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单元,看着要写的“观察日记”我发愁了,这可怎么教?
这是要观察植物或动物生长一段时间的变化,需要持续性的细致观察,这可是一个大工程啊,光嘴巴上面让孩子们去观察可是不够的呀。而且,我们眼光光所及之处,均是事物此时此刻的状态,要想记住动态的变化,那可是要花心思记录的,对于小学生来说,那可是要不停要求家长配合,反复提醒强调的。
说实话,最怕这样连续性的作业,尤其在小学,孩子们自主学习能力还不是很强的时候。
于是,我早在周一就开始强调回家种一种容易长的植物或者是观察某种会变化的动物或者是植物。然后后面就没有强调了,也没有时间强调。每天教课的节奏本来就非常的紧。
直到昨天,拖到第三单元所有内容都讲完了,终于逃不了了,我知道,是时候来讲作文了。
怎么讲?如何让孩子们知道观察日记主要目的是记录事物的变化?而且还能写的形象生动,幽默风趣?
我想了半天,在周四下午,走进了校园,我想好好看看这个天天在这里度过八个小时,甚至经常超过八个小时,却没有认真看过它几眼的校园。天天就过着家——办公室——教室的三点一线生活。连我都没有认真看过它,何况我的四年级学生呢?
走到停车场尽头,一串芭蕉树吸引力我的注意。虽然秋日初寒,却怎么也抵不住这芭蕉的萧瑟之景,干枯的蕉叶布满了整个芭蕉,甚是破败。看了不禁让人打个寒颤。我心里立刻就想:这芭蕉,之前可不是这副模样的吧?肯定有它衰败的过程。
于是,我认真的观察起来。我看到了枯叶,但枯叶下面竟然是一株株仿佛刚刚破土而出的小芭苗,再仔细一看,嘿,最上面居然还挂着青绿色的芭蕉,甚是喜人。再认真一看,这芭蕉上面既有还没成熟的芭蕉,还带着花儿呢。只是天气太冷,花儿也只顾着偷懒,躲在花苞里,懒得开放了。
一串芭蕉树上,我看到了死亡的痕迹,但我也看到了欣欣向荣,生的希望。还有生命的种子。于是,我就想啊,孩子们大多数坚持不了认真观察一株植物的成长,因为很多植物的生长,并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然而,我们却可以观看一堆不同生长状态下的同一类植物,大概了解它们的变化,知道生命发展的历程。
其实,我坚信孩子们即使不用刻意观察,运用他们的日常经验,其实是知道身边比较常见的植物的变化的,只是缺乏观察细节的记忆。我要做的就是搭起学生经验的脚手架,让他们在固有图式上形成新的,但却又是他们其实了解过的新图式。
所以,既然孩子们很难完成对一个事物的观察,完成的很多都是豆芽这种事物,都快别人写烂了,我是否可以从一种植物的不同状态下让孩子们进行观察,唤起他们的记忆呢?
虽然这种方法是下下策,但却的确是弥补他们极少数学生能够做到长时期观察的方法。我不知道好不好,但是我知道这最起码比给孩子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写,更具体,更形象,更接近生活。
虽然这是一种不完美的方法,而且芭蕉这种植物,我在授课现场没有办法迁移到教室,所以依然只能给孩子们看图片,这种效果是非常不好的,这跟快镜头视频呈现植物的生长没多大区别了。于是,为了完全调动孩子们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我决定一定要找点能迁移到教室里的植物,变成我的教具。
于是,我急冲冲的向学校的操场跑去,寻找最具有秋天变化显著特征,而且非常美丽的银杏。好在,找了半天,终于找到了一棵。只是被人们称为百年银杏的它,因为最近学校在进行“创卫”评比,把下面的落叶扫的干干净净,我好不容易从花坛里捡到三两片。但这些银杏叶大多都是同一种形态:即金黄色,并没有绿色的掉落下来,所以它并不能很好的呈现银杏由绿变黄的过程。
看来,我得另觅更佳的树叶。
我又想到了秋天走在上面都能沙沙作响的梧桐叶,那像极了熊掌的梧桐叶,多美啊。我又寻找了一番,终于在垃圾筐里捡到了我想要的“渐变色系列”树叶。这才满足地离去。半路上,还捡到了红色透亮的樟树叶和盛开的桂花枝。
就这样,我忐忑的走进教室,准备我的这一节作文课。每次一想到作文课,虽然孩子们讲不出老师讲的好与不好,但是从孩子们的作文里面就可以感受到老师讲课的效果。所以,我对学生是否能下笔写,下笔写的如何还是非常在意的。
一、课程导入:
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到事物变化的乐趣,也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到其实我们生活中变化的事物是非常多的,只要我们处处留心,到底皆学问啊。于是,我铺垫了挺久,先让孩子们闻,看看教室里有什么香味。
