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钟读一本畅销书]-投资-《漫步华尔街》

原著作者:伯顿·麦基尔


投资理论

所有的投资回报—无论是来自于普通股还是罕见的钻石—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决于未来的事件。投资其实是一种赌博,其成功与否有赖于对未来的预测能力。

一般来说,投资界人士推崇的资产估值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坚实地基理论(Firm-foundation Theory)

这一理论认为任何投资工具,无论是普通股还是房地产,都有一种叫做内在价值的东西来稳固地锚定,而这一内在价值是可以通过仔细分析其当前的状况和未来的前景来加以确定的。当市场价格跌到低于(或涨到高于)其内在价值时,买入(或卖出)的时机也就来了,因为这一波动最终会被修正—这一理论大体上如此推理。投资也就变成了一件枯燥但又简单的事—比较投资对象的实际价格与其内在价值。

空中楼阁理论(Castle-in-the-air Theory)

这一理论聚焦于投资对象的心理价值,认为专业投资者并不热衷于评估投资对象的内在价值,而是更倾向于去分析广大投资者在未来可能会如何行动,以及在市场乐观时他们又会如何将自己的希望搭建成空中楼阁。成功的投资者通过估量什么投资情形最易于引发公众去搭建空中楼阁,而后在公众行动之前买入,实现抢跑。


投资分析方法

力图准确预测股价的未来走势,以及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恰当时机,这绝对是投资者最执着的追求之一。大多数投资者选择运用两种分析方法:

技术分析(Technical Analysis)

用于预测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恰当时机,其本质是制作和解释股价图。运用这一分析方法的人研究历史—普通股股价的运动与交易量—以期获得股价未来走势的线索。他们希望通过仔细研究其他投资者正在做什么而“窥见”他们在未来会做什么,他们的理念是“市场=10%的逻辑+90%的心理”。

基本面分析(Fundamental Analysis)

用于个股的选择。运用这一分析方法的人希望确定股票的内在价值,认为市场最终会反映证券的真正价值,他们的理念是“市场=90%的逻辑+10%的心理”。股票价值与以下因素有关:公司资产、利润与股利的预期增长率、利率,还有风险。如果内在价值高于市价,那投资者就该买入。

为什么水晶球被蒙上了阴影(不能完全依赖基本面分析)?

~随机事件的影响。

~通过“创造性”的会计处理程序制作的可疑的收益报告。

~许多分析师本身根本就不称职。

~最好的分析师流失到销售部门、投资组合管理部门,或者对冲基金。

~研究部门和投资银行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


现代投资组合理论

现代投资组合理论(Modern Portfolio Theory, MPT)解决的是,如何在自己的投资中对个股加以组合,在承担最小风险的同时确保所追求的持续的回报。也就是说,可以以某种方式将风险(可能剧烈波动的)个股组合在一起,以实现作为一个整体的投资组合的风险相对于其中的个股来说更小。

总体上来说,如果投资组合中的个股之间具有高协变性(高关联性),那这种分散投资的益处就不大了。避免投资组合“一损俱损”的方式就是持有的个股之间具有低相关性甚至是负相关性。但要实现分散投资以降低风险这一好处,负相关性并不是必须的。持有的个股之间只要不是完全的正相关,那就都有可能降低风险。


行为金融学(Behavioral Finance)

参与投资的是活生生的人,人的理解、判断和决策是理性与非理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资产保值或逐利的过程中,不管作为个体还是群体,难免会出现非理性完全压制住理性的情况,这尤其被历史上若干次集体癫狂和随后的集体恐慌所佐证(如郁金香狂热、南海泡沫、1929年华尔街崩盘、互联网泡沫)。投资者个体的投资决策可能受以下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1. 过分自信

许多个体投资者错误地坚信自己可以打败市场,自己就是房间里那个最聪明的人,可以娴熟地从草堆里把细针找出来。

2. 带有偏见的判断

确信自己可以“控制”投资成果,可以通过查看过去的价格来预知未来。这就导致他们看到实际并不存在的趋势,或者相信他们能够发现一种可以预测未来价格的股价模式。

人们还会有另外一种倾向,就是错误地使用“相似性”或“代表性”来取代明智的基于概率的思维模式。

3. 羊群效应

群体思维,有时群体中的个体会相互强化地去相信某一实际上错误的观点是正确的。行为金融学最重要的警示是,个体投资者一定要避免被群体行为所裹挟。

4. 损失规避

投资者对收益和损失的赋值是不对等的。相对于收益的受欢迎程度,同等金额损失不受欢迎的程度要更高。

当个体面对如此情形时,比如一个选项会带来确定无疑的损失,另一个选项从概率的角度看有可能带来同等金额的损失,但也有可能没有损失,他们就会一边倒似地更倾向于去赌一把,选择后者。这也就意味着,当面对确定的损失时,人们表现出的行为特点却是风险偏好型的(请注意,损失不等同于风险,遭受损失的概率才是风险)。

