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占叶|用人格魅力做心理咨询

李克富‖面对这样的求助怎么办?

作业:对比一下您前几天的回答,看有什么不同?只有不同,没有高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看到老师今天的案例解析,我在反思自己为什么之前推掉那么多的案例?

有位局级干部为80岁老母亲寻求心理安慰,希望我上门服务;

有位刚生二胎的幼儿园老师与已辍学的老大许久不说话,希望咨询师找个茶馆或咖啡馆咨询;

医院诊断抑郁症但坚称自己没病不吃药的二十多岁的青年,父母希望心理咨询能帮帮他;

家有二百斤胖妞无论何时何地都劈头盖脸训斥孩子的中年妇女,想让咨询师帮她女儿减肥;

从没出过远门考上外地大学却不想去报到的小伙子,妈妈希望我能上门劝解一番;

……

李老师多次讲过“作为咨询师的人”和“作为人的咨询师”,如果让我来讲他们有什么不同,我会说的头头是道,举例子也是信手拈来。可是,我从没有想过自己就是一个“作为咨询师的人”。

那时,我会先考虑专业设置,不属于专业范围内的事儿我不能干。这是李老师多次强调的,一个咨询师可以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有一点必须切记,哪些是自己不能干的。我记住了专业设置,而且完全照规范来做。

再就是考虑到“求”和“帮”的关系。“有求才帮”、“不求不帮”已深深印入我的脑海,对于没有提出需求的人心理咨询的效果几乎为零。既然没有效果,那我付出多少也是枉然。抱着这个信念,我一一拒绝了。

您可以说我太书生气、很迂腐,但之前的我就是这样。

点醒我的是儿子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有一次,儿子有心事,我俩坐在他的床上,面对面促膝长谈,这是我们惯有的交流方式。说着说着,他跟我说,“你是我妈,不是咨询师。”

儿子的话一出口,我怔住了。身兼数职,我非常注意自己角色的转换,自以为转换的比较顺畅。儿子的这句话提醒我,我已经在他面前扮演了一个咨询师的角色,这让他感觉不舒服,他用语言把自己的感受表达了出来。

收到反馈信息后,我反省自己,刚才的话确实是带有咨询师的成分在里面。知错就改!放下头脑中那些咨询师的框框,我就是一个妈妈,用身心来感受儿子的感受,果然接下来的交流非常顺利。

这个经历让我体会到做心理咨询就是用我这个人来工作,而不是带着咨询师的身份来工作,所以咨询师的个人成长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做心理咨询的过程,就是两颗心不断碰撞的过程。如果自己的一些情结没有处理好,两颗心的碰撞可能会伤人伤己。

这让我想起社会化的过程。

刚开始做咨询时,内心很多框框,一切按规则办事,外在的表现也是很多框框,整个表现很像内方外方的孩童。

经过一段时间的打磨,知道哪些原则要坚守,哪些设置可以根据情况进行调整,慢慢就会变成一个内方外圆的青年,虽然这个圆还带有一些棱角。

不久的将来,最终会达到内外整合、圆满融通的成熟中年人。

咨询师的成长历程跟一个人社会化的过程是一致的,理解到这一层,我的思路开阔了很多。

光明就在前方

我相信,最终是咨询师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做心理咨询。因为唯有生命影响生命,滋养生命。

你可能感兴趣的:(穆占叶|用人格魅力做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