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做小学老师也很不容易

有道是,隔行如隔山。此言不虚。

比如,十几年前,有个亲戚的儿子在派-出-所做事,一天在闲聊中得知他儿子一年的收入有十万元,表面上我不动声色,但内心里很是惊讶。因为在我的认知里,一个小JC,而且入职时间不长,一个月充其量也就4000多。从此之后,我就告诫自己,对不了解、不熟悉的领域,不要轻易发表意见,不然,就会贻笑大方。

再比如,对于做老师的,关于其收入、工作量、劳动强度、工作环境等,社会上许多人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老师有寒暑假,双休日和节假日也照样放假,平时上课也就那么几节课,应该是很轻松的,特别是做小学老师,没有升学率的“紧-箍-咒”,还不需要布置家庭作业,三令五申强调“减-负”后更是轻松,低年级甚至不布置作业。我原来也这么看,现在却有了很大的改变。

这两天刷到一条社会新闻,说的是中原大地省会城市的一件事:一个2022年毕业,经过一年准备,终于获得教资,且在今年成功入职某小学担任语文老师和班主任的23岁女教师吕某,在工作短短三个月后留下遗-书,彻底告别了这个世界。那封最后留下的绝笔里写道:“对不起,我真的撑不住了……好难过,我觉得自己喘不过来气……”据说,这个年轻女教师刚工作了3个月,工作强度大,几乎没有休息过,除教学外,还有很多其他任务需要完成。当然,究竟经历了什么,目前还不得而知,不敢妄加评论。不过,就当事人所述内容,课外任务多,不堪重负当是原因之一。

看到这个信息,我有几个感受。

第一,这个年轻老师应该是比较优秀的。大家知道,现在进机关事业单位并不容易,考公考教师资格的年轻人很多,动辄以百万计,能够谋到一个小学老师的差事估计也是百里挑一了。这个老师入职后就被委以重任,安排担任三年级一个班班主任,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领导对她基本履职能力一定程度的认可。

第二,纵然加班多、课外任务重,却自毁前程,走绝路,实在是不值得。毕竟人生的路还很漫长,有些压力扛一扛也就过去了。即使任务繁重,也可以通过勤学好问、积累经验、摸索规律后改进工作方法,进而提高效率。就算实在承受不了,天地也很宽广,那也可以通过改换门庭或者换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从而使自己身心得以调适。

第三,进一步颠覆了我的认知,进一步加深了我对小学老师劳动强度的认识。

之所以说“进一步加深”,是因为类似的案例并非绝无仅有,而是看上去有点普遍的问题,近年来特别是最近的一年中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通过阅读友友的文章,我发现在里就有一些做小学老师的,从他们的文章里就能够感受到他们工作很辛苦,即使是“70后”、“80后”,有了一定的阅历,也有一定的历练,也是忙得像陀螺,压力不小。比如,一个友友是内蒙古的,之前在文章里常常会提到下班时间是晚上七点多,不到黑灯瞎火回不了家,而且还有一些任务在回家后还得继续做。再比如,有一个彼此互相没有关注却持续互动了一个多月的友友,印象中是云南的,看她文章,说常常需要每天工作十六个小时,让我大吃一惊。还有一个友友,说起来还是湖北老乡,看她文章,知道她以前做教-培,有十多年了,是个很有实战经验的老师,现在教-培没办法做了,不久前应聘上海郊区某小学成功成为语文老师,字里行间,似乎也是压力不小。她写道:“作为一名从未站过真正讲台的教-培老师,被抓到学校当正式老师。我独自摸索教学方法,使出浑身解数对付一群基础不是很好的熊孩子。两个月下来,我心力交瘁。”

现实生活中认识的小学老师不多,但也有,老的少的、男的女的、上海的外地的都有,但以前对他们具体的工作情况了解不多,直到最近才有所了解。在上海远郊某小学任教但在城里上班的一个老师在今年国庆节期间退休,我们简单交流了一下。因为她有高级职称,我知道她在55岁之后如果想继续工作是可以干到60岁的,校长也希望她继续发挥余热,但她是死活不干了。我问理由,她说了两个方面原因:一是她儿子、媳妇都在美国工作了,不需要负担,自己每个月一万三千元的养老金也足够花销;二是工作太累了,平均每天要干十二个小时,如果继续工作,吃不消。我说你把路上时间也算上,的确可能工作时间比较长,她说从家里走到学校只有13分钟,可以忽略不计,主要是忙杂七杂八的事情,连中午都不能休息片刻,晚上回家也常常在忙工作上的事情。