另外,对可能获取的收益或遭受的损失的不同表述方法,也会影响一个人的最终决定。用心理学术语来说,这叫做“框依效应”,对决策者采取不同的选项框定方式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结果。

5. 自豪与懊悔

承认自己做了一个糟糕的股市投资决定是很难的,即使是对自己。另一方面,投资者通常会非常自豪地想要告诉全世界自己的成功投资带来了多少巨额的收益。许多投资者有这样一种心理,如果他们坚持持有亏损的头寸,它(们)最终会收复失地,懊悔感就可以得以避免。这样的情感,可能会导致投资者坚守亏损的头寸而卖掉获利的头寸。卖掉获利的股票,自己可以实现收益,维护和增进自己的自尊心;而卖掉亏损的股票,他们感受的是切切实实的损失和懊悔的隐痛。根据理性投资理论,不愿接受损失不是最佳策略,从常识的角度来说也是愚蠢的。

行为金融学给投资者的启示:

1. 避免从众行为。

2. 避免过度交易。

3. 如果你一定要交易:卖掉亏损股,而不是盈利股。

4. 其他:小心新股,对热点保持冷静,不要相信那些万无一失的完美计划。


投资境界

你对投资的参与或者介入程度,除了受制于可用资金外,还取决于你想和你能付出多少时间精力。

境界一:轻松自在型

投资于指数基金(Index Funds),其优势在于:

~指数基金的收益率通常高于主动基金,原因在于管理费用和交易成本。

~指数基金是税收友好型的—延迟或避免资本利得税。

~指数基金相对来说更好预测—跟踪指数、满仓操作、便于估值。

~指数基金对于小投资者来说很有吸引力,以少量投资即可实现广泛的多元化,还能节省经纪费。

~指数基金是一种明智的、好用的方法,它可以让你毫不费力、花费最少地获得市场回报率。

境界二:亲力亲为型

以下是关于选股方法的建议:

1. 只买入预计在五年或更长时间内利润增长率高于平均水平的公司的股票。

2. 永不支付高于股票内在价值的价格。

3. 寻找投资者可以基于其预期增长这样的故事搭建空中楼阁的公司的股票。

以下是关于调仓方法的建议:

1. 投资于普通股和债券的风险取决于投资持有的时间跨度。投资者的持仓时间越长,资产回报可能的变动就越小。所以从风险规避的角度,调仓不可轻举妄动。

2. 平均成本投资法(Dollar-cost Averaging)会是比较有用的—尽管还有争议—降低股票和债券投资风险的方法。

平均成本投资法,就是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将固定的同等金额的资金定期(比如每月或每季度)投入到比如某一指数基金份额中。对普通股的同等金额的定期投资,能确保整个股票组合不会在价格阶段性上涨的时段买入,因而能够降低(但不能避免)股票投资的风险。

你必须既有现金又有信心持续进行定期投资,即使天空布满阴云。不管金融消息多么可怕,也不管看到哪怕一点点乐观的迹象有多困难,你都不能打断这一方法的“自动驾驶”属性。如果你打断了,你也就放弃了在市场急剧下跌股票在以低价甩卖时购买至少一部分股票的好处。平均成本投资法会为你带来便宜货:你每股的平均价格会比你购买股票的平均价格低,因为低价时你能买到更多的股票,而高价时买到的股票要少。

如果市场确实是直线上冲的,那平均成本投资法不是最佳的策略,但在未来遇到股市表现糟糕的时候,它又是一种合理的保障。

3. 再平衡(Rebalancing)可以降低风险,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提高投资回报。

再平衡,就是将配置在不同资产类别(如股票和债券)中的资产市值占比调整回适合于你的年龄、风险偏好与承受能力的比例。

初始,你按照预先设定的市值占比来配置资产。经过一段特定的时间后,你可能会发现某一(些)资产市值占比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你设定的比例,另外某一(些)资产市值占比在一定程度上低于了你设定的比例。要执行再平衡策略,你就得卖掉一部分占比超出的那一(些)资产,而买入占比低于的那一(些)资产,以将这些资产的市值配比恢复到你设定的初始比例。这其中的奥秘就在于,你卖掉的往往是价格上涨到一定程度的资产,否则其市值占比不会显著提升;你买入的也往往是价格降低到一定程度的资产,否则其市值占比也不会显著下降。我们都希望有一个小精灵来可靠地指引我们“低买高卖”。系统性的再平衡虽然不是小精灵,但却是现实世界中最贴近的替代物。


[五分钟读一本畅销书]-投资-《漫步华尔街》

你可能感兴趣的:([五分钟读一本畅销书]-投资-《漫步华尔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