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奇迹:成功改朝换代居然无流血无牺牲!

历史上有一场兵变,没有喋血宫门、伏尸遍野,更没有烽烟四起、兵连祸结,几乎是“兵不血刃,市不易肆”,就取得了改朝换代的成功,创造了“不流血而建立一个大王朝的奇迹”。

无流血、无牺牲就成功夺取皇位,实为历史罕见,这场兵变中是怎样做到如此和平地改朝换代呢?事情的前因后果又是如何?

君主新丧,赵匡胤获军权

五代末期,后周出了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周世宗柴荣,但这位有可能和唐太宗、康熙大帝等皇帝其名的君主却英年早逝,只留下幼子寡妻,使得朝中政权落在了丞相范质等几个顾命大臣的手上。

朝廷君主新丧,正处于政权动荡之时。当边境传来辽军压境的消息时,太后不知所措问计于宰相。宰相范质不明真假,急令赵匡胤领兵御敌。不过赵匡胤这时却以兵少将乏为理由不想出兵,不得已,范质给了他可以调动全国兵马的权力,赵匡胤这才答应了下来。

进行各方布棋,密谋夺位大计

军权在手,赵匡胤的篡位相当于成功了一半。且当时他和禁军各个首领的关系很好,与一些人还成了拜把子的兄弟,号称“义社十兄弟”。不过这些还仍不足以构成造反的条件,因为后周以来,政策和发展势头都很好,禁军首领们身处高位,很少人愿意去做造反这个具有风险的事情。

不过,赵匡胤还有一个首席智囊——赵普。在五代这个乱世,文人地位特别低,但赵匡胤非常尊重赵普,对他可以说是言听计从。在周世宗驾崩之后,赵普就开始私下为赵匡胤串联人脉,坚定不移地辅佐赵匡胤上位。

他勾结了当时的丞相范质,两人达成合作关系,趁着皇帝年仅七岁,其母付太后又没有主见,瓜分了朝廷的文武权利。而后又经过一系列的人事调动,赵匡胤把自己的人都安排在了禁军里,把禁军经营得“铁板一块”。

经过有谋划地长时间铺垫,赵匡胤已经把握住了朝廷重权。按道理来说此时赵匡胤已经可以伺机谋反了。但是谨慎的他还做了一个工作,就是以攻打辽国为名,派了一支心腹部队监视当时除了“赵氏集团”之外最大的地方军阀势力——河北藩镇,防止河北派兵过来搅和接下来的计划。

领兵至陈桥,上演“黄袍加身”戏码

时机成熟后,赵匡胤开始了夺位计划。他统率大军出了东京城,行军至陈桥驿。大军刚离开不久,东京城内就起了一阵谣传说,“出军之日,当立点检为天子。”多数人不信,而朝中文武百官略知一二就已慌作一团。

赵匡胤此时虽不在朝中,但对东京城内所发生的一切了如指掌。周世宗在位时,他正是用此计使驸马张永德被免去了殿前都点检的职务而由他接任。赵匡胤知道皇帝的心理,就怕自己的江山被人夺走,所以他们的疑心很重。这次故计重施就是为了造成朝廷的慌乱,并使他的军队除了绝对听命于他外别无他路。

赵匡胤统军夜宿距开封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兵变计划就开始了。这天晚上,赵匡胤的一些亲信在将士中散布言论,说“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征”。

将士的兵变情绪很快被煽动起来,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和亲信赵普见时机成熟,让将士们将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刚醒的赵匡胤身上,并皆拜于庭下,呼喊万岁,拥立他为皇帝。赵匡胤却显示被迫的样子说:“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

拥立者们一齐表示“惟命是听”。赵匡胤就当众宣布,回开封后,对后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惊犯,对后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对朝市府库不得侵掠,服从命令者有赏,违反命令者族诛,诸将士都应声“诺”!于是赵匡胤率兵变的队伍回师开封。

守备都城的主要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都是赵匡胤的“结社兄弟”,知道兵变成功后便打开城门接应。当时在开封的后周禁军将领中,只有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在仓促间想率兵抵抗,但还没有召集军队,就被军校王彦升杀死。

在北宋取代后周的过程中,没有发生以往五代改朝换代时出现的那种烧杀抢掠的混乱局面,要做到如此和平且时间迅速,是十分困难的。而这一夺位计划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决策者的谋划水平和政治见识,能够将大事化于无形,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充分体现出了赵匡胤卓越的政治手段。

你可能感兴趣的:(历史奇迹:成功改朝换代居然无流血无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