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苏康。
你有想过改变吗?
也许你会想:“我为什么要改变?”
如果因为你的犹豫不决,导致自己错过最好的机会。
如果因为你总是害怕被拒绝,导致自己错失和喜欢的人过一生的机会。
如果因为你总是自我设限,导致自己失去过上更好生活的契机。
如果因为你总是拒绝学习,导致自己不再能胜任现在的职位。
......
你觉得你需要改变吗?
01
人的这一生每时每刻都在变化,而只有变化才是不变。
而我们的天性其实并不渴望改变,渴望的是稳定,渴望的是对一切的掌控感。
这样的掌控感会对应每个人在熟悉的环境下拥有几乎相同的应对方式。
就像以下这9种在我们熟悉环境下产生的常见应对方式:
1.犹豫不决
曾经我们有多少次因为摇摆不定而错失机会。
无论我们多么希望自己变得强大,但只要在人生的竞赛中,就总是容易被那些坚定的人挤到一边。
总是因为畏惧错误而自毁进步的机会,我们事后时常惆怅“为什么我总是这样?”。
2.拖延
很多时候我们拖延就是在逃避问题,抱持着能拖一天是一天的心态找各种借口去逃避,如:“我太忙”、“过几天再做也没关系”“晚点我再处理”等。
但随之而来的会是愈加拖延、愈加消极。
然后掉入“懊悔过去”和“幻想未来”的陷阱中,而我们事后又时常惆怅“为什么我总是这样?”。
3.3分钟热度
几乎所有人都有过“慷慨激昂的今天,心灰意冷的明天”的经验,总是在计划着。
看到别人每年读书50本,就告诉自己从今天开始我也要读这多书,可是过几天就忘记了或者放弃了。
又看到别人说英语很厉害,告诉自己要开始背单词,练口语,可是没过几天又放弃了。
周而复始,没一个是坚持下来的。
然而有句话说“世界上有80%的失败都源于半途而废”。
3分钟热度的人不曾有过坚持做一件事,成功获得甜美果实的体会。
可是事后,我们又时常惆怅“为什么我总是这样?”。
4.害怕被拒绝
一个能放下自尊去做事的人,是专注目标以结果导向的人。
而若是把自尊心放在第一位的人,做事时会瞻前顾后,第一时间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比如面对心仪的女生总是担心:“万一她拒绝我怎么办?那太难堪了。”
比如想要在公司会议上表达自己的观点总是担心:“万一老板不认可怎么办?同事嘲笑我怎么办?”
所以,当我们越是在意这些的时候,越执念于那些无足轻重的底线与小自尊心。
到最后,我们就时常惆怅“为什么我总是这样?”。
5.自我设限
所有的平庸与低成就都是自我设限的结果。
自我设限相当于埋没自己的潜力,遇事总是给自己在心里设置一个“高门槛”,认为自己做不到。
这等于否定自我,即便它可以帮你阻止失败后的挫败感,但同时也是剥夺了你“自我突破”的成长机会。
然后,事后我们又时常惆怅“为什么我总是这样?”。
6.逃避现实
这算是非常常见的应对方式。
逃避现实的人有4个特点:
第1个是经常爱幻想。
比如我现在可以拥有某个能力就好,帮助我解决眼前的困境。
第2是沉迷游戏或是虚拟小说,尽可能逃离现实生活带来压力或痛苦;
比如在现实生活中总是受挫,而在游戏里总是能感到快乐,即便那是短暂的麻痹。
第3是觉得现实生活很残酷,我也没办法;
比如一遇到困难的事情,首先想到的是如何逃离,认为自己如何做不到。
第4则是无法面对不确定环境,总是出现面对未知的恐惧。
比如这个我没做过,万一我失败了呢?算了,干脆不做了。
最后发现自己其实可以做到但机会没了,我们又时常惆怅“为什么我总是这样?”。
7.总找借口
许多人一犯错,第一反应就是自我辩解。
因为找借口是我们最容易做的事情,也是掩饰自己无知的方法。
更是自己逃避承担后果的方式,似乎这一切都是有原因的,而这个原因不在自己的身上,只在外界,只在他人。
当事情无法逃脱的时候,我们又时常惆怅“为什么我总是这样?”。
8.恐惧心理
我想没人喜欢恐惧,而恐惧却要伴我们一生,甚至是比勇敢出现的次数多得多。
如果我们是心智弱小的人,就会害怕面对挫折感,凡事都小心谨慎,深怕犯错,也害怕被批评、害怕别人异样眼光,似乎心里想的这一切都是会应验到自己的身上。
我想这也是我们的天性,没人希望自己受到外界的伤害,但过于恐惧这也阻碍了我们继续向前进。
当因此错失一个对自己很重要的人或者事的时候,我们又时常惆怅“为什么我总是这样?”。
9.拒绝学习
自我成长需要不断和自己的天性作斗争,但若保持着“还不如舒舒服服躺在家玩手机看电影”的想法,迟早会被他人比下去,甚至被时代抛弃。
当我们真的需要学习来帮助自己改变的时候,可是时不我待,我们又时常惆怅“为什么我总是这样?”。
其实这一切都是自己处在心理舒适区的表现,认为用自己熟悉的应对方式就能掌控一切。
呆在这样的心理舒适区看似“舒适”其实更痛苦,不然又怎么会有“为什么我总是这样?”的惆怅。
要知道没有人不希望自己越来越好,也没多少人真正愿意碌碌无为过一生。
即便是那些认为自己就这样的人,不需要学习的人,那也只是嘴硬死撑。
因为生活带来的变化总会迫使你去做出改变。
02
那什么是心理舒适区?
