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有见笛(Dì)丨东方美学遇上洛可可风,影响18世纪的艺术风潮


关注时尚领域的看官们一定知道,东方元素一直深受国际时尚圈的青睐。例如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慈善晚宴(METGALA)就曾以极具东方魅力的“镜花水月”作为大秀主题。

▲图片来源于网络


相比时尚圈,艺术圈对东方元素的应用更是不胜枚举。比如小编非常喜欢的维也纳分离派代表画家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 Klimt,1862--1918)便将东方元素融入到创作中。

▲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拿扇的女士》c.1918,100x100cm 图片来源于网络


再比如艺术圈“网红”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也曾受到东方元素的影响,拜倒在浮世绘的“石榴裙”下,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梵高创作的色调、构图和笔触。

▲文森特·梵高《杏仁花》c.1890,73.3x92cm  梵高博物馆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东方元素在西方艺术中的运用始于17世纪,在18世纪中叶达到了顶峰。其实早在《马可波罗游记》作者带着自己的猎奇心态与想象,为西方世界描绘了一个神秘的东方天堂之后,西方人便开始对东方这个未知世界产生了强烈的探索欲望。今天小编就给官们扒一扒18世纪影响整个欧洲的“中国风”。


东方文化的传入与演变

自古以来,东西方艺术的发展仿佛就像“你作你的诗词歌赋,我造我的油画雕塑”。然而欧洲人对充满异国情调的东方一直很着迷,最早他们能够获取新文化的途径主要是靠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因此关于东方世界的传说和故事也越来越多,这为东方文化增添了几分神秘感。

▲Niccolò Polo  约1225-1300年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资料显示,13世纪欧洲第一批具有东方特色风格的商品最早诞生在意大利,随后兴起于14世纪著名的卢卡丝绸工厂,以及到16世纪的美第奇瓷器厂都成为那些时代东方风格商品制造领域的领先者。

▲《圣朝者瓶》c.1580,26.4×18.7×4.8cm,美第奇瓷器厂,意大利佛罗伦萨 ,图片来源于网络

▲ 陶瓷茶具套装,c.1743,意大利,图片来源于网络


直到17世纪,随着海上贸易不断地扩大,中国的茶叶、陶瓷、丝绸等极具特色的商品在欧洲地区大受欢迎,刮起了“中国风”。而此时的欧洲经历了大航海时代的洗礼,搜罗了世界各地的奇珍异宝,享受着不同文化碰撞所迸发出的惊喜。我们能从荷兰黄金时代的静物画中看到到大量中国风的瓷器、花瓶和餐具。

▲Willem Kalf -《Still-Life with an Aquamanile, Fruit, and a Nautilus Cupcirca 》c.1660,Thyssen-Bornemisza Museum, Madrid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到了18世纪,流行于法国的洛可可风也融入了中国风元素,形成了一种既有洛洛可风的典型、华丽、柔美又有独特中国韵味的装饰风格。

▲1770年的陶瓷茶罐,英国斯塔福德郡,图片来源于网络

▲1762年的纯银茶叶罐,英国银器博物馆,图片来源于网络

▲1755年英国软膏瓷盘,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风”的头号粉丝

“中国风”(Chinoiserie)的流行始于17世纪,特指欧洲人将东方文化作为灵感来源进行创作的风格,不过这个专有名词是到19世纪才出现。“中国风”的西洋艺术品揉合了东西方文化的特质,创作时混用各种元素,这是一种文化交融的结果。

▲产于1771年的塞夫勒软膏瓷杯 图片来源于网络


被“甜心暴击”后的“路易十五式”浪漫——凡尔赛宫 Vol.2

这篇推文中小编向看官们介绍过,洛可可风是18世纪法国主流的艺术装饰风格,而作为时尚风潮的“引领者”——蓬皮杜夫人,自然不会错过如此具有吸引力的的东方元素,并将“中国风”融入到宫廷装饰中。

▲布歇《Portrait Of Madame De Pompadour At Her Tambour Frame》c.1763 图片来源于网络


经蓬皮杜夫人改良后的“中国风”融合了洛可可风与东方元素,强调了装饰性、不对称性。注重材质,多以大自然主题,描绘休闲的场景为重点。

▲中国风&洛可可风的壁纸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时的法国国王路易十五也是“中国风”的头号粉丝,他在尚蒂伊城堡的房间便是典型的代表。

▲尚蒂伊城堡的房间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瓷器自然也受到蓬皮杜夫人与路易十五的青睐。蓬皮杜夫人甚至收购了法国著名的赛夫勒陶瓷厂,将它改造成了皇家御用瓷器厂,在这期间生产了许多将中国风与洛可可风完美融合的精美瓷器。


