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弟子规》是传统文化糟粕的思考

这段时间在看《圆桌派》,搜索资源的时候搜出来一篇文章,标题是《不要迷恋李玫瑾的策略,那不是育儿那是驯兽》。

前几年看过很多李玫瑾教授的育儿讲座视频,李玫瑾教授是研究犯罪心理学的,她所有的理念,是基于她对犯罪心理的研究得出来的。

很多犯罪,究其根本的原因,都是由于0到6岁之前缺乏父母的爱。0到6岁不是父母抚养,所以她提出来说,六岁之前一定要亲自抚养。

这篇文章针对她的一些讲话,提出了质疑。李玫瑾教授的原话是这样说的:

“为什么我强调亲自养,一定要自己养,你最辛苦的时候,就是积累资本的时候,资本就是钱能生钱。就是以后你要教育他,他要能顺从你,听从你,是因为前边你有这个资本。”

她这一段话咋一看,确实并不符合当代的育儿观。当代的育儿强调爱。文章的作者章红,也是强调爱的教育,比较认可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


我大致看了一下文章,最精彩的是评论,李玫瑾教授这几年在网上非常火,很多人都看过她的讲座视频,也都比较认同他的观点。评论区就一片干架的场面。非常的好玩。截几个屏给大家看看。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作者真的是个很可爱的人,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自媒体的人这样怼粉丝的。也很佩服她的勇气。但却不是很认同她的所作所为。

其实李玫瑾教授说这段话是有特定条件的,她研究犯罪心理学,发现很多罪犯,都是因为早年没有得到父母的照顾和爱,在长大以后不停的和父母发生冲突,父母无能为力管教不了。

她说这段话是基于这个前提。父母管孩子好像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其实不是,孩子听话的基础,是她心里认可父母的。如果他心里面根本就不认可父母,在青春期以后他是不可能听父母的话的。(但其实为什么要孩子听话呢?父母的话一定是正确的吗?)

这就是李玫瑾教授所说的积累资本。她表达的可能不准确,但原理是对的。孩子在从小长大的过程,父母全程参与,人与人互动的过程,是会产生感情的。孩子对父母的感情,决定了他对父母的认可程度。

我能从作者的态度中感受到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厌恶。早年间我其实也很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我记得小宝刚上幼儿园期间,学《弟子规》。

《弟子规》整篇都在讲一个小孩从小到大的过程你应该要怎么样去做。他说的每一句话好像都是对的,但你总感觉哪里不对劲。可是哪里不对劲呢?你又说不出来。

后来,在朋友圈看到一篇文章,作者义愤填膺地规劝年轻的父母们,不要再让小孩读《弟子规》。《弟子规》通篇都是让小孩要怎么听话的规定。

我们以为《弟子规》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但事实上《弟子规》却是传统文化的糟粕。为什么呀?我们来看一下《弟子规》原文其中的一段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站在一个成人的角度来说,这段话也没有什么问题。关键是《弟子规》是写给小孩读的,那么他其实就是在教育小孩不管如何都要听大人的话,你看“亲爱我 孝何难  亲僧憎我 孝方贤”读到这里你就知道问题出在哪了。不管父母如何胡作非为,但作为孩子的你,无论如何也要孝顺他们。

我感觉《弟子规》就是大人欺负小孩的最有力的证据。没有好的父母,哪来好的孩子?父母是孩子的起跑线,你不努力的奔跑,却拿着鞭子鞭策孩子不停跑,他跑得动吗?

但是这本传统文化的糟粕,为什么却广为流传呢?因为天下所有的父母都希望有一个听话的孩子。孩子听话多省事啊!

