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闲书”

关于如何读书这个题目,许多名家都已经讨论过。我在这里表达一些自己的见解,起因是妈妈刚刚退休,在家无事,想开始读书,但一时又不知如何起步。我听到妈妈这个想法非常兴奋,因为我自己没什么别的爱好,大部分闲暇时间都和书一起度过。而自己又确确实实从读书中收获了很多,作为儿子,特别希望母亲也能获得这样一份快乐,所以就把自己读书的一些心路历程写下来。我本身是一个极普通不过的人,除去自己的专业领域,其他方面也仅具备一些常识。既然我都能从读书中收获许多,我也相信大部分的人,包括我的妈妈,也能开辟一条属于自己的读书道路。

有一点说明,这里所说的书,并不是指专业书籍或学术论文,而是所谓的“闲书”。人文类的包括小说、散文、诗歌、历史、哲学等等,理工类的包括科普著作、大师讲义、科学史等等。读这些书,很难说对事业上有什么帮助。所以对于年轻人来讲,并不应该把大部分时间花在读这些书上,尤其是对于想在自己专业领域寻求突破的人,也许读专业书或论文的时间都不够。我之所以会去读这些书,首先是对于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好奇人类历史都发生了哪些事件,人类对于世界和自身都有哪些思考,有哪些自然现象以及其背后的规律等等。其次是暂时脱离现实世界,而被书带着进入一个新的世界。许多小说、戏剧、诗歌等都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最后就是情感上的交流,也就是与作者在对某些事或经历有类似的想法和感悟,达到共鸣,以减轻个体在宇宙中的孤独感。

有了这些需求,也就引出了我想说的关于读书的第一点,就是读书一定要能从中体会到乐趣,不能为了读书而读书。以我妈妈为例,她退休以后,为了坚持读书,每天早上八点把自己关到书房里,而她选择的书是一本比较艰深的西方哲学史。和她谈及读书的感受,她更多表达的是自己读书的毅力和决心,而我并没有感到她发自内心的喜悦。这让我比较担忧,因为只靠毅力的事很难坚持下来,更何况读书不应该是一件很艰苦的事,而应该是一种爱好,就像有的人喜欢唱歌、打球、下棋等等。她之所以觉得困难,一方面是和她选择的书有关(这点我下一段说),另一方面是她没有发掘出内心对书籍真正的兴趣。这也许和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有关,即读书具有功利目的,即使不是为了考取功名,也是为了增长知识量。但这恰恰忽略了人人皆有的好奇心,而这正是读书最强大的驱动力。想想我们小的时候,睡前喜欢听故事,或者自己去看小人书,没有什么目的,只是一种单纯的满足好奇心的快乐。所以我更希望妈妈和我交流读书时,能流露出小孩子对于自己喜爱的东西的那种感情。

接下来谈到书的选择,我觉得读书就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这个可以从几方面来理解。首先是从知识量的角度出发,要逐渐积累,循序渐进。举一个理工科的例子,如果不具备微积分和常微分方程的基础,直接读一本偏微分方程的书,则很难摸清头绪。再比如,我第一遍读《百年孤独》时很难理解,毕竟讲述的是一个离我们很遥远的另一个大洲的故事。直到我读了《拉丁美洲杯被切开的血管》,了解了一些拉丁美洲的历史之后,才能够理解《百年孤独》里的人文景象和背后含义。在书的内容和语言风格上也可以由浅入深,比如上文提到我妈妈开始读一本艰深的西方哲学史,其实可以先读一些通俗易懂的著作,比如《苏菲的世界》等。我们还可以借助于后世的学者对于经典著作的一些诠释来引导我们读书。比如如果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直接读原文又很难理解,则可以借助于一些近代的学者,读读冯友兰、钱穆、梁启超等的著作,再往上追溯可以看看唐宋散文中对于儒释道的理解,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对于那些被反复提到的经典著作的好奇心。在题材上,如果偏重人文,则可以先选择一些引人入胜的小说或戏剧之类的,之后再过渡到历史,最后再上升至哲学或宗教层面。如果偏重自然,则一些科普书是不错的开始。总之,我们可以想象自己在攀登一座人类精神文明的高峰,每个人都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书来走不同的道路,也许最终不会到达峰顶,但过程本身也是值得享受的。

我的读书历程还经历了两个“误区”,也写出来分享一下。第一是信息时代带来的焦虑感,因为有许多人会分享自己长长的书单,还冠以“人生必读”、“读这些书可以少走很多弯路”之类的称号。看了这些很难不让人产生压力,生怕自己错过了很多。但仔细想来,其实完全没必要焦虑。现代人生活本身就很忙,不可能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读“闲书”上。再者,读书本来就是一件潇洒写意的事情,又何必规定哪些书必读呢?更何况,那些书单所列的书并非都是“必读”,真正的经典之作其实有限,很多书都是后人的诠释之作。如果具备读懂经典的能力,则此类的诠释之作可以不必尽读。我的第二个“误区”是读了书之后喜欢炫耀,尤其在写作中为了显示自己的阅读量,总是喜欢引用书中的观点。我现在看以前写的文章都会不禁脸红。其实人除了自己的专业领域之外,对于其他的领域仅读了几本书也只是皮毛。所以读书的目的绝不能是炫耀,而是为了增进个人对于世界和自身的理解。

写了这么多,希望能对妈妈以及类似妈妈一样准备开始读“闲书”的读者有所帮助。毕竟,儿子最大的希望就是妈妈能够拥有精神上比较充实的退休生活。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读“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