心理舒适区的本质是用熟悉的应对方式给我们带来掌控感,而我们对掌控感的渴望,又让我们难以改变。
那么应该如何改变现状才能走出心理舒适区呢?
与其说是走出心理舒适区,不如说是扩大自己的心理舒适区来应对面临的一切变化。
而扩大心理舒适区会让自己大幅度进步,道理很多人都懂,但很少有人能做到。
想要扩大心理舒适区,需要强有力的行动策略:
01 要有自我的信念
只有真正认识到改变的重要性,相信目标是合理的,你才会为了自己的信念而忍受各种不适和痛苦,承受持久的压力和紧张。
就像尼采所说:“一个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的人,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比如一个贫困学子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就可以长期忍受家徒四壁带来的心酸。
比如奥运会运动员为了比赛时获得金牌,就可以长期忍受训练生活带来的艰苦。
如果你想让自己有所突破,就一定要给自己一点挑战,期待可以改变的生活。
不管是增加自信应对自己的恐惧,或者是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同。
都要把我们信念具体到你自己能做到的那一步,才会给你自己更有力的精神支撑。
02 要做自我的定制化策略
扩大心理舒适区,你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有句话说:别人的剑法,未必是最好的,合适自己的,才重要。
也就是说即便是你学了别人的一招半式,你也未必能克敌制胜,他人的方法用在你身上未必有效果。
而自我定制化的意思正是如此,由于每个人的环境、情况不一样。
在改变的过程中,你应该掌握主动权,在合理的范围内根据自己的偏好做出改变。
根据自己的现状来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行动模式等,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策略,才能让改变更容易产生效果。
03 对自我的清晰度要明确
清晰度指的是你要清楚地知道自己处在哪个阶段。
很多人意识不到自己正处在“心理舒适区”里,经常把“我每天都要加班”、“我每天都要怎么样怎么样”等借口挂在嘴边,认为自己的生活这么忙碌紧凑,和“舒适”没有关系。
事实上,这种按部就班的生活可能就是你的“心理舒适区”。
因此,在采取行动之前,你需要清晰地知道自己是否需要扩大心理舒适区,以及自己处在哪个阶段。
对自己的现状有了清晰的认知,会有助于你减少扩大过程中的痛苦和挣扎。
此外,在努力改变时,每个人都会产生下意识的逃避心理。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试着在思考时,把自己置身于事外,用不同角度重新思考所面临的问题。
03
这是自我逐步的拓展,也是人生必然的过程。
对于一个人来说,最理想的状态是处于“心理舒适区的边界”。
学习具有适当挑战性的东西,既可以让自己避免长期处在无知的状态,又可以让自己获得新的成长机会。
任何鞭策过自己达到新水平的人都明白,当我们制定合理的目标,并坚持信念去完成它时,才是真正挑战自己的时候,那所做出的成就才会有显著的效果。
当然我们需要理性的看待心理舒适区,这也是大多数人趋向的一种自然状态。
扩大心理舒适区就意味着较高的风险和焦虑,它可以导致积极的和消极的结果。
所以认清自己、找出符合自己的信念,通过定制适合自己的科学方法,再逐步扩大自己的心理舒适区才会更有实际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