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在“靖难之役”中为什么那么顺利?

明朝“靖难之役”,前后不到四年,燕王朱棣兵单力薄,且屡次吃败仗,为什么最后能顺利渡江,夺得地位?

朱允炆刚刚即位不到一年,根基未稳,天下并未归心,削藩动作频繁,实属操之过急,其败一也。

未削燕王,先打草惊蛇。给了朱棣从容准备的时间。

建文帝朱允炆即位之初,就开始着手削藩。

“时谙王以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帝纳齐泰、黄子澄谋,欲因事以次削除之。惮燕王强,未发,乃先废周王橚,欲以牵引燕。于是告讦四起,湘、代、齐、岷皆以罪废。王内自危,佯狂称疾。”

建文元年(公元1399),“夏四月,湘王柏自焚死。齐王榑、代王桂有罪,废为庶人。”

朱允炆选将用人适当,其败二也。

“秋七月癸酉,燕王棣举兵反,杀布政使张昺、都司谢贵。”建文元年朱棣即反。

建文帝随即命“长兴侯耿炳文为征虏大将军,驸马都尉李坚、都督甯忠为左、右副将军,帅师讨燕。”

“丁卯,曹国公李景隆为征虏大将军,代耿炳文。”耿炳文乃明朝开国宿将,因一次局部战役的失利,被更不通军事的李景隆。结果接连惨败。明军五十万主力损失殆尽。

“冬十月,召李景隆还,赦不诛。”

朱允炆优柔寡断,妇人之仁,其败三也。

即便明军屡屡失利,也不乏良将猛士,盛庸、平安、徐辉祖、铁铉皆独挡一面的将才,曾屡次击败燕军。

朱棣也几次大败,撤兵灰北平,而且身临险境,命悬一线。

“会日暮,各敛兵入营。王以十余骑逼庸营野宿,及明起视,已在围中。乃从容引马,鸣角穿营而去。诸将以天子有诏,毋使负杀叔父名,仓卒相顾愕贻,不敢发一矢。”

偏偏建文帝有这样一道奇怪的诏书,“毋使负杀叔父名”。战争就像儿戏一样,对于朱允炆。

建文帝平叛战争败笔太多,失误数不胜数,不是对手朱棣太强,而是朱允炆给对方制造了太多获胜的机会。

你可能感兴趣的:(朱棣在“靖难之役”中为什么那么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