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中的比喻论证

荀子在《劝学》中,主要通过比喻论证来阐述他对“学习不可以停止”的见解,体现在文中的三个分论中。

分论点一:学习的重大意义在于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蓼蓝”“水”这类客观事物在变化过程中可以发展提高成为“青”和“冰”,以此来比喻人通过学习可以提高自己。“直木”“弯木”“金”等客观事物通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发展状况,成为“车轮”“直木”,可以变得“锋利”,以此来比喻人如果能常常“博学”且“反省”,就可以达到“智明”且“行无过”。

分论点二:学习的重要作用在于弥补不足,达到想要的结果。如果要“博见”,你可以“跂而望”;如果要想“见者远”,还可以“登高而招;如果想有“闻者彰”,可以“顺风而呼”。古人没有现在这么多的技术和方法,但为了弥补自身不能“博见”“见远”“闻彰”的劣势或短处,他们善于借自然界之物,从而实现自己的愿望。如果要“致千里”,可“假舆马”;如果想“绝江河”,可“假舟楫”。车马、船只的发明就是帮助人们解决可以更快到达千里之外,旱鸭子也可渡江的问题。人只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善于借物,在学习的这条道路上就可以越走越远、越攀越高,终会成为一位受人敬仰的君子。

分论点三:学习的方法在于积累且持之以恒,学习的态度要足够专一。在论述这个分论点时,作者还通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式,让自己的论证思维更严谨。“积土成山可兴风风雨,积水成渊可生蛟龙”,“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一组四个比喻,前后正反对比,以日常之物、日常之理来喻学习,让复杂的道理简单化、鲜明化,学习没有捷径,唯有积累。日积月累是一件苦事,千里马尚不可一跃至十步,况人人并非均是千里马,那就应学驽马一步一步,终有到达千里之外的时候。这让我想到了一句话,能够到达金字塔顶端的除了雄鹰还有蜗牛,我们皆无那可展千里的翅膀,也只能且只有学蜗牛一步一步的往上爬。有了积累和坚持,还要有一种专心为一的态度,不可学螃蟹,纵然手脚多,也没有藏身之地,倒应学学蚯蚓,没有手脚,没有筋骨,却能在泥土中游刃有余。

在这篇节选的文字中,荀子运用二十个比喻论证,将原本阐述起来很复杂的问题简洁清晰明了,这是学习这一课我们除了要在荀子的指导下认识学习的意义和作用、改进学习方法和态度,也要学一学这比喻论证的技巧。

你可能感兴趣的:(《劝学》中的比喻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