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艺术启蒙时我们在谈什么?

李子染最近上热搜了,和袁隆平一起获聘中国农民丰收节推广大使,受邀担任首批推广大使的有6个人。

全国劳动模范申纪兰,相声演员冯巩,主持人海霞,学者冯骥才,水稻之父袁隆平,以及网红李子柒。

虽然有人质疑,她配吗?但主流媒体对她赞誉有加。

央视新闻表扬她:“没有一个字夸中国好,但她讲好了中国文化,讲好了中国故事。”

国外网友评论:“她在重新向全世界介绍被我们忘记的那些中国文化、艺术和智慧。”

观看李子柒的视频是一种心灵到视觉的享受,平常的一粥一饭,房间里的陈设和布置,桌上随手一插的应季花束,收割水稻弹棉花扎染衣裙,劳作后喝一扎自酿的啤酒、抱起吉他弹奏一曲过往的回忆,寻找食材后累了靠在树上一躺……随手截取一帧都是中国风的油画,李子柒的生活充满了诗情画意和随性恣意。

但其实据说她生活的地方就是四川绵阳平武县一个普通的农村院落。评论区有很多网友表示自己的老家也在乡下,但是从未想过乡下的生活可以这么美好,这也是看过视频的网友共同的疑问:同样是农村,为什么李子柒镜头下的田园生活可以这么美?

答案就是:每个人对美的感知力和创造力不同!

李开复博士曾经大胆推测:在15年内,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将具备取代40-50%岗位的技术能力。但是有五类工作将不会被取代,创意类工作就是其中一种。

说到艺术启蒙,很多人觉得就是教孩子唱歌跳舞,自己没空不会教就送去培训班,好像艺术启蒙很重要,但是到底有什么用短期也看不出来,当与课内主业有冲突时,第一个放弃的就是画画、唱歌跳舞这些看起来没什么用但是又花费昂贵的学习。

《艺术游戏力》作者辛有美是一个有2个孩子的韩国妈妈,有了第一个孩子后她做了全职妈妈,为了寻找“能与孩子共同成长的事业”来到了法国,加入了法国设计创意人西多妮.本茨创办的ZUT艺术品牌,这本书就是她俩结合工作经历而做得关于法国艺术启蒙教育理念的总结和分享。从法国儿童艺术启蒙的角度为我们解读艺术启蒙的重要性以及艺术启蒙应该要怎么做。

她发现法国的孩子在牙牙学语和认字之前,先以游戏的形式学习画画。在语言功能还未完全开化之前,孩子就能通过绘画和手工等游戏感受世界,同时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和对这个世界的理解。

1、法国人怎么美术启蒙?

因为对法国艺术启蒙教育的好奇和教育问题的疑问,作者拜访了2岁孩子生活的儿童之家、3——6岁孩子上的幼儿园,以及有孩子的法国家庭,为我们揭开了法国艺术启蒙教育的神秘面纱。

法国的孩子一般3岁上儿童学校(相当于我国的幼儿园),学校的课程大致包含了观察,感受,想象和制作,等美术活动最开始,孩子们会进行充分的观察,待他们产生好奇心和想要实践的意愿后,才会正式进入触摸体会和表达的阶段。

学校一般会以“观察——触摸——体会——表达”这四个阶段为基础,老师会根据自己的长处和特点,灵活设计课程。先制定一个大概框架,然后参照这个框架开展为期3个月的课程,会根据孩子的反应和兴趣,相应的增减调整课程的内容。   

通过课程,孩子会自然的受到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并且能接触到数学和科学等内容。

法国儿童学校的课程安排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慢—— 同一个主题的不同作品,从策划制作到完成至少需要三个月的时间。比起结果,法国教育的焦点更集中于教育的起步和过程上。的确在教育的问题上,慢就是快。性格、品德、情绪、想象力没有一件事是可以速成的。

另外一点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尊重儿童的成长规律,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以儿童实际能接受和感知到的为准。



2、当我们谈艺术启蒙的时候我们在说什么?

艺术启蒙就是放任天性、激发好奇心

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婴幼儿在1岁左右会经历口欲期,这时候婴儿抓到什么东西都会往嘴里塞,嘴是他们感知世界的第一个手段

美国心理学教授吉尔.斯塔姆说:他们会试图了解这个东西不能吃那个东西能不能用,以及是不是有危险,为了了解到这些信息,孩子在满足大脑的需求时,会把所有的东西都往嘴里塞。

但是成人本能的反应就是会阻止婴幼儿的这一行为,特别是一些脏的危险的物品,比如颜料。书中提到一个20个月大的宝宝就喜欢吃蜡笔,但是当他自己做出蜡笔不是食物或者蜡笔不好吃的判断之后,就只会用它画画了。

美国美术教育家维克多·罗恩菲德的美术教育理论指出儿童一般从1.5-2岁无规则涂鸦阶段就开始拿起画笔尝试作画了,这个时候的涂鸦一般是一些无意义的线条和随意的涂抹。

父母千万不要觉得这个毫无意义从而阻止孩子的探索。不仅不能阻止,还要适时的对孩子的成果表现出关注的神态,并且给予肯定的评价,这样就会激发孩子对画画的兴趣。

艺术启蒙是一种表达方式

作者指出:艺术是一种表达方式。这是本书最核心的理念之一,艺术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表达感受和情感,而不是以传授绘画技巧为目的。