前几天,大宝他们班上有个同学,在家看小说,被妈妈抓到。妈妈很气愤的把小说烧掉了。还把烧的视频发在班级群中。

你能不能想象,当你正在看一本书,看着很有趣很入迷的时候,忽然伸过来一只手,把书撕得粉碎。然后你看见一张恶魔一样的脸,不停的咒骂。我想问一问你当时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这个妈妈,就是典型的孩子一定要听我的话,不听话我就要把你毁灭掉。她撕碎的并不是书,而是孩子的心。她狰狞的面孔可能是孩子一生的噩梦。


中国文化的精髓《道德经》在德国几乎每家一册。我们都知道德国品质,德国品质其实来源于德国人的思维,德国人具有非常严谨,并且长远的思维体系。但这些其实都是文化长期熏陶的结果。

在德国,大人是以身作则的。反过来看中国呢?

我又要来说《道德经》了,《道德经》是一本什么书呢?周恩来总理曾经和他的一个朋友聊天说,他最喜欢《道德经》里面的三句话: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这就是做领导做父母的态度啊!创造万物却不占有,有功劳有作为却不以此为凭借,养育万物却不主宰。

《道德经》为什么在中国没有像德国那样普及呢?因为这其实是老子对当时的王公将相所说的话。也就是告诉你们这些领导者应该怎么样做。而父母对于子女的态度也应如此。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但现实是什么呢?儒家文化为什么又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是讲等级的,也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是一种服从文化,你听我的,你才能活下去,不听,就只能去死。培养奴才的文化啊!当然这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文化,这种文化一定程度上禁锢了我们的思想。

中国历史的标杆,一个是汉代,一个是唐代。我们现在都自称为汉人,在国外中国人聚居处都叫唐人街。汉朝和唐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但这两个朝代初期却都是实行老子的无为而治。

唐朝鼎盛时期,在长安街上看到外国人的面孔可能比现在看到的还多。我们伟大的诗仙李白,其实有一半的血统来自吉尔吉斯斯坦。也就是说我们引以为豪的诗仙李白其实是半个外国人。

道家的文化,是允许有不同的声音出现的,唐朝敦煌莫高窟,是容纳不同文化的结果。明朝以后,文化就由官方专制了,文化专制的结果,不允许有不同的声音出现,于是中国文化就开始慢慢走向了没落。

怎么又扯到文化上去了,其实我想说的是,千百年来,官方习惯控制了民间,父母已经习惯了控制孩子,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孩子都会有自己的思想意志,当我们看到一个非常不听话的孩子时,首先感到的是愤怒,孩子越不听话,就越是想要让他听话。当我们忘却了我们为什么而养育一个孩子时,我们就迷失在自己的控制欲中。你一定要听我的,否则就会灭你。

哎呀,好久没写这么长的文章了,从一个自媒体人怼李玫瑾教授开始,到《弟子规》是传统文化的糟粕,讲到德国品质,以及汉唐鼎盛的原因,以及我们为什么喜欢控制孩子,这之间仿佛关系并不大,其实都涉及到我们看问题的根本是什么?

我以前比较害怕冲突,也不敢去挑战权威,而且我也想要一个听话的孩子。我赞同的言论是大多数人都赞同的。当初看到有人写《弟子规》是传统文化糟粕垃圾,大大的吃了一惊。

我也许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思考的吧,就像前几天我看到章红《不要迷恋李玫瑾的策略,那不是育儿是驯兽》我原来是比较认同李玫瑾教授的。看到她这样子的标题,就进去看了看。

作者的观点还是比较偏激,但她提醒了我,李玫瑾教授身上传统的儒家文化还是根深蒂固的。

有一句话叫,尽信书不如无书。书上的所有观点和言论,其实我们是要有自己的思考的。

前段时间朋友圈有一个人发言说:所有教我们如何处理问题的都是在术的层面上讲的。就算讲的是道,理论上它还是术。所有的道都是在实践中走出来的。

我非常赞同他说的,我们没有去实践的所有的理论,都是一种术。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悟出它的道理。所以中国有“悟道”一说。

《好好学习》书中有一个名词叫绿灯思维。就是说当我们听到和我们观点完全不一样的言论,先别急着反驳。可以认真地先思考一下,是对还是错,思考以后再来判断。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弟子规》是传统文化糟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