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朱元璋》第十八章:故土与故人

第十八章:故土与故人

历史知识导读:

【导读1】历史记载:洪武元年,大明开国,定都应天(今南京),但不久之后,朱元璋提出计划:设帝国首都在老家凤阳。洪武二年,正式下诏营造,经过民工六年日夜不停地建设,到洪武八年,工程基本完工,朱元璋又一次亲临凤阳,验收工程,但在参观完雄伟新都后,做出决定:废弃中都,因为建筑被人“下镇物”。

【导读2】历史记载:开国不久,朱元璋即正式任命刘英(赐名,刘继祖之子),汪文(赐名,汪大娘之子)为从侍郎,专门守护皇陵,后升为“皇陵祠祭署署令”和“署丞”,汪大娘的另外两子被任命为祠祭署官员和卫所指挥。到洪武十一年,皇陵完工之时,下令将刘继祖(曾赠给朱元璋父母坟地)追封为义惠候,特命将刘继祖夫妇,汪大娘,还有村中朱元璋小时候叫干娘的赵氏牌位,安放在皇陵,享受皇家烟火祭祀。

【导读3】历史记载:洪武八年之后,朱元璋再未回过凤阳。洪武十八年八月,下令将故乡二十户乡亲请到南京,一是慰藉思乡之情,二是让他们也出来见见世面。朱元璋在此三天期间,亲自作陪,回去时亲自将他们送出西长安门,把手嘱咐他们爱惜身体,依依惜别。

【导读4】历史记载:凤阳虽然最终没有成为京都,但凤阳的特殊待遇和照顾从未停止,从大规模的外地移民到凤阳,到减免赋税,到新修水利,到发展交通。凤阳,这个原本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小地方,仍然成为大明政局中一个特殊而重要的城市,一直对明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导读5】历史记载:由于朱元璋对于家乡的特殊照顾,过度的人口压力,以及后来压倒一切皇陵保护等工程,完全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导致凤阳后来慢慢变成童山秃岭,森林损毁殆尽,水土流失严重,湖泊淤塞,水患不断,百姓民不聊生。


  衣锦还乡是每一个人的梦想!

  只有重回故里,才能找回昔日丢失的尊严,才能将心中曾有的苦痛伤疤彻底结痂愈合。在自己的记忆中慢慢挥去,与自己的不堪过往做一次彻底的了结。

  重回旧地,重拾尊严。

  一.故人

  当我以不同的身份再次回到凤阳时,心中的那种获得感与满足感,是一生都难以忘怀的记忆。炫耀也好,虚荣也好,总之感觉是非常的良好。在众星捧月般的赞叹中,之前的歧视与白眼都已是沧海桑田,一去不返,人突然变得高大起来。曾经欺辱过我的,曾经没有在意过我的,一切变得都没有那么重要了,一切都是那么地风轻云淡,一切变得都是那么地如沐春风,即便见到曾经我那么痛恨和讨厌的人,我都不再可以地去恨了。说我宽宏大量也好,说我逢场作戏也好,无论怎样,最终的结果是我选择了原谅,真心或者假意,都变得无所谓了。

  其实真的很是诡异,人的思想真的是可以变化无常,随心入境。

  只要一想起那些人之前对待我的情形,在我走投无路的时候,他们那么的冷漠和绝情。那种刻骨铭心的仇恨,依然在我的心中不时地灼烧,尤其是切换到此地此景的时候。

  我可以有能力选择报复,加倍地报复,但我最终还是选择了原谅,选择了大度,选择了不计较。

  是什么改变了我的仇恨?

  是时间已经改变?

  是仇恨的对象已经改变?

  还是我自己已经改变?

  故乡的人,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个小地方,能改变的,除了那些跟随时间一起,慢慢变老的容颜,其他的一切,依然如旧。依然村头村尾的活动范围,依然整日为生计费心的精打细算,依然是家长里短的有限话题,依然是不能吃亏的如意算盘。对于他们而言,物是,人依然是,一切都还是。

  时间改变不了他们的内在。

  时间更多改变的是我的位置,从弱者变成了一个强者。

  我从一个破落穷困的孤儿,变成了一个有权有势的强人。位置的变化,导致自己的内心,变得不再如前般那样的敏感;自己的眼界,变得不再如前般那样的狭窄,自己变得不再如前般那样的计较。

