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史记》看如何精度一本书

图片发自App

作为中国人,我们每个人对:"太史公曰"都比较熟悉,但是却鲜有人对《史记》进行过完整的阅读。《史记》并不长,五十二点六万字,体量大概相当于《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我们可以轻松地读完《哈利波特》,为什么就不能读完《史记》呢?对于类似《史记》的大部头作品,人们往往望而却步。对于这类的大部头作品,我们很容易和读书时大多数人背单词一样,能够坚持从A背到Z的人寥寥无几,即使背了印象也不深。真正能够掌握单词的人,是把单词串起来,放在句子里背的那些人。同样阅读《史记》也是如此,我们必须抓住核心的论点,明白作者编排一本书的逻辑,按照它的既有逻辑来进行阅读和理解。


想要精读书,必须在读书之前先查作者,作者是我们打开一本书信息的钥匙,相当于是摸金校尉的夺宝地图。对作者越熟悉,对书的内容就越熟悉,读书的阅读速度就能够提升30倍以上。

了解作者,我们要了解作者的核心观点。作者的核心论点凝结了无穷的宝贵信息。《史记》的最后一篇《太史公自序》,就非常明确的表达了司马迁的论点。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从中可以看出很多信息,比如这里面提到的人物: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这些人的传记他会重点写,因为这是他的偶像和榜样,也是司马迁自我认知的路标。

了解作者,能够帮助我们清晰地找到作者编排一本书的逻辑。重点章节和非重点章节一目了然。按照作者的喜好,可以找到太史公是怎么排列每篇文章顺序的。《史记》当然是历史书,但如果按照今天的分类方法,实际其实是一本传记书。130篇里面列传就占了70篇,而且本纪和世家虽然看着像编年体,但实际本质上还是传记。

了解作者,才能够了解到他最好的文章。即使是大家,也不能做到,整本书中篇篇是经典,句句是箴言。了解作者能帮助我们找到重点,过滤掉次要的信息。史学大师顾颉刚认为,层累地建构古史,越是古代的历史越是不可信,以讹传讹,甚至是后人编造的。《史记》里面越是距离司马迁时代久远的,上古的历史是以讹传讹来的。中间的历史,春秋战国,是司马迁从文献里摘抄出来的。之后秦汉以后的历史是司马迁耳闻或者亲身经历的。所以读《史记》不能按照时间顺序,从前向后读,应该反过来从后向前读。从司马迁最熟悉的秦汉的人物开始,顺藤摸瓜的看他为什么这样写春秋战国的人物,再从他怎样看待春秋战国的人物去理解他如何理解那些更早的人物。

了解了作者,我们就明白了如何精读一本书。根据作者的核心论点以及他人的评价,抓取全书的重点,分清内容主次,精读重点环节,最后再阅读其他不重要的章节,判断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这样的读书方法,能够让你的读书效率提升30倍。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史记》看如何精度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