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后反思

讲校优质课,我选了鲁迅的《故乡》,这是一篇小说文本比较长,如何设计这一课,怎样做到长文短教,我反复读,希望在读中找出设计的灵感。

《故乡》是鲁迅写于辛亥革命后十年间的事,当时辛亥革命失败出现了军阀混战,生活在战争中的百姓生存异常艰难。文中用对比的方法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变化和故乡的变化。用变化表现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对人们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

教鲁迅的作品,教师要找到鲁迅作品与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找到兴趣点,激发学生学习鲁迅作品的兴趣。

我反复读文章后,决定用“一字立骨”的方法来设计。让学生在预习中多读几遍小说,感受小说给自己的感受。

这节课设计的思路是:先解决字词,对难写的字和易错字多练习,读准读音,理解词语意思。再疏通文本,理清小说的情节。接着细读文本,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概括小说给你的总体感受,我把这个“一字立骨”的字交给学生。然后根据学生说的字或词展开对小说人物或景物的分析,分析完以后再回到这个字上,再展开对小说主旨的探究。

上课初始,学生“瑟索”的“索”字读错,“恣睢、惘然、嗤笑”字形写错。我们一块儿纠正了读音,把错字多练习了几遍。在理情节的环节,课文长为了降低疏理难度,我讲学生以填字的形式理情节。“(  )故乡一一(  )故乡一一(    )故乡”这样就容易理出情节了。

在精读环节,学生经过细读说出感受最深的词是:悲、伤、痛等,我就以这些词展开教学,让学生找出“悲”的句子,一生找的是第二自然段“我”回故乡时看到的自然环境。我指导着学生读出悲的语气,用低沉、缓慢的语调,重读“阴晦、呜呜、苍黄、萧索”等词,读出村庄的荒凉、萧条之感。有一生说“死气沉沉”,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死气沉沉,引出“横”字,让学生“横”字用的妙处。

我又让学生找出“悲”,学生就说了59段对闰土的描写,从对闰土神态的描写表现了闰土生活的艰难。这里还出现一个厚障壁,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出示了PPT“隔膜”……在我自己,总仿佛觉得我们人人之间各有一道高墙,将各个分离,使大家的心无从相印。这就是我们古代的聪明人,即所谓圣贤,将人们分为十等,说是高下各不相同。(《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学生又从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中总结出闰土是一个麻木、生活贫困的木偶人。在分析闰土人物形象时,我指导朗读第71段:“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这一段省略号较多,不要省略号和有省略号对比读,让学生体会闰土受多重压迫的无奈。学生又找出了描写童年闰土的句子,从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中看出童年闰土的活泼、天真、勇敢的性格特点。描写闰土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学生们很自然地想到对比

人物形象用对比的写作手法,景物描写是否也用了对比呢?

有学生马上找到了12段描写童年故乡的自然环境,这时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有学生说是闰土的故乡,不是“我”的故乡,有学生说是“我”的故乡。学生们彼此争论着,课堂上出现没有意料到的情况,我一时不知怎么办才好。这个问题并不是理解小说的主要问题,如果我让学生在文中找各自的证据,浪费时间意义也不大,我就让学生停止争论,忽然记起PPT上做了背景补充的内容,我找到展示出来:补充《故乡》创作背景,闰土就是以鲁迅小时候的玩伴章运水为原型塑造的。1919年8月,鲁迅买下了北京的一处住宅,回乡准备卖掉旧宅子接母亲、二弟,回乡时遇到了儿时伙伴章运水,这次回乡的经历触发了鲁迅,《故乡》由此而来。这个PPT给了学生答案。学生分析了童年的故乡生机勃勃、美的特点。也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

这节课我上得并不成功,问题有点乱,课前我没对问题作梳理,我想根据学生的思维走,我驾驭课堂的能力还差,不能整体把控课堂,对于课堂上出现的突发情况,也不能灵活处理。

对学生的提问、启发不能一步到位,碎问碎答。可是,教学设计设计好了,还要能把控好课堂,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做好引导。

教师要站稳课堂,我还需要锻炼。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