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未完成的……

肖培东《孔乙己》你们最记得孔乙己的什么?

1、你们记得孔乙己的名字吗?——有预设答案的问题

2、读了这篇小说,孔乙己这个人物一定会在你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那么,请你告诉我,这个连名字都不被记住的孔乙己,你在阅读小说后,最能记得的是他的什么?请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阐述。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表示心理状态的形容词,表示境况的形容词,也可以表示性格的词。——对回答方式提出规范性的要求

3、肖老师的追问:记住了什么?为什么?怎么说?

二、小说里的人记住了孔乙己的什么?

1、如果学生的回答偏离了你要的聚焦点,及时把他拉回来。有的问题可以直指某个内容,但是有的问题比较具有开放性。像这个问题,我想肖老师已经是有所预设的了,是希望学生直接找到这一段的,不管用什么样的方式,一定要让学生聚焦到某一处。

2、抓住文中的“语言描写”反复阅读,从哪个字可以判断……学生肯定可以找到很多字,这个时候无需过多的评价。哪几个词加重了这样的嘲讽语气?最能表达他们对这个事情的认定感是哪个词?哪里可以看出这种冷嘲热讽?

3、对于标点的关注。


撑“群文阅读”的长篙,向语文更美处漫溯

                       ——读王君老师《更美语文课》有感

拿到王君老师的新书——《更美语文课》,书名便让我着迷,不禁喃呢回味“更美语文课、更美语文课……”,不觉莞尔,王君老师不愧是王君老师!我曾经有一个很大的疑惑:语文课本上的课文就那么多,王君老师是语文教学大家,文本解读能力已经炉火纯青,各种文体、各种文本类型的课都上过,而且大部分都成为经典课例,被语文老师们反复研读探讨、模仿学习,那么灵动有才华、又极具开创精神和教育情怀的王君老师,在语文教学上的探索又会去往什么方向呢?王君老师说教法和活法是天然对应的。你活成什么样子,你的课堂教学,自然而然的就会投射进这个样子。现在的王君老师又用什么样的活法在指挥着她的课堂呢?她的新书《更美语文课》给了我们答案。

王君老师听到了其他生命的呼唤,听到了“自我”之外的那个世界的呼唤,她不再甘心“茕茕孑立”,她要打开自己,去拥抱其他生命,拥抱这个世界。这样的活法让王君老师发现“从来没有孤独的语言符号,更没有孤独的文本,各种各样的语言现象,总是在呼唤,在应答。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更是互相印证,互相诠释”。眼界开阔、胸怀浩大的王君老师,用“群文教学”的方式,将各种语文因素,“调遣腾挪,排列组合”,于是“教材上下,风起云涌;课堂内外,风云际会。语文教学,彻底摆脱了小家子气,拥有了大格局大气概”。群文教学,给语文教学又增添了一道更靓丽的风景。

[if !supportLists]一、[endif]群文教学,美在阅读策略训练之深入。

群文阅读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学生能够提取和筛选信息、记忆、推论等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要有比较、整合、分析、判断等更高阶的思维能力。“群文阅读,一个很重要的教学取向就是提升学生的思考力,引领学生发展深度思考的能力”。蒋军晶老师如是说。通过群文阅读,学生看到的不再是零碎的知识,而是看到文本之间的互相关联,聚焦某一个点,深入思考,不同文本互相印证,学生的认知不再停留于这一篇,而是扩展到“这一群”,印象深刻。

二、群文教学,美在打通了语文和生活联通的路径。

不经凝视的生活是没有意义的。王君老师一定曾“看见”学生,并对他们进行了深情的凝视。

三、群文教学,美在始终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一个人的同课异构之《昆明的雨》

——写作型文本和诵读型文本的不同处理

读王君老师的《听王君讲语文教师成长》一书,收获颇多。王君老师认为一个教师的“同课异构”标志着教师在教研上的深度自觉,也是教师走向专业化的重要途径。想到前段时间执教的《昆明的雨》,就想尝试一下,换种思路来讲。

王君老师认为在教学设计之前总重要的是要进行文本特质分析。长久以来,我们缺乏区分文本特质的意识,导致了在所有文本上都以大概相同的思路平均用力:文本解读使用大致相同的方法,教学设计遵循大致相同的思路,课堂教学呈现大致相同的模式。文本特质研究的缺乏使语文教学负重前行,造成了课程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而文本特质首先决定了课堂教学在教学内容上的选择取舍。王君老师将课文大致分成以下几种类型:(一)主题型文本,这类文本具有较高的文化品质,值得学生去咬文嚼字进入内核,而且具有多角度解读的价值,能够推陈出新让学生豁然开朗,从而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二)语用型文本,这类文本主题思想理解没有障碍,其呈现的外部特征是语言的多彩多姿——词语句式、语言组织形式、语言表达等,值得学生去积累运用。(三)思辨性文本,即教材中的具有明显缺陷的文本,以此来培养学生“深思慎问的质疑精神”。(四)写作型文本,这类文本的典型特征是整体或者局部具有鲜明的写作示范功能,因此可以大刀阔斧的取其可用之处作为学生的写作示范素材。(五)诵读型文本。对于散文艺术的欣赏而言,更重要的是在忘情的吟诵中,领会每一篇散文特有的神韵。(六)拓展型文本,这类文本可以带领学生进入辽远的阅读世界。

