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清现实,做事不拖延

​《把时间作为朋友》上一节提到“错误估算时间”的根本原因是对任务中陌生部分的估计不足。
第三章这一节是讲,分析我们为什么有“拖延症”的根本原因。

1.拖延阻碍自我成长

中国的家长在教育孩子养成良好习惯、避免拖延的时候,常会引用一首古诗:“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这是明末清初的学者钱鹤滩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一首诗:《明日歌》。

这首诗说明“拖延症”自古有之,道出拖延的危害,这不仅会造成一种人生无奈的局面,也会使人一事无成。
拖延多出现在“时间已经不够了”,心理上已经明显感受了由于完成日期的日益临近而承受着巨大压力。
人会如坐针毡、如鲠在喉,情绪上出现焦躁不安躁、心神不宁,但是就是迟迟不肯开始。
做事拖拉或者有拖延症的人往往会给自己找一堆的借口,自我欺骗:

第一个借口是“过一会就开始”,但是时间过去了好久也没开始。
第二个借口是时间紧迫的压力下更有创造力,这样的人确实有,但是不适应绝大多数人。
第三个借口是脆弱的完美主义,诉求是”多给我一些时间,可以做得更好”,但是事与愿违。

总之,拖延是“以推迟的方式逃避执行任务或做出决定的一种行为倾向,是一种自我阻碍的行为方式”。

2.克服恐惧面对困难

笑来老师在这一节提到所谓做事拖延,不是拖延着做事,而是拖延着不开始做事。
拖延的本质是恐惧,源自内部和外部的恐惧。
来自内部的恐惧主要在于:只要开始做事,一个人就要面临做错、做不好的风险,其核心是畏难情绪。

现实是做事情的时候,肯定会遇到困难,这是常态。而且是事情越有价值,困难就越具有规模。
所以面对事情中的困难,多数人会绕着走,视而不见,实在是绕不开了就能拖就拖。
最后实在是躲不过去了,就只好草草对付过去,或者无中生有,把这个责任“甩锅”给别人,这样的态度怎能做好事情。
最后是越是做不好事,就越不愿意面对问题;越是不愿意面对问题,越来越拖延。
最后,就拖成周围人不在对你有任何期待,也不敢再交办事情。看着别人好像闲庭信步、从容惬意,自己没有理由不自卑和怀疑。
所以遇到困难的时候,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心平气和地面对,只能勇敢的面对。
外部的原因在于:过分在意外界的评价。

谁不想自己做的事情有章有法,效果超出外界的预期,得到人们的赞赏和认可。
但是一旦开始做事,不可避免会出现各种意外,出错也在所难免。
担心外界对自己能力和水平的批评和指责,拖延做事和避免做事,最后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只能是因噎废食。
对认真做事的人进行嘲弄和耻笑,以及给出非建设性的负面意见的人,往往自己不怎么样,才会对他人振振有词。
真正能够做对、做好的人不仅绝不会随意嘲弄、打击别人,还会鼓励做事的人。因为他们做对过、做好过的人,他们清楚做对、做好有多么不易。
笑来老师一再强调:

没有谁一开始就能做对,做好。所有做对,做好的人都是一路磕磕绊绊走过来的,这也是生活的常态。

从这可以看出,那些能够做对、做好的人,总是显得从容不迫、轻车熟路的人,其实也是从做不好、做不对开始的。
所以尽管放平心态,不退缩。
对于不懂、冷嘲热讽人的评价不要在意;对于已展现出长期成功业绩人的鼓励和建议要认真听和改进。

3.及时行动不等不靠

逃避困难和责任,拖延着不做事,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问题紧且只能在边学边做中解决。
接到任务永远不要找借口,等一等歇一歇再开始,正确的方式就是“及时行动”,或者更准确的方式是“现在就开始”。

练习写作实在没有思路,打开电脑先敲上一个题目,写着写着也就进入状态了;
下班后实在太累了不想跳绳了,拿上绳子下楼再说,跳完了疲乏感也就消失了;
今天时间太晚不想英语打卡了,打开手机先读上一句,挤一挤时间还是能排开的,等等。

不找借口,现在就开始,完成任务那一刻,就没了有心理负担和痛苦,一身轻松,该干什么干什么。
别再干那些一边干着其他事,心里还惦记着未完成的事,任何一件事情也没做好。
更进一步,如果对任务中未知和不确定,自己确实有压力,那就用每个人都知道的方法:“笨鸟先飞”,不是现在开始,而提前开始。

没有比这个更好、更有效的办法了。
以勤补拙,缺什么补什么,用时间去一点一点的积累,通过时间的“复利效应”,活成那些眼里貌似做什么事情都能做成人的样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认清现实,做事不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