有过育儿经验的人都会知道,年幼的孩子很多时候不能用语言精准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或者是不愿意说。但是画画却可以表达。

孩子们会在画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这是画作不仅能体现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经验,也能呈现出每个孩子独有的想象世界。有时候,孩子用画记录下来生活中的小瞬间甚至连妈妈都不记得了,画画不仅是靠涂色完成的小游戏,它也是孩子孩子表达自己感受的一种语言。

而且,绘画也常常被用作儿童心理治疗,通过他们的画,我们可以窥见孩子们不愿意、不懂怎么表露的内心世界。

《看见孩子看见自己》有个八岁的男孩,有大小便失禁的问题。孩子和爷爷关系非常亲密,但是爷爷去世的时候男孩被禁止参加爷爷的葬礼。在诊疗室,男孩画了一幅画,一架战斗机击中了另一架飞机,飞机坠毁时飞行员逃跑了,但被烧了一半。

心理咨询师解读逃生的飞行员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孩子因为没有亲眼看见爷爷的葬礼,于是认为爷爷或许被烧了一半就从葬礼上逃跑了。这种想象成为一种混乱的感受一直困扰着男孩。当想法被心理咨询师说破时,生理症状也就跟着好了。



对于艺术启蒙,父母可以做什么?

法国的孩子们在学校、家里、餐厅里和户外旁若无人尽情投入作画的情景,和几百年前蒙台梭利的儿童之家是何曾相似! 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里提出了这样一些核心理念:

1.儿童有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内在生命力具有无穷的力量。教育者要让儿童通过这种力量获得自然的、自由的发展。
2.儿童具有吸收性心智,能通过无意识地吸收环境中的事物来学习,这主要发生在精神胚胎期,教育者可以利用这一点让儿童学习语言、认识环境、形成个性等。
3.儿童在“工作”中成长,蒙台梭利将儿童使用教具的活动称为“工作”,儿童身心的发展必须通过“工作”来完成。通过反复操作教具,儿童可以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创造,并构建自我人格。

法国的艺术启蒙教育的背后正是对蒙台梭利尊重儿童天性无为而教的教育观念的忠实践行,这种理念已经渗透在学校和家庭每一个具体的细节和行为中。 

所谓艺术启蒙,本质上就是尊重和保护儿童的内在生命力,提供儿童“工作”所需的工具和自由的环境。


提供孩子画画所需要的工具,营造安全自由的环境

准备各种各样的工具,可以让孩子体验颜料,水彩笔,墨水,粉笔等各种各样的工具,准备不同材质和颜色的纸张以及可以重复使用的工具。让孩子用手指摸一摸,敲一敲,换在一起试试看,感受不同材质的触感、颜色的变化和深浅……孩子喜欢体验各种不同的材料所产生的效果,他在对各种这个过程中感受并自然习得的东西会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书的末尾作者还贴心的提供了十几个操作简单孩子们都喜欢做的美术游戏,每一个都有具体的所需用品和详细步骤介绍。家长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一下这些美术游戏。

为孩子的作品赋予价值

孩子的生命之初,什么都是新鲜好奇的,当他们没有办法判断什么是有意义的,他们看待世界的角度和意义就是成人所赋予的。如果要让孩子觉得一件事情“重要且有意义”,在体验的过程中就必须要让孩子获得尊重感每一次分享都有认真倾听和点评,孩子们获得了尊重感,才会觉得这件事情很重要。

怎么样给孩子的绘画作品赋予价值,书中介绍了5个具体的方法:

1.作品放在显眼的地方
2.倾听孩子的话
3.帮孩子理清思路
4.准备好多样化的反应
5让孩子听到来自父母之外其他人的肯定评价和夸赞。

不设限,生活处处是创意

如果想让孩子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孩子,父母的思维必须也是开放性的。艺术启蒙的第一步就是打破哪些无意识会阻碍孩子的天性的思维,以及破解艺术启蒙可能存在的误区:艺术是一种表达,不是以仅仅是传授绘画技巧为目的的学习。学美术或者音乐的目的不该是为了把孩子培养成大艺术家,艺术的本质是人自身无意识的表达是实现自我价值的行为。

如果以绘画技巧为目的的艺术启蒙,评价孩子作品的方式就会演变成“画得像不像”这唯一的标准,这将扼杀多少孩子的创意和想象力!

曾经在《三联生活周刊》看到一个艺术家的采访,在谈到母亲对自己艺术的影响时,居然是母亲做家务时愉悦投入的情景。

当父母内心不设限时,就会发现生活中创意无处不在:做饭时的面团玩偶、鹅卵石做成的一家、外出等待就餐在餐巾纸上画得一副小画、森林里捡到的树叶和小花做成的拼贴画……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游乐场。而那些和孩子一起探索、共度的时光将成为生命中珍贵的回忆。

《艺术游戏力》是一本指导学龄前家长如何给孩子艺术启蒙的书。从书中我们不仅能看到艺术启蒙的具体方法,也会领悟到怎么看待艺术启蒙其实是不同教育观之间的一种选择。

艺术启蒙和教育一样,是一件最不能用功利化的标准来考量的事情,具有艺术化心灵的生活者,往往有独立的人格和审美标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胜过于屈从外在的普世价值。无论是生于泥沼困苦,抑或是富贵喧闹,他们的内心都能有一片“精神的桃花源”,在其中怡然自得,岁月静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我们谈艺术启蒙时我们在谈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