下图这对精美的瓷花瓶于1760年受蓬皮杜夫人委托制作,由制作者Charles-Nicolas Dodin绘制了充满中国风的场景图样,花瓶的把手设计成两头对称的大象鼻向上弯曲,华丽的镀金和玫瑰粉色、天蓝色、绿色纹饰,整个精美的瓷器极有质感。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下图这件18世纪的陶瓷茶壶很好地体现了中国风和洛可可风的融合。茶壶的曲线流畅,通体采用白瓷修饰了繁复而精细的洛可可风纹样,壶身两侧画着河流中的小船,壶盖上则描绘了有人在船上交谈的场景。

▲维也纳陶瓷茶壶 1746-1749 年 赛夫尔瓷器厂生产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仅仅是瓷器,此时欧洲贵族对于中国风的狂热早已经蔓延到了生活各处,大到宫廷内的家具,小到贵族府邸中摆放着的雕像和挂钟。

▲路易十五时期的角柜 c.1737,89×159×66.5 cm,现藏于凡尔赛宫 图片来源于网络

▲1754年的钢琴,法国,图片来源于网络

▲1735年的 挂钟, French. Étienne LeNoir. 软瓷,部分镀金黄铜 图片来源于网络


法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开始被浓浓的中国风所包围,而融入了东方元素无疑是洛可可艺术发展的又一大飞跃


东方元素的绘画

除了前文所述的生活用品之外,这个时期的艺术家们也表现出了带有部分“东方化”特质的创作倾向。法国画家弗朗索瓦·布歇下图这幅《化妆》(the toilet)则向如今的看客们诠释了流行在18世纪法国的“中国风”。画中描绘了两位贵族Lady的日常生活场景,却被各式东方家具抢了镜。画面右上角是传统中式花鸟样式屏风;画面左下角只出镜一半的矮屏风上描绘了素雅的中式花纹,边缘还挂着一只中式香囊;一把中式团扇掉落在地面上。这样的“混搭”被布歇如此巧妙的融合,同时也说明了东方元素在当时的法国艺术界占据着重要地位。

▲弗朗索瓦·布歇《化妆》c.1742,53x67cm,图片来源于网络


布歇这位中国风狂热爱好者在绘制了大量带有东方元素的油画之后仍觉得不过瘾,他甚至杂糅着自己的想象创作了几幅东方世界生活场景的画作。下图这幅油画中,布歇描绘了想象中的中国贵族在花园里休闲的场景,作品整体色调选用了近似青花瓷颜色的青蓝。布歇描绘的画面虽然不是真实的,但却反映了东方文化对西方艺术家们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弗朗索瓦·布歇《中国花园》c.1742 图片来源于网络

▲弗朗索瓦·布歇《中国捕鱼》c.1742 图片来源于网络


18世纪最后一位洛可可艺术大师让·安东尼·华多(Jean—A ntoine Watteau,1684--1721)也创作过一系列中国风的画作,作品内容大多为一些生活场景,其中夹杂着织物、墙纸、陶瓷、家具等中式色彩浓郁的小物件。遗憾的是这一系列作品已损毁,只保留下其中的一部分。

▲让·安东尼·华多《中国花园》(局部)图片来源于网络


欧洲其它国家的中式风潮

中国风在法国引起风潮,同时也蔓延到整个欧洲。有资料称,在这个时期的德国如果没有一间“中式房间”就不算拥有一座体面的宅邸。

▲德国夏洛特宫的瓷屋,1705年左右,图片来源于网络

▲宁芬堡宫,慕尼黑,德国,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风家具 ,德国,图片来源于网络


园林建筑师约翰·戈特弗里德·布林(Johann Gottfried Büring)设计的凉亭则将中国建筑元素与洛可可风融为一体。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英国,约翰·谢布贝尔在《关于英国国民的书信集》中甚至提到“房间内每一把椅子、每一个玻璃框、每一个装饰都必定是中式的”,可见当时的中国风真是把欧洲人民迷得不要不要的~

▲印有中国风景的日式松木柜(英国)1753年,图片来源于网络


事实上,东方艺术与西方艺术从来不是两个对立面。艺术作为传递思想的载体和媒介时,是无限的、自由的,这也就是中西方艺术融合总会产生全新“化学反应”的重要原因。


全球化的发展打开了世界文化交流的大门,我们身处在一个信息交换极度发达与迅速的时代,已不再像18世纪的欧洲艺术家对于未知的东方世界只能凭借着绘画延续着想象。如今的艺术紧跟着时代前进的步伐,表现形式越来越多元化,而中西方艺术文化在相互包容与相辅相成的过程中定将走向新的台阶。



文:蜥蜴酱丨 编辑:耘菲

责编:蜜丝姜

监制:大G小r迷你帆


你可能感兴趣的:(艺术有见笛(Dì)丨东方美学遇上洛可可风,影响18世纪的艺术风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