如果是早七点到校,晚七点回家,基本上就是“两头不见太阳”。小学老师达到乃至超过12小时的工作时间,完全超出了我的认知。如此劳动强度,和大厂小店的“996”又有什么区别?以前有一个传说,男同志找对象,不要找护士,而应找教师,图的就是收入稳定之外还可以照顾家庭,这样的劳动强度怎么可能有太多闲暇时间照顾家庭?写到这里,偶然间又看到一个信息,说北京有个男的,给他妻子发通-牒,如果继续担任班主任就离婚,据说也是埋怨他妻子照顾不了家庭,只是不清楚他妻子是不是小学老师。

我并不清楚这些小学老师的劳动时间究竟由哪些具体活动填充的,我想不外乎以下几个组成部分:一是教学活动,包括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各种考务等;二是教研活动,包括集体备课、同行听课、教学观摩、课题研究、撰写教学论文等;三是行政事务,包括班主任工作、教研组工作、年级组工作、课题组工作等;四是课外活动指导,包括社会实践、校园安全、家校互动等。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可能还包括各种会议、各种报表、各种迎评迎检、各种小结总结等。如此一看,虽然多是琐事,但林林总总就多了。如果碰到的是语数外等所谓主课的科任教师,如果正巧是一个责任心很强的教师,那的确可能是每天要面对没完没了的事情。

小学老师怎么会大面积出现“八小时以外”的工作量?我没有去调查,也就没有发言权。不过,从一般情况看,我觉得任何单位都可能存在许多属于“无意义”的工作,或者说是重复劳动、低效劳动,小学也不可能例外。比如,有网友说,老师听课与被听课,适量的听课可以取长补短,被听课也可以鞭策自己,但有的学校规定一个学期必须听人家的课20次,到校外听课4次,至于被听课也是家常便饭。在我看来,作为同行,如果一个学期听2、3次优质的公开课、观摩课,的确有利于改进教学,而多了,就徒增负担,如果是一般的课,反而起误导作用;同样,适量被听课也有利于激发敬畏心、责任感和上进心,多了就容易构成压力,导致身心俱疲。再比如,有些细微小事,就没有必要一定形成书面材料,事实上,形成的书面材料往往也没有人看,大家在敷衍中浪费了时间。

如果进一步深挖这个问题,我看主要就是两个原因:一是有关部门人浮于事,就弄出那么多的评比、检查、督-导,需要填写杂七杂八的表格,而且这些表格还“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然后反复折-腾学校,学校就进一步折-腾教职员工;二是“痕-迹-主义”之类的形-式-主-义作风盛行。怎么有效剔除“无意义”的事务性劳动?怎么大幅度减少重复劳动、低效劳动?这是有关部门和学校管理层必须务实面对,真正把教师从繁重的事务堆里“解放”出来集中精力抓好教育教学这一核心工作的问题。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中原大地发生的这个发人深思的事件很快不胫而走,于是,各地有学校马上开展教师的心理测试,似乎这个年轻教师走上不归路是由于她的脆弱,经不起磨难,扛不住压力,因此,纯属咎由自取。倘若存在这样的认知,而非挖掘这一事件背后深层次的诸多原因,就说明我们现在的整体教育理念出现了巨大偏差。在我看来,教育理念是一个比教学理念更高一个层次,涵盖面也更广,而这属于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管理层需要思考的问题。

既然是八小时工作制,而事实上很多老师往往在晚上八点还在开会,星期六还在批作业、搞家访,需要做12个小时乃至16个小时才能完成工作,就说明真正在第一线工作的人手不够,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非教学人员挤占了教学人员的编制,说明存在一部分属于教学人员却在这个岗位逃逸的现象。

随着老一辈的教师已经或临近退休,以“90后”、“00后”为主体的新生代教师将逐渐成为主力军。这些年轻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道德、职业价值观、职业心理有别于老一辈、中生代教师,他们是“千禧一代”,是“互联网原住民”,是第一批从小就告别棚户住进高楼的人,有着不同于以前世代的群体人格,这也是学校管理层必须面对的一个新课题。能不能也来一个“标准化”的评价机制、“模式化”的员工管理体系?能不能也要求他们像老一辈那样也成长为一个“全能战士”?显然不行。究竟是根据既定的评价体系去框限每一个人还是根据变化了的教师群体结构而去设计一个更具有人性化特点、多元化特性的评价体系?同样也是值得研究的。

在我看来,不管是什么类型、什么层级的学校,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然而,教师的主导性地位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中原大地上一条年轻生命的陨落虽然是极端个案,但也足以促使我们反思了。

图1
图2

你可能感兴趣的:(没想到做小学老师也很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