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读书分享:《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

黄厚江老师《猫》教学实录及启示(二)

读完黄老师的这节实录,我获得了以下启示:

1.课堂切入点精妙。让学生给三只猫起名,既切合七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又能在轻松的聊天式的交流中,带学生快速进入课堂情境,快速走进文本阅读,在文本中先走了一个来回。

2教学内容的选择很精准。教学小说很必要的三要素里,黄老师重点放在教学生体会猫和人的处境与心态,相当于三要素中的“人物”,提纲挈领,小说的情节与环境自然带动其中。同时又穿插渗透伏笔、照应、线索等小说文体常识。切忌面面俱到,一本正经地大谈特谈三要素,弄得人索然无味。

3.问题设置精心,每一个看似聊天式的问题背后,都是黄老师独具匠心的精心设置。

(1)了解预习的问题有:知道今天学什么课文吗?还记得有几只猫吗?三只猫分别叫什么名字?先到家的叫什么第二只呢?第三只呢?

(2)了解三只猫特点的问题有:哪位同学愿意给我们家的三只猫分别取个名字呢?如果让你给她取个名字,叫什么名字?大家看看这只猫的毛是不是真的很白?那我们给名取名字是"花"好还是"白"好?给大猫取名为“球”好不好?这个“球”的背后能看出它怎么样的性格特征?写二猫特点的句子在第几段?哪个同学给二猫取个名字?这个名字可不可以?它会爬树,跳过来跳过去的,是不是就叫“飞飞"呀?谁在“黄飞飞”基础上加一下工?还可以,叫什么名字呢?你们看调整一下好不好?皮皮黄,为什么呢?三猫呢?写三猫特点的在哪一段?给它取个什么名字比较好呢?文中还有一个词也写它性格特点是什么词?还有吗?它是什么颜色的?能不能叫"白可怜”?叫“花可怜”好吗?

(3)读出三只猫的关系的问题有;哪个同学能发现三只猫之间有什么关系?大猫活泼,二猫更活泼,这是什么关系?三猫忧郁,跟前两只猫有什么关系?有没有同学发现三只猫更深刻的关系?

(4)读懂"我"的情感态度的问题有:这篇小说写猫也是写了人文中写了哪些人,你们觉得谁最重要?有不同意见吗?你觉得谁最重要?张妈最喜欢三猫吗?谁更喜欢三猫?还有不同意见吗?“我"的态度对三猫有什么影响?大家从课文哪些句子看出“我”的愧疚?哪些词语最能表现?还有吗?“更”说明了什么?大家能找出前两只猫亡了“我”的难过吗?哪个词表现了难过?写第二只猫丢失后的难过在哪里?

(5)小说的常识的问题有;第2、14段,还有最后一段,在小说中还有什么作用?从全文整体看还有什么作用?从全文结构上看还有什么作用?

(6)读出小说的启示的问题有:人是怎么看猫的?是怎么看人的?大家对照一下你自己在生活中是哪只猫?有没有认为自己是三猫的?你为什么认为自己是三猫呢?现在请同学们选择一只猫,以他的口气跟主人说几句话,你选择哪只猫?对谁说?他是怎么知道三猫是被冤枉的?哪里来的黑猫?又来了一只黑猫,这篇小说里到底几只猫?小说里的黑猫重要吗?为什么重要?黑猫出现前,主人们是怎么判定是三猫吃了芙蓉鸟的?哪个词很关键?还有吗?三猫“畏罪潜逃”有个引号,起什么作用呢?有没有不同意见?能不能根据前面三点判定三猫吃了鸟?有哪几个字告诉我们不能判定?可是大家想过没有,三猫小可怜为什么要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呢?三猫为什么死在了邻家屋脊上呢?看着熟悉的院子,看着院子里的主人,三猫心里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还有哪些心理活动呢?这些是怨恨,还有爱吗?课文里还有一个内容就是插图,这插图是哪只猫呢?

聊天式的问题设置,看似随意却能紧紧抓住学生心理,带领学生一步一步走向小说深处,由三只猫的外在特点到体会三猫的内心世界,由“我”的态度上升到人们看待问题上来。还能在具体语境中教授小说常识,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

4.课堂评价语幽默风趣又有深度。(1纠偏式评价。当要求给三只猫分别起名时,学生答道大猫、二猫三猫,老师及时评价"也可以叫小猫一猫,但是作为学语文的人,这样的回答是不合格的,幼稚又简单,如果我们家里有三只猫,我们一定要给这三只猫取个很可爱,很有特点的名字”

(2)引导式评价。在学生起好名字的基础上,及时引导学生思考深层问题,这个问题没有独立研读能力发现不了,不能只问内容,更要引领学生读出内在关系。如“刚才大家表现得很优秀,很快就抓住了三只猫的特点,给它们取了名字,如果你们家有宠物,一定要发挥你们的语言天赋和能力,给它取个好名字,但我们今天不是养宠物的课,我们今天学的是一篇小说。阅读小说这种文体就要特别注重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故事,能够从性格特点的角度,从故事的角度,读出小说中故事之间的关系,这是读小说比较高的要求。有没有同学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哪个同学能发现三只猫之间有什么关系?"

(3)小结式评价。如对“我"的作用的小结。

(4)知识穿插式评价。如对“伏笔”的介绍。


5紧扣文本。不论哪个活动环节,都能扣住文本,让学生在文本里来来回回地行走。

黄老师课堂看似流畅而又逐渐深入的教学背后,是对教材独到而精深的解读,是对小说文体知识的娴熟,是知识体系的完备与丰厚,课堂呈现才会有如疱丁解牛般游刃有余,不动声色中引领学生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李晓莉)

你可能感兴趣的:(工作室读书分享:《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