《昆明的雨》一课备课之初,关于到底选取文章中的哪些教学点作为授课的内容我一直犹豫不决,选材谋篇、语言特色等等好多内容一直难以取舍。我们的教研员听完课后认为朗读太少,让我想到了王君老师对于文本特质的分类和研究。既然朗读太少那就将其设计成诵读课,美文美读。同时其他的评课老师给我了另外一种讲课的思路,就是可以向《昆明的雨》这篇文章学选材谋篇的方法。|《昆明的雨》这篇文章在选材上很具有典型性,都是选取的能体现昆明雨的特点的景、事、物、人,虽然没有直接写昆明雨的特点,但借由其他事物我们完全可以对昆明雨的特点有深刻的了解。而且在谋篇布局上也很有特色,通过为好友画画导入,看似与题目无关,事实上却并非闲笔。于是一种新的思路又来了,可以将《昆明的雨》处理成写作型文本。于是决定尝试一个人的同课异构。

一、《昆明的雨》诵读型文本教学设计

本着一课一得的原则,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通过诵读,感知汪曾祺笔下的凡人小事之美,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热爱,学习汪曾祺那种永远热气腾腾的生活热情。教学过程如下:

(一)诗情画意妙导入

以《昆明的雨》文末的一首小诗导入,并简介汪曾祺在昆明生活的经历。

(二)初探文本明情感

1请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

预设:我想念昆明的雨。学生读,文中出现了两次我想念昆明的雨,作者反复抒发情感,情感不可谓不强烈,为什么我想念昆明的雨之后用的是句号?这个问题留到稍后在解决。

2、作者想念昆明雨中的什么?

预设:菌子、卖杨梅的小姑娘、房东母女送花给我、与友人在酒店小酌、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总结归纳,写的是昆明雨中的景、事、物、人。

(三)沉入字词品深情

昆明的雨连绵不断,就像作者多年以来对昆明岁月的念念不忘,让作者难以忘怀的不仅仅是这些景、事、物、人,更是其背后蕴含的生活中的美好与诗意。读课文,画出能体现昆明雨季滋味美、人情美、氛围美的句子,体味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深情。

1、滋味美预设

句一: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逗号可否去掉?停顿延长,强调滑嫩鲜香四个字,并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其味道之鲜美。

句二: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作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这东西这么好吃?

观察语段的结构,试着读出层次来;读出情感变化来——分析问号和叹号连用的作用。总结(外形难看,入口鲜美,视觉的冲击和味觉的震撼,强烈的反差对比写出了干巴菌给作者带来的惊艳。写法上叫作欲扬先抑,作者对菌子的喜爱、赞美与想念,描绘的如此淋漓尽致)

句三:昆明的杨梅……的火炭梅。

文章从哪些方面描写了火炭梅?外形、颜色、名字来由等作者对火炭梅是什么态度?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为了读出这种赞美之情,可以尝试着重读几个字,在书上画一下。

最能体现苗族女孩子娇娇的特点的应该就是她那一声吆喝了。谁给大家读一下?卖杨梅——后面有一个破折号,有什么作用呢?(语音的延长)如果觉得这个破折号你很难读出那种娇娇的味道,加一个词可能就容易多了,买杨梅来——卖杨梅吆——引导学生朗读。

大自然对昆明如此偏爱,给予了昆明如此丰厚的馈赠。别人眼中的平凡食物,却成了作者眼中美的享受与寄托。对生活无比热爱的作者,把平凡的“一餐一饭”过成了诗。

2.人情美

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房东?(温暖、有人情味、热情)昆明并不是作者的家乡,对于客居昆明的作者来说,房东送来的仅仅是满满的缅桂花吗?还是满满的……(人情味、温暖、感动、爱、关怀、) 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是…… 如果要你朗读这一段话,你该怎么处理?带着雨珠的缅桂花这一句呢?语速要慢一些,语调抒情一些,软软的深情一些

3、氛围美

文中有没有写作者的活动?什么场景?和谁?什么时候?喝的什么酒?用一段文字感受一下:偏僻的街道,一个安静的小酒店,一张桌子,两张凳子,半市斤酒,与好友相对而坐,店外雨声嘀嗒,淡淡花香弥漫,时间仿佛就停在了此刻。用什么样的词来形容此刻的氛围?闲适,淡定,从容、岁月静好,诗情画意……

在这一段中还有没有别的地方也能体现这种氛围美?

补充:作者的家乡是江苏高邮,他曾经在昆明学习工作了七年,这七年正是抗日战争时期,此刻的作者有家难回。雨会引起淡淡的乡愁,好在昆明的一草一木、一粥一饭待他不薄,在离乱中难得的安稳与宁静让作者倍加想念与珍视。

作者的想念饱满而绵长,这想念串联起了林林总总的景、事、物、人,串联起了这凡人小事之美,这就是散文最大的特点“形散神聚”。所有这些细小的事物都被融进汪曾祺平淡质朴的文字中,熠熠生辉,照亮他对昆明一片深情。汪曾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四)妙笔生花写诗心

根据文章内容,试着将汪曾祺饱满而浓郁的情感写进了一首小诗中;写完了,同桌配合读一下,读的时候,注意老师给的提示,有齐读,分角色读;朗读指导:读的速度慢一些、舒缓一些、深情一些。

自评:诵读型《昆明的雨》教学设计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诵读型文本,而是以诵读为主打类型,诵读一直贯穿课堂始终,各种形式的朗读以及朗读指导,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感知散文的魅力。

二、《昆明的雨》写作型文本教学设计

本课教学设计为写作型文本,即学习作者围绕昆明的雨选材的方法,以及谋篇布局上首尾呼应的精妙。

[if !supportLists](一) [endif]导入

以《昆明的雨》文末的一首小诗导入,并简介汪曾祺在昆明生活的经历。

(二)质疑探究

有人质疑这篇文章有跑题之嫌,题为《昆明的雨》,但文中只用了很少笔墨写昆明的雨,自读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预设: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也说明了昆明雨季雨水多,空气之湿润。菌子是在昆明雨季才有的。正是因为昆明雨季的湿润,才会滋养出各种味道鲜美的菌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那些未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