  因为只有强者才有不再计较的权力。

  假如当初我依然活在这里,从未离开,或者依然活得如同之前一般的境地,这些仇恨依然会深深地扎根在我的内心,而且会越扎越深,绝对不会选择宽恕。只有当自己计较的事情,变得很多的时候,自己才会有选择地去计较。

  对于仇恨,自己可以选择原谅,也可以选择不原谅;自己可以选择以牙还牙,也可以选择一笑了之;自己可以选择以直抱怨,也可以选择以的报怨。

  自己的性格,自己的能力,自己的心胸,自己的心境,自己的格局…自己的一切。

  别人永远是别人,他从未拥有过仇恨的本身,他的贵圈只是所谓的真知与高尚,一切终究都会由自己的本身来决定,而非别人。

  只有自己的内心选择了原谅,才是真的原谅,自己心里没有了,不在意了,才是真的没有了,真的无所谓了。

  一切都在于你自己,前提是你要有可以选择的权力,这才是重点。

  报恩与报仇不一样。

  仇恨可以选择遗忘,因为大度,因为演戏,因为无奈,因为等等诸多。

  但是恩却是一定不能选择遗忘,需要刻骨铭记。

  什么是恩?

  恩就是在自己走投无路的时候,有人拉了你一把,这种恩情不可不报。

  在我父母无法安葬的时候,刘继祖帮忙给了一块坟地安葬。

  在我走投无路的时候,汪大娘送我去皇觉寺寺讨个活路。

  这些都是要报之恩。大恩不是锦上添花,大恩只是雪中送炭。

  或许有人也会认为我是在演戏,在我内心深处,我的确是希望大明的百姓,也懂得报我的恩,报我朱家的恩。因为我在如此动乱的年代,拯救他们于水深火热之中,让他们安定,让他们有衣有食,这种自然也是大恩,这是我的私心。但是我是一个人,我自知不是神。我对于我自己的恩人,我内心还是充满了无尽的感激,这种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那种感激,我对于报恩,我自知没有做作,没有逢场作戏,这个的确也没有必要,因为这是人之常情,是没有争议完全正确无比的事情。

  报恩的方式有很多种,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有大能力的,无尽放大地去报答;有小能力的,尽自己的最大能力去报答;没有能力的,在心中默默的铭记,不能报答也不能忘记,不忘却是一种底线。

  二,故土

  故土在我心中,金窝银窝,难忘自己的穷窝窝。

  回不去的故土,丢不下的故乡。

  我曾经一度大兴土木,建设家乡,甚至有让凤阳成为大明国都的念头,不惜重金,不惜成本,但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

  很多的蓝图,或许都是自己一厢情愿的美好设想而已。设想是设想,过程是过程,结果是结果,我自己可以掌控设想,努力控制过程,但是对于结果却是无能为力,心有余而果未至。美好只能残留心中,残局依旧破烂。

  别人眼中的闹剧,何尝不也是我自己心中,曾有的美好幻象。

  多么希望那块土地,能够人丁兴旺;多么希望那块土地的父老,能够幸福安康!

  多么的希望,换回的却是多么的失望。

  故乡的人,在慢慢地老去!

  故乡的物,在慢慢地消失!

  故乡的情,将随我的离开,而浓烈不已!

  何时再能回去?何时才能梦见?

  她终究会在我们心中越来越模糊,越来越重,直至跟随我们的肉身死去。

  那是我们内心一根不断的琴弦,拨动着我们一生的心弦。

  村口大槐树上的槐花应该还是那么的香甜,树枝上的长刺一直扎在我的心间,一阵阵,时而疼,时而痒。

  归乡的路,已变得漫长而遥远。

  归乡的心,已变得模糊而不坚定。

  我们从那里走出来,也曾努力地找寻回去的方向,但终将走远,远到我们只够得着怀恋。

  怀恋那里的土与地,怀恋那里的人与物,只为追忆那些曾经有过的过往。或许只是为了从过往中找寻到一些曾经丢失过,或者曾有幻想但从未拥有过的种种。

  童年?回忆?尊严?感伤?快乐?友情?亲情?懵懂?无知?

  曾有过的,或曾没有过的,都在那里,一直游荡,从未散去。

  祖辈的坟茔,依旧还在那里安详地张望,等待着归乡的人群,带着一切从未散去的记忆。

  有曾离开,但从未离去,就在那里,藏于心底!

                                     <本章终结>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不是朱元璋》第十八章:故土与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