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尘的旅行》读后感

《灰尘的旅行》是儿子的一本课外必读书,本来我也没想到要看,昨天老师在直播里说到要同步阅读。孩子已经看完了,他需要写一篇读后感。那今天正好有空,我也看一遍,也写一篇吧。

《灰尘的旅行》这个书名不甚贴切,其实应该是《菌儿自传》来得更准确,但编者没有用《菌儿自传》大概是因为已经有这本书了,而且《灰尘的旅行》这本书的内容就是节选自《菌儿自传》。

原作者是高士其,书的介绍里只提一句“被孩子们称为高士其爷爷“,百度百科告诉我们更多。我为什么好奇作者呢?因为读的过程中,我觉得作者的专科知识造诣非常高,不是普通学了点皮毛就能编写出来的内容,又因为这本书成书年代不短,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民国时期的,就专门搜索了一下。不仅作者名字的由来有故事,而且他的生活经历更是有故事。卖关子不说。

回到《灰尘的旅行》书本身,先从自我介绍开始。第一篇,我的名称;第二篇,我的籍贯;第三篇,我的家庭生活。我如此兴致高昂的写下这三个“我的”,是因为最近参加鸟窝,第一个环节都是自我介绍。每次我都三言两句介绍结束,但看了文章,觉得自己对自己太不重视了,实在也应该来个三篇大论,不过可能编不了那么多。但“菌儿”的自述,确实得用三大篇来详细写出来。他的写作对象是儿童,对菌这种显微镜下才能见的生物,不像草啊花啊可以指着来讲的。我也学过微生物,也培养过真菌,也在高倍镜下观察过真菌,但我能说出菌的前世今生,菌的来龙去脉?显然不能。

“我原想取名称微子,可惜中国的古人已经用过了这名字,而且我嫌“子”字有点儿大人气,不如“儿”字谦卑。自古中国的皇帝都称为天子,这明明是要挟老天爷的声名架子,以号令群众,使小老百姓们吓得不敢抬头。古来的圣贤明哲,又都好称为子,什么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子”字未免太名贵了,太大模大样了,不如“儿”字来得小巧而逼真。”这一段摘抄有点风趣,只是写为什么不用“子”而用“儿”。的的确确就是大家评论的:“他的文章是熔科学、文学与政论为一体,夹叙夹议、通俗浅显、生动形象、富有见地、别具一格”。

整本书读下来,对孩子是有一定难度的。读懂读好读透,在书的末尾也有介绍拓展方法。在书最后,写道“阅读常常是把两个人甚至更多人的世界相连接,而身处同一阅读世界的人们不仅能相互学习成长,更能拉近彼此心与心的距离。”我觉得也是老师重视同步阅读的理由之一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灰尘的旅行》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