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22~金刚经23究竟无我分下

感觉学《金刚经》特别难,特别晕,怎么都不懂。问一问自己:有这种体会吗?我们之前学到,如来在燃灯佛所没有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法。”不是得到了什么,是明白了什么。

那到底明白了什么? 仔细品一品:努力和觉知之间有多远,意会和言传之间有多远。努力和觉知,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很多事情都可以通过努力实现,但觉知却不行。不能说他们之间完全没有关系,但关联度不是那么高。《金刚经》的体认很需要意会,需要我们保持很高的觉知。


图片发自App

黎明即起读《金刚经》,2019年3月21日,星期 四,

1、a不是得到了什么,而是明白了活在当下,努力和觉知之间有多远,意会与言传之间有多远,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b优秀吗?能说出来吗?一说出来就还是不够优秀,真心的谦虚学习,在努力践行中无执无念无我,觉察自悟,能知错就改就真的知行合一。

c对错之间无有定数,不确定性,事态都是可以变化的,在变化中,只有努力沉稳学习中保持觉知和谦卑,不背离初衷,觉知努力中还觉恐慌,身中背负责任,责任心越大越会觉知学习的重要。

d对错之间无有定数,不确定性,事态都是可以变化的,在变化中,只有努力沉稳学习中保持觉知和谦卑,不背离初衷,觉知努力中还觉恐慌,身中背负责任,责任心越大越会觉知学习的重要。

e发至诚恳切之心,实无有法即为有道,道和无之间互为等同,道没有固定的点,在无中把握有,才会透过现象见本质!不住相,无为而无不为,如如之心,落地践行!

2、人身长大,心灵不成长,不是长大!身心共同学习成长和谐,才是真正长大!

3、优秀,错对,只是自己的心念,减少心中的杂念,才能让心灵真正意义上沉静下来。

4、a每日三省吾身,每日多学经典;每日约束其行,每日其乐无穷!

b知不足方可自省,知差距才有动力;有目标方向恒定, 有坚持梦想终近!人生会有诸多坎坷,无畏无惧终成强者!

c自信的人会登的很高,自律的人会走的很远;人生路上最大的挑战是克服自身的懦弱和懒散!

d念念不忘,终有回响。懵懵懂懂啃经文,瞌瞌碰碰悟其意;装模作样亦坚持,象模象样终有时!

5、学习,对变化保持觉知,谦受益,努力谦虚低调,小范围风生水起,真觉知方更精进,更敏感,如临深渊,如屡薄冰,恐慌中方向更明晰,光明本性,追求不变,自觉向上,有担当有责任。

6、

        所有的修行都是耕耘自己的心田,由内而外。

        孔子讲: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

        射的意义在于射不中的而反求诸于己。也是说耕耘自己的心田,不攀缘外界。

        骂你的人,恨你的人,仇人都是虚枉,并无有法叫菩萨。

        菩萨不能使你庄严,菩萨也不能使你沉沦。三千大世界你才是唯一真人!

7、a生活,就是一种永恒的沉重的努力,努力使自己不至于迷失方向,努力使自己在自我中,在原位中永远坚定地存在。”

b一个人要想与时代同步,那就更需要不断的反省自己;因为一个不知道反省自己的人,是不会进步的,我们总不能老站在跑道的起点上周而复始的画零吧。

8、慈悲为怀,虚怀若谷,菩萨心印与身上,即是佛渡有缘人!

9、a努力和觉知有多远,意会和言传之间有多远.。

光明力量的载体一定是老师。与谁同行,决定你的价值取向。

b菩提心好发无求无欲,有道之人即菩萨。

本立道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大道至简,其中有相,相随境转。

本性使然,善念常在,定格经典,恒久知行,合一久远。

唯有通达者才会越来越。

没有人身上没有优点,善护他人。

10、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常。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花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11、一、温故

努力和觉知之间有多远,意会和言传之间有多远。

二、知新

1.人身长(chang)大,长大,优秀。

①自认为“优秀”,则还是不够“优秀”,其实他还是蛮“优秀”的。这个,不是该不该说,而是他根本没有时间去考虑这个问题,die不di。

②做错了,知道错了,那ta还是蛮不错的。此“错”非彼“错”。

③.在“错”与“不错”之间,是变化的。我们学习,是为了对那个“变化”保持觉知。“觉知”不是“努力”。

④.“恐慌”越大,说明感知到自己的“责任”大。

⑤.自觉向上、光明本性是我们面对“变化”的方法。

2.菩萨亦如此,如果菩萨满眼都是有病的人,该有多累。

①每个人都是自己唯一的老师和学生。我们遇到的人生中的每一位老师 ,都是为了我们人生中的每一次转折。

②我们遇到的每个人,都能给我们带来温暖、光明与力量。

3.何以故?无有法名为菩萨。有“道”之人即为“菩萨”。“道”与“无”之间是相通的,在“无”中把握“有”最为可贵。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4.反正论述,如果有人问你关于“光明”的问题,你就讲一讲关于“黑暗”的问题。

在“有”与“无”之间,不离中道,通达者,畅游期中。

5.“没有人十全十美”,你还是没有“放下”、还是在执着ta的不完美。

我们更应该提醒自己的是:“这个世上没有人一无是处”

善护念,岂止是善护我们自己的“念”,我们更要善护他人的“念”!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万物常性就是变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这个人长得好高好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典型的三段转文。在三段转文当中,舍偏邪而守中正也。一个人又高又大,换一种说法,就是我认为自己很优秀。

