),家长曾为孩子,是家庭的主导者,一方面有经验,另一方面有主导权。意识到这些的家长,他们孩子的家庭氛围大概率都是轻松的,这指有相对规律的工作,有一定的宽裕时间,有一定的开明的价值观。


但即使如此,有些共识依然无法达成,我们应该做的是对不同的价值观反思,从中得到启发,帮助我们应对复杂的生活。


家庭价值观不同,而又不得不生活在一起,这该怎么办呢?迟早要爆发的呀。我不去店里帮我母亲的忙,在他人看来我就是个混蛋啊(不知道为什么我好像不在意这个)!母亲是爱护我的,她为了这个家在店里忙得不可开交,而我却不愿意体恤她,去帮她的忙,甚至还要逃跑。这为什么看起来那么可耻呢?是因为我不愿意限制自己的权利,我正当理由的出发点是自己。这种做法最让人看得醒目,最容易让人理解。大伙儿嗔怪我的不对应该理所当然。


为了不成为一个混蛋,当前我是否该限制自己的权利,繁忙时候去店里打工么?如果结局是不得不打工,我又该如何去解决我不满的情绪呢?我感觉丧失了价值感,那我是否能去寻找所谓的意义呢?虽然我预感这的确是一件有点困难的事,但不防先来试试看一点点地分析。


意义可以是自己主观认为的,就算他人认为这毫无意义。但是哲学家苏珊•沃尔夫有过这样一个观点:“当一个客观上有吸引力的东西对人形成主观上的吸引时,便产生了意义。”什么意思呢?客观上有吸引力即客观上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我们与这样的东西产生联系,出现的意义就是客观意义,即便我们不喜欢不欣赏,导致主观认为这样的东西没有意义,但客观意义存在,就仍然是有意义的。所以意义似乎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客观意义,另一部分是主观意义。这两部分意义合起来,才是完整的意义。


在餐厅打工,为他人服务,是有意义,但这个意义体现的非常微弱,不去注意,甚至没有任何体会。我认为这是因为顾客与我们实际上更像是做一场交易,你给我钱,我才为你服务。如果说是我为他人无偿服务,是不是就显得意义满满了,我们会很容易联想到对方因为突如其来的免费服务而感到身心愉悦,诸如此类令人感到充满意义的画面,即使我们做的事情小的不能再小。


这是为什么,原因就是顾客得到了意料之外的服务,这样的服务带给了他们愉悦感。自己的行为因为能令他人感到愉快,我们也会因此感到快乐,意义似乎就是在这里体现。那我们要做的,不就是为了增强这样的意义感么?对顾客甜甜的微笑,礼貌地询问,贴心的小提醒,都会充满意义感。积极的打工人对自己感到满意和幸福,很大成分来自于这样的意义感增强。


但是,在小范围内,再怎么努力,增添的意义只能是那么点,而且大概率也只能局限于那样的小范围。在此我没有贬低打工以及打工的这个群体。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方式,自己喜欢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前文所讲述的意义感增强,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打工态度。


再回到我最初的问题,不得不打工,导致我尝试用增强意义感来让我比较好的来接受我不得不打工的事实。但是,我有没有到不得不打工的地步呢?


答案是没有的。


父母并没有逼迫我到不去打工就不给我饭吃的地步。


那么,我不打工是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家人要求我打工,其一原因便是担心我宅在家各方面越来越坏,这个也是他们最核心的原因。我认为我不打工合理,说明此原因一定程度上对于我来说感到虚的。先来看看家人对我的假设:我是一个没有目标,懒惰且叛逆的家伙。不想去打工,只想在家打游戏看电视,虽然不一定做这些事,但大都一定在家毫无头绪地玩耍,生活没了方向,导致我病情愈加恶化。先不管我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总之人,呆家里呆久了就会变傻,这是他们坚信的道理。


虽然我觉得自己是个怎么样的人,自己该做什么事,都是由我自己了解,我自己决定。但是似乎人人都会承认,自己是无法全面地认识自己的。那么即使我说我觉得有多么了解自己(不过我没这么认为),在旁人看来,我还是有忽视自己缺点问题的可能的(把可能换成一定也不失偏颇)。那我就会是这样一个忽略缺点去孤意行事,寻找自己最轻松途径的人。


忽略缺点行事算是错么……?乍一看好像确实是错的,可再仔细想想,如果这个缺点是可以在行事中解决的,那这不是一箭双雕的好事了!比如我经常三天打鱼 两天晒网,这是个缺点,我也确实存在着,我怎么就不能尝试坚持一件我愿意做的事呢?一旦坚持下去,事也做成,缺点也暂时消失了,何乐而不为呢?但这个忽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忽略,毕竟我发现了它还尝试在行事过程中解决它。普遍意义上的忽略也许是不自知行事或者是自知而莽撞行事。不过我说的这个想法却是值得一试的。依我看来,凡是能发现的缺点(除生理意义上的),都是能在行事过程中去改善的,因为缺点正是在行事过程中发现的啊!(很大声地说)


那现在我要为下一条轻松道路证明了。寻找最轻松途径是一条我很喜欢的道路。但我认为,这里的轻松不是指量的轻松,而是一种心顺其意,再繁重的任务我都愿意主动扛住的心境状态,这样的心境轻松,是内在动力,比量的轻松这样外在动力坚固可靠的多,虽然驱动力大小不可贸然比较。这,也是我试图在自己环境下进行最优化寻找的道路。


虽然我讲了这么多,但是家人的担心还是没有解除。他们那些,人呆家里呆久了就会变傻的说辞,还是成效。怎么就还成效了呢?不着急,先来分析他们认为的傻的状态。


我用了“呆”而非“待”,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 “呆”是一种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待家状态,而“待”只是在家的一个事实,无所谓在家什么状态 去干什么。想要脱离“呆”,只要脱离“呆”的那种毫无目的行事就行了。也就是找事情做!这的找事情不是临时性所想、杂乱无序、散漫怠慢的,这样的找事情是什么?是闲得发慌找出来的无关要紧的事。真正的找事情应该是有一个大方向,带有目的性的,虽然目的性不需要非得那么强的,但一定是有目的,而且要是执行起来能带来一个良好的结果的。


我说我待家有目的性,不论什么理由,凡是相信我的人是认同我的;不相信我的人,再怎么说也没用。鉴于我一直是个爱待家的人,还因此生病的经历(原因在他人看来是呆家带来的连锁反应),话语不能说服他们,能说服他们的是行动。


“尝试总会牺牲些什么吧。”我这样想。


至此,关于打工展开的话题就差不多结束了。我涉及谈到了效率、价值观、意义、沟通的一点点,但在这背后不可或缺的是思考方式。愿我眼界愈加开阔,看见我从未发现的未来。


补充:

我说明了我不得不去打工的应对方式,那为什么我不去尝试呢?事实上我也稍微地去尝试了,但我发现我不是那种外向性格的人,就算无关性格,我也没那个状态去那么热情地跟顾客打交道,更不想多花心思问问。原因就是我心留有另一条路的决定空间。当然如果到了不得不的情况,为了寻找意义感支撑着我,我会强制自己那么做做,但结果是好是坏呢?我也不太好武断,毕竟那也只是一种方法理论,实践起来是如何,我就无从知晓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打工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