很多孩子闻到了桂花香。于是,我趁机把桂花拿出来,并告诉孩子们,现在正是桂花盛开的季节,我们校园里面有一颗桂花树长得非常茁壮,而且花也很多。但其实,一个星期前,还没有开花呢。现在也还有许多花骨朵儿,下了课,同学们可以去观察。
我还问孩子们:“最近天气变化很大,秋天真的来了。你们觉得,我们身边还有什么事物在发生变化?”有的孩子说树叶,也是,我相机把摘来的树叶拿出来,并按照嫩绿——深绿——渐黄——黄——棕色的这么一个顺序将树叶贴在黑板上,让孩子们更方便看出树叶渐变的过程,并告诉他们:这就是事物的变化。其实,这些树叶虽然形态不同,但他们一开始的生命和最终的生命历程却是一样的,都是从嫩绿到枯黄。而且它们除了颜色不一样,它们的质地、它们的声音,它们给人的感受都不一样呢。
为了让孩子们感受枯叶清脆的沙沙声,我把捡来的几篇枯叶揉碎,让孩子们认真听这清脆的声音。平时热闹的教室一下子安静了,大家生怕有一点声音会影响,个个竖起耳朵听。看着一幅场景,忍不住觉得真美好啊!其实,孩子们是爱学习的,关键是得让他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有意思的事。
听完了沙沙声,看完了树叶生长的历程,听完了我对芭蕉树的分享,该怎么让孩子们动笔呢?
我想还是得用一种通俗对比的方法。那就是:欣赏范文,分析范文。
于是,我例举了一位同学常规写豆芽的文章,中规中矩没有一点特色,另外我又列举了另外一位同学写同样的内容,但分别从写作缘起、修辞手法、心理活动、豆芽变化等多方面进行写作,给了孩子们很大的震撼,原来:同样的内容,不同的人写,竟然千差万别啊。
为了让孩子们对日常小事物提起兴趣,虽然我知道他们都知道豆芽长什么样子,但是为了让他们更仔细的观察,我特意早上早了半个多小时出门,就是为了去菜市场买豆芽,然后给每个孩子发一根,我一边讲,他们就一遍细致观察。
有些孩子居然发出:“哇,老师,我吃了很多豆芽,可是我居然不知道豆芽原来长这个样子,原来我们吃的是豆芽的茎啊。”还有些同学说:“老师,我最不喜欢吃豆芽,我今天认真观察了豆芽,我觉得豆芽挺好的。”甚至有的孩子,直接忍不住就把豆芽放进嘴巴里吧唧吧唧的吃了起来,想尝一尝味道。
讲完了范文,我开始利用思维导图,给孩子们总结我们这趟写作课主要的内容,包括观察方法、观察日记格式(长期观察、短期观察)、日记内容(事物变化:动物、植物)、写作方法(修辞)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并举例说明。
讲完后,我如释重负。就在我板书写到最后之际,班级中突然出现一阵巨大的骚动。我急忙回过头一看,原来是一只大黄蜂误闯进了我们班,孩子们吓得尖叫起来。我也不知所措。这时,我想起来李镇西老师的一句话,大概意思是:每一次危机,解决好了,就是教育契机。
于是,我就想啊,我们刚讲的观察植物,刚好动物没讲啊,而且这章内容《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都有非常精彩的动作描写,刚好现在像没头的苍蝇一样闯进我们教室的大黄蜂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写啊。
在保证孩子们安全的前提下,我提醒孩子们观察,并合力将这只不速之客赶走了。在全班同学的讨论中,我们用上了“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不速之客”、“闪电般速度”、“逃之夭夭”、“转瞬即逝”等词,很多词我都不曾想到,真的是出乎我的意料啊。
虽然没有胆量也没有时间观察这只大黄蜂,但是大黄蜂的到来也的确告诉我们生活中有很多鲜活的生命,这些鲜活的生命身上,每天都发生着或有趣、或有意义、或有引人深思的各种小事。
正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啊。
这节作文课,从一开始很难讲,到现在我感觉讲出了我想要讲的六七层,虽然作文效果还不知道,但是我觉得我用心了,我尽力了,只是我不知道让孩子们观察不同形态的同一种事物从而唤起孩子们对于它的整个变化过程的回忆是否有点牵强,但是,如果让孩子们持之以恒的观察一个事物一段时间,如果没有硬性的要求,最终大多会不了了之啊。
所以,这种教学是否合适?是否能勉强的叫做“曲线救国”呢?我困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