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沁园春·雪》随想:为什么如今旧体诗词再无杰作?

《沁园春·雪》

这首作品是主席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初中学生语文教材内容。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可以说人人都背诵过,也没有人不懂这首词。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首作品平仄严合,用正体和《词林正韵》相校,唯有“成吉思汗”中的“吉”与“汗”二字出律,“汗”在这里要读阳平。这属于固定称呼,是无法改变的,用在这里是典型的“不以词害意”,而且不影响发音清顺,所以是可以忽略的——并非名人效应。

至于词牌内所用字词,壮美流丽,可以归类为半文半白,既照顾了现代人的阅读感,又适当地提升了古文高级感,是非常难得的文白词牌。当然,我们也可以说这是我们都能读懂的古文词牌。

历来赏析多赞美此词牌的壮美景色,与超越秦皇汉武的英雄气概,其实我们要深度读懂主席的这首作品,重点是要关注它表达出来的乐观主义精神。

这首词写于一九三六年,万里长征刚刚结束,主席带领红军进入陕北。

一切都要重新开始,这对于老区来的革命者们,其实是非常艰苦,非常愁闷的。

而这首词却让我们觉得好像是要胜利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是一种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条件再艰苦,我们也要把过去的英雄人物踩在脚下,书写我们自己的历史。

在这种豪情天纵的乐观之中,依然蕴含着“生死看淡”的沉静。我们能感觉出主席在前思后想,既有回顾,又有展望。

最后的传统士大夫群体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旧制度的摧毁者,主席是集合了中国士大夫文化精神和新时代革命精神的最后一个诗人。他的战友们,很多人都写诗词,当然更多的是写诗。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来,主席和他的战友们,正是最后一批传统士大夫。

这些走在时代前列,走在历史浪潮最高端的传统士大夫,他们的诗词创作,即便是纯粹地写个人情感,但也因为其身份和经历,他们的作品必然成为时代的映射。

为什么今天的文人写不出当年的气魄,出不了传世杰作?因为在今天,文人是文人,官员是官员。在中国历史上的官员全部都是从文化人中遴选出来,都是有才情,有视野,有远见,又敢言的人。

这一切到今天都不一样了。文人变了纯粹的文人,缺乏政治高度和民生联系,被限制于风花雪月的情调之中,无法和时代共鸣,无法高屋建瓴地创作出大气魄、大气势的作品。

有人会说,难道我们的官员没文化,缺乏政治视野,缺乏思想远见吗?

当然不是的,和古代一样,今天的官员依旧是从文化人中遴选,只不过因为大众文化水平都上来了,文化差异这个方面,比古人的书生和百姓之间小了很多,所以大家没有在意。

当官的都能写文作诗,也有政治眼光,也能掐住时代脉搏,但是他们不愿意写了,不愿意在诗词创作中暴露自己的思想,在今天的官场来说,如果不讳莫如深,很容易被倾轧。

这也并非今天才是这样,在历史上谎称丢失彩笔而才尽的江淹,收烧《秦妇吟》的韦庄,军功封侯的高适,都是这种思想的代表人物。但是绝大部分士大夫还是敢言、爱言,希望以文采高人一头,特别是那些被贬谪的官员,更喜欢通过写作、通过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因为这很有可能是条咸鱼翻身,直接通天的捷径。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沁园春·雪》随想:为什么如今旧体诗词再无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