我认为我自己很优秀,大家觉得这个人怎么样呢?一般情况下,自己认为自己很优秀,其实还是不够优秀。

当然,在这里的前提是这个人他真的很优秀。“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有一种使命叫天命使然。

刚刚换了一种说法叫优秀。再换一种说法叫做错了事。我做错了事,我又认为我自己错了。那是不是意味着一开始犯的那个错就没错呢?不是。知道错了并不能替代原来的错,但是能够知道错就很不错。所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那么,到底觉得是大身还是非大身?是优秀还是不优秀?在错还是不错?这世上的事物没有不变的常性。常性就是不停的变。所谓优秀不优秀,所谓错和不错,其实它们的本质是一回事。它们之间会悄悄地发生变化。比如,说他本来很优秀,结果自己一骄傲就不优秀了;本来是个后进,结果很努力,就变成了先进。所以事物的性质在悄悄发生着变化。

保持觉知,把握方向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首先对变化保持觉知。比如,我们对事业有渴望有追求,也很努力、谦虚、低调,那最有可能发生的事,就是那事业可能会有一点点叫小范围的风生水起。如果这个人保持觉知,他会继续的努力,更加低调,更加沉得住气。反过来,如果马上开始有新的奢求,背离了努力、低调、踏实,事情就会走向反端。

真正的学习帮助我们建立觉知体系。觉知不是努力。我们看有一些非常优秀、事业特别成功的人,往往会说自己很恐慌。本来已经很优秀了,不是应该越来越踏实吗?怎么还会恐慌?因为事业大和小只有一个内涵,就是责任的大和小。

事业大就意味着责任大,恐慌就是自然的事情。反过来如果觉得自己事业大,名声在外,那就可能对事情的本质还是没有认识。所以说,在这两者之间,学习首先为了对那个变化保持觉知。

第二就是方向的问题。方向就是光明本性自觉向上,是我们追求的变化方向。它不是变吗?变就是处在十字路口,向左还是向右,向前还是向后。既然光明本性是我们追求的变化方向,那往这个方向走就可以了。只要方向正确,其实慢一点并不可怕。

不要强调自我作用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不要以为对人来说是这个样子,对于菩萨来说其实也是这个样子。为什么呢?“若作是言。”菩萨不是一般人,咱们能够顾自己就不错了,但菩萨不一样,他要救很多人。但凡菩萨有这种心念——“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天天见人就想号号脉,见人就想灭度,那得多累呀。而且,当菩萨总认为我当度众生的时候,他就无限放大了自己的作用:如果没有我,这个人他可能就不行。其实每个人都终将成为自己唯一的老师和学生。这一辈子到最后就会明白,你只有一个老师,就是你自己。

老师是温暖、光明、力量的载体。当他成为温暖、光明、力量的载体的时候,我就愿意去靠近他,这是天然属性。就像太阳,它并不知道原来自己还有不可替代性。

要是人知道了自己有不可替代性,往往会做一件什么事情?提高价码。但是太阳并不做这样的事情,所以,太阳的使命就是出现。如果他觉得我怎么样怎么样,天底下还这么多人等着我去顾,那可能就不是菩萨了。

畅游有无之间

“何以故。”到底为什么这样呀?难道发一个好心去救人还不够吗?难道不应该给人看病吗?释迦牟尼佛知道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于是自问自答。“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真的无有法的才叫菩萨。这个法也可以理解为道。换种说法,菩萨就是有道之人。那么,道和无是什么关系?它们之间简直可以画等号。

《道德经》当中是这样讲道的特质的:恍兮惚兮,惚兮恍兮。道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点,它就是无。两两相对,在无当中把握有是最可贵的事情。所以,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天天都努力,会取得什么样的结果?努力之后自然会知道喽。所以,一定没有一个固定的要怎么样或者不要怎么样。

其实《六祖坛经》是对《金刚经》最好的注解,最后有一篇叫《付嘱品》。记载了惠能大师要涅槃之前对门下十大弟子的嘱咐:我走之后,你们将来都是要主化一方的人。做为一个主化一方的人,我要给你讲一讲方法论的问题。

于是慧能大师就自性问题阐述了一大堆:自性就是真如,自性就是菩提,自性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自性就是如来。这真的是最根本的方法论。打比方说,就是如果有人问你关于天的问题,你就给他讲地;如果问你关于太阳的问题,你就给他讲月亮。如果问你关于光明的问题,你就给他讲黑暗……

这一点真的特别高明。怎么高明呢?在有无之间,不离中道,唯有通达者才会畅游其中。不要老看佛喜欢谈无,好像什么法都没有。但其实没办法,谈无的才是真佛。很多培训机构宣称通过他们的课程,可以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似乎一个课程包治百病。但越是这样听起来很厉害的,往往一点效果都见不到。而恰恰老是告诉你没办法没办法的如来,倒成了佛。

有一位朋友谈最近自己的体会:我最近就在这个有无之间有一点感觉。比如原来我思考问题,有时候会告诉自己一句话,就是这世上没有人十全十美。但当我们这样劝谏自己的时候,其实我们反而在关注那个不完美。

于是这个朋友就说有一天自己变了,他开始给自己说:实际上比我们知道没有人十全十美更重要的是,这世上没有一个人一无是处。当我们明白世上没有人一无是处的时候,我们的关注点就转移到了别人身上的闪光点了。尽管那个点有可能非常非常微弱,但正因为如此,释迦牟尼佛才提醒我们善自护念。而且我们不仅要提醒自己善自护念,更要善护孩子的念、他人的念。

向上仰望,不切断和我们祖先的联系。
向下扎根,不切断和一方水土的联系。

你可能感兴趣的:(190322~金刚经23究竟无我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