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奥纳多·达·芬奇传》摘录12

第二十章 重返佛罗伦萨

让人欣慰的是,列奥纳多购买书籍的花费和他在服装上的支出不相上下。

这是一个充斥着炫耀性消费和竞争式收藏的时代,伊莎贝拉在这两方面都首屈一指。

因为艺术家们都犯了同一个错误,他们希望肖像至少要像本人,而她谴责他们把自己画得太胖

伊莎贝拉曾哀叹,“我只希望画师能像文人一样为我服务”。据此推测,很多向她献诗的诗人都进行了大量的艺术加工,而画家则无法如此随心所欲。

列奥纳多在画大部分肖像时,一直避免使用当时传统的侧面像。相反,他喜欢让人物面向观看者,或者至少是四分之三侧面像,这样他才能为人物注入动感和心理活动。

“据我所知,列奥纳多的生活非常没有规律,充满变数,他似乎从来不想明天。”彼得罗写道

“他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几何学上,对画笔毫无兴趣”。

“事实上,他的头脑完全被他的数学实验所占据,以至于他都见不得画笔。”

让他动笔画肖像的原因要不就是画中人物让他浮想联翩,比如《音乐家肖像》,要不就是应强权统治者的要求,比如给卢多维科的情妇们画像。但是,他不会随着赞助人的指挥棒起舞。

相反,列奥纳多的工作室更像一个商业作坊,他先设计出一幅作品,然后助手们和他一起制作出更多的复制品。

第二十一章 圣安妮

这就是《圣母子与圣安妮》。最终的作品中囊括了列奥纳多的诸多艺术才华:延展为故事的瞬间,体现内心情感的躯体运动,杰出的光线运用,细腻的晕涂法,以及符合地质学和色彩透视的风景。2012年,卢浮宫为了庆祝该画的修复举办了一场展览,在展览目录中,它被称为“列奥纳多·达·芬奇的终极杰作”,要知道,卢浮宫同样珍藏着《蒙娜丽莎》。

一旦得到了委托,列奥纳多就会习惯性地拖延。“他让他们等了很久,迟迟没有动手。”瓦萨里写道,“然后他终于完成了草图,有圣母、圣安妮和幼儿基督。”这幅草图引起了轰动,这证明列奥纳多在自己的家乡已经远近闻名,从默默无闻的艺匠到特立独行的公众明星,他为艺术家们开辟了一条道路。

在一本笔记中,列奥纳多描述了沉积岩中现在被称为“粒序层理”的变化规律:“每一层都由较重和较轻的部分构成,最底部的是最重的部分。这是因为这些岩层是由海水中的沉积物形成的,流向大海的河水带来了这些沉积物。沉积物中最重的部分,也是最先沉淀的部分。”

之前,列奥纳多一直在苦思冥想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那时他已经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认为这与空气中的水蒸气有关。在这幅画中,蓝天的明度和朦胧感都极富层次,之前没有画家曾如此描绘天空。

《圣母子与圣安妮》是列奥纳多木板油画中最复杂、层次最丰富的作品,很多人都认为它可以媲美《蒙娜丽莎》,甚至超过了后者,因为前者的构图和人物动作更加复杂。

第二十二章 遗失与复得的作品

尽管他在笔记本里详尽记录了各种琐碎事务,包括他购买食物的花费和萨莱的衣服花销,但是他没有记录过自己正在绘制的作品、已经完成的作品,以及它们的去向。

《丽达和天鹅》是列奥纳多遗失的作品中最撩人的一幅。

《丽达和天鹅》的神话讲述的是希腊天神宙斯化身为天鹅,引诱人间的美丽公主丽达。她产下了两枚天鹅蛋,里面孵出了两对双胞胎,他们分别是海伦(后来又被称为特洛伊的海伦)和克吕泰涅斯特拉,以及卡斯托耳和坡吕克斯。

第二十三章 切萨雷·波吉亚

陪同他的是一位破产的律师的儿子,这位年轻人虽然受过良好的教育,但是家境贫寒,杰出的写作能力和对权力游戏的精通让他成为佛罗伦萨最精明的年轻外交官,他就是尼科洛·马基雅维利。

在为波吉亚工作期间,列奥纳多随身携带了一个袖珍的笔记本,他在第一页列出了自己打包的装备:一副圆规、一条剑带、一顶轻便的帽子、一个绘画用的白纸本、一件皮马甲和一只“救生圈”。

二十年前,列奥纳多给米兰公爵写信时就有一个梦想,波吉亚颁发的护照终于让他梦想成真:他的身份不再是画家,而是军事工程师和创新者。这些溢美之词和亲切的称呼都说明他受到了那个时代最雄心勃勃的军阀的热烈欢迎。据说他一度连画笔都不想多看一眼,现在终于有机会暂时化身为一位实干家了。

在1502年年末到1503年年初的那个冬天,文艺复兴时期三位最吸引人的人物——一个残暴又嗜权如命的教皇之子,一位狡猾而不问是非的作家兼外交家,以及一名一心想成为工程师的明星画家,他们在三个月内被坚固的城防囚禁在一座小镇里,这座小镇仅有五个街区宽、八个街区长。这一切就像一部历史幻想电影。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列奥纳多的地图代表了他未被充分认可的又一项伟大创新:设计视觉化展示信息的新方法。

几天后,在马基雅维利被召回佛罗伦萨后不久,列奥纳多离开了波吉亚的军队。1503年3月,他已经回到佛罗伦萨安顿下来,还从他在圣马利亚诺瓦医院的账户上取了钱。

列奥纳多对意大利的政治变化无动于衷,却被军事工程和铁腕人物所吸引,当他终于有机会实现自己的军事梦想时,便毫不犹豫地投身其中,直到他发现它们有可能变成噩梦。

你可能感兴趣的:(《列奥纳多·达·芬奇传》摘录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