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裂鼓手》————有一种师生关系互相较量,彼此成长

日更第15天

图片发自App


19岁的男孩安德鲁是一所最出色的音乐学院里一年级的学生,从小热爱打鼓,渴望通过打鼓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个男孩已经忘了自己的妈妈什么样子,因为妈妈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安德鲁和他父亲。父亲是个不得志的作家,在一所中学任教。好在父亲对安德鲁倾注了所有的爱。

生活在这种环境里的安德鲁尤其想出人头地,登上正式舞台,成为乐队核心,以此证明自己。

弗莱彻是这个学院魔鬼般的存在,他指挥的乐队在各大比赛中排名从来都是首屈一指,可是老头暴躁粗野,喜怒无常。他对学生的要求是:好一点,再好一点,你还可以更好。他的眼里,只有成功,不许失败。

一个渴望达到最好,一个渴望找到最好的学生,两人注定要有故事。

单纯执着的安德鲁为了得到老师弗莱彻的认可,一心扑在打鼓上。为了成为乐队的核心,他付出了无数:背诵乐谱,无休止地练习,忍受击鼓带来的伤痛。为省出时间练鼓,他主动结束和女朋友的关系,并承受这份选择带来的孤独痛苦;忍受来自老师的侮辱,为了登台,为了成为乐队核心,甚至连生命安危都顾不上。。。。。。

图片发自App


不要以为他承受了这些常人难以忍受的就能担“大任”,不但没有,反而被老师弗莱彻一次次毫不留情地打入“深渊”。

弗莱彻在安德鲁心里是神一般的存在,他是这孩子仰望的顶峰,他所有努力的动力都来自老师。弗莱彻在安德鲁心里又是魔鬼般的存在,只有他能给安德鲁又稳又准的致命打击。

在相遇之初,弗莱彻“关切”地询问安德鲁家里人的情况,单纯的小男孩也认为这是关心,把隐私和盘托出,没想到第二天的表演中,这隐秘就成了老师在大庭广众下侮辱他的“利器”,之后弗莱彻又乐此不疲地多次用这一点侮辱他。

刚开始看到弗莱彻对安德鲁的“温情”时,为小男生开心、感动,沉浸在“伯乐相马”的美好想象里。但随着情节的发展,发现他对安德鲁的每一次好,都是一个巨大的坑。他非常清楚安德鲁需要什么,他对这个学生把脉把得相当精准,每次都能置安德鲁于水深火热。

弗莱彻被邀请指挥纽约一个大型乐队的重大比赛,比赛前夜,弗莱彻和安德鲁推心置腹地讲了自己之所以这样严格,是希望能挖掘出学生自己都察觉不了的潜质(There are two words in the  EngⅠish language more harmful  than  good job 英语里没有哪个词比“不错”更伤人了),暗示安德鲁有可能是他所有努力最终取得的优秀成果,并向他伸出橄榄枝。

结果如我们所料,当热血沸腾的安德鲁登上纽约大型乐队的舞台时,发现自己又被狠狠地教训了,而这次表现将置他于谷底,他将再也不会有登台机会,永无出头之日。

图片发自App


让人奇怪的是安德鲁为什么总能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为之喜悦,为之沉醉,为之发奋,为之颓废,为之愤怒。。。。。。直到最后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功,成为爆裂鼓手。

怎么解释两人的这种状态呢?

恐怕用“不疯魔不成活”可以说明这种关系吧,两个都是追求极致的人,一个要达到艺术顶峰,实现人生价值,一个要激发出学生最大的潜能,不惜手段,所以他们相爱相杀,互相成就。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弗莱彻可以不计前嫌地给安德鲁机会(比如说让没有经验的他登台参加演出;和另两人竞争核心,又公平录用),当安德鲁稍有差迟时又残酷地践踏他的自信和尊严。

我更愿意用这种想法来解释在纽约的那场演出:要想成为优秀鼓手,要经得起巨大挫折,退缩了,那么你本身就不配;挺过来了,将再也没有人能打倒你。

最后,不服输的安德鲁在众人怜悯的目光中重新回到核心位置,所有的潜能似乎在那一刻统统激发出来,他尽情释放,享受每一个鼓点的敲击。弗莱彻脸上的表情也由嫌恶、愤怒转成欣赏、享受,他跟着安德鲁的鼓点指挥乐队演奏,两人目光交汇时,迸放的火花是对彼此的认可和欣赏。

说到师生关系,多是千篇一律歌颂老师什么春风化雨呀、循循善诱呀的,以致于我都百度不到一条有明确定义的另类师生关系。然而,事实是,学生的学业要想精进,一定离不开那种业务精良而又严厉,深谙学生性情,甚至能“玩弄”学生于股掌的老师,这样的老师和学生,互相较量,最终彼此成长。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爆裂鼓手》————有一种师生关系互相较量,彼此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