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备课思路

    统编教材设计三原则: 学生自读,教师引导的原则,课外为主,课内为辅的原则,略读为主,略读精读相结合的原则。

    它在阅读教学中设计了“三位一体”的课型结构,即教读---自读---课外阅读”,其最大的教学思路就是让学生多读书 。

    拿到一篇新课文,应该思考 :

一丶这是一篇什么类型的文章(文体特征)。

    文体不同,其计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途径就不同。比如:散文:通过语言,触摸作者的情感(走向其独特的情感体验); 小说:通过小说触摸时代的缩影( 复杂的人生世态及人性的千变万化 );诗歌:品味文章美---音乐美---韵律美---节奏美---意境美 ;传记: 通过评析语言文字,体会人物传记的真实性,文学性和历史性(如《伟大的悲剧》)。

    如:《老王》落脚点应该分析我为什么对老王有愧作之情; 《猫》,你把它当散文,重点教三只猫亡失后的情感变化;如果当作小说,重点教人性的缺失 。

    再根据文体特点及常见考点:文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来思考文章背后的写作技巧和主题。

    总之,文体是重要支柱,教学中一定要思考文体概念。

二、这是为什么而写的文章(写作背景 )。

    教一篇文章,不仅读文章,更应读出写这篇文章的作者的特殊经历及心路历程,读和教材有关的背景,了解作者的写作动机,追本溯源,认真地、仔细地查阅资料。

三、这是写什么的文本(文本解读)

读懂文章是写什么的 。对文本的解读要有自己的慧眼,或深或浅都不太合适 !虽然经典会常读常新,但切不可破坏最重要最核心的东西。还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接受能力 ,不要为了标新立异而剑走偏锋, 这是不可取的 。如郑振铎的《猫》,在解读文本 之前,结合阅读提示,先读作者的其他作品,再读对作者的相关评价,从而挖掘出文章的主题:人性的亡性。

    四、这是怎么写出来的文章(语言、手法))

    一篇文章内容可以不交,但一定要耉语言和写作手法。 因为,内容不用过度的讲解,学生就能看得懂 。就好比,当下学生并不缺少蜂拥而至的信息,缺少的是获取信息的途径一样,课文都写了什么人,什么事儿,一般情况下,学生通过朗读文本,很容易提炼出来,但是,作者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表情达意的, 这需要品味文字,触摸文字背后的温度。如果说了解文章写了什么,是最浅层次的感知, 那么,理解掌握文章的语言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则是较深层次的学习。一个语文老师要有语文的“四力”:

1、捕捉力

    一篇文本,要迅速捕捉到有用的语言,有感触的语言,提纲挈领的语言,过渡性的语言  。如《秋天的怀念》中,母亲挡在窗前,为什么用一个“挡”字,因为母亲担心窗外的落叶会使儿子伤感绝望。

2、观察力

    看到特殊句子,要看明白句子的名堂。如《猫》中有一句话:“第三只猫的亡失比前两只猫更难过的多”。从而 提炼信息文章的写法:对比,详写内容: 第三只猫,写作重点:表达情感难过。还有“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这句话为什么要用倒装句?

3、鉴赏力

    能够说地出句子或词语好在哪里。 如朱自清的《春》中“像牛毛”这个句子好在哪里?我们不仅要说出一些格式化的答案,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比喻句得会运用恰当的比喻写出对象的特征。如江南的雨是轻柔、绵软的,所以用牛毛比喻,而不用狗毛。

  4、教学力

五、为什么放在这个单元这个位置(单元目标、编者意图 )

    一篇课文既要交出文章的个性,又要交出单元的共性。当然都单元导读告诉我们怎么学怎么教,这篇文章在本单元的地位如何 。如七年级下册《 一棵小桃树》 是一篇托物言志的自读课文,而自读课,自读时间要长,不需要太深,太细 。

六、最能体现文章特色的重要语段是哪几段(教学聚集)

    较而言之,一篇文中要交的东西太多了,一定要做好取舍。

七、当下,为什么要教这篇文章(教学意义,教学价值) 

    语文教学一定要回归常识,要努力使教学价值最大化 理解这篇文章给学生带来些什么,先要保证语文知识的学习,也要从文章中找到对学生成长意义的挖掘 。

八,学生自己能读懂的和读不懂的可能是什么 (学情预判)

不交或少交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备课时一定要思考两个角度,一个是教师角色, 一个是学生角色。如果是教师,读一篇文本,能读懂些什么, 一定要交给学生看似知或不知的东西; 如果是学生,学生能读懂些什么,从而做出学情预判。至少预判百分之七八十,剩余的20%,课堂上随机灵活掌握 。

九、思考教材本身提供了哪些助读助学资料 (教学资源)

    统编教材提供了一整套的教学资源(单元导读,预习提示,阅读提示,旁批,思考探究, 注释,插图等) 

    住读资源 是教学的主要障抓手,如《老山界》《猫》利用插图切入文本。肖老师的 《老山界》 有两个主问题 都是围绕插图设计的,第一个就是:观察文中的插图,想一下这幅插图画的是课文中的哪些段落,为什么 ?从而引出了对文章中主体段落的分析 ,然后在设计第二个问题,如果让你给给课文配一幅插图,你会选择哪一段?通过学生的解读分析,完成了课文中其他主要内容的分析 。这个教学设计就是紧紧的围绕文章中的插图来展开设计,一线串珠,提纲挈领 ,非常巧妙。 

    旁批分两类:提示性和提问性旁批。解决旁批问题,也可以组织教学。如《一棵小桃树》阅读提示也值得好好利用,再如《带上她的眼睛》,阅读提示中“作者很会讲故事,”请问:“他是怎样讲故事的”就可以作为课堂的主问题 。

    总之,一篇文本拿在手,不要总想着第一时间先去搜集教案,查找电脑,搜集现成的教学设计,而是要反复朗读课文,利用你对语言的敏感性,借助课本资源,  解读出个性化的教学设计。一句话:百度不如人渡,电脑不如人脑。

你可能感兴趣的:(统编教材备课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