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清单和协议

收集这么多,我到底做了什么?——专属的项目清单

为了更全面的分析当下所有项目,我整理了一份项目清单,里面涵盖了我不同学科的项目,以及生活中需要额外探索的部分。之前我总是一头雾水的写下一份冗长的清单,上面涵盖了从洗内裤到交作业等乱七八糟的事务。但当我尝试总结它们的联系,并且以更高视角去看待它们时,我找到了规律。

我开始将琐碎的事情归类,如果过于琐碎,说明它可能并没有想象那么重要。而至少像学习语文中文言文、数学中的三角函数都可以简单归类为语文和数学项目。

如此一来,我开始很轻易的总结出几十甚至上百的项目。大到我的职业优势和职业定位,小到我的穿衣搭配;从各个学科项目,到兴趣爱好的分析。

整理完毕,我有一种前所未有的释放。至少在这样做之前,我仍认为这样只会让你压力山大,浪费时间,可事实证明,只有多尝试,你才不会固步自封。但这种喜悦感总是短暂的,可面对繁多的项目清单,我该如何管理?如何看到一定效果?

这会成为新的项目,并且我找到了解决办法开始整理手中所有事务,理清头绪,仍然会有凌乱,但至少不是随心所欲就能比拟的。随着思考逐渐深入,你绝不会让项目清单任务成为遥不可及的目标,其实做到这点后续许多PMC的步骤你就能顺其自然的完成,继续看我如何做的。


清单

近期压力较大,每天早起,我都会去操场跑步。相较于傍晚,早上空气好、光线充足,人也更少,能让我很安静的享受这段时光,以这种方式打开一天状态,可谓效果显著。生活中像这种在特定时间场景下做特定活动的事情不在少数。比如按照课程表上课,这种循规蹈矩的常态是学生需要遵循的,并且它占据了大部分学校空间,但不得不说,它有时因为各种条件让人头痛不已,负面情绪油然而生。

在学校可支配的时间十分有限,因此我十分珍惜我其它时间的安排,从运动到和同学聊天。

【清单】就是针对不同场景,不同时间下发的非系统、非连续任务。

清单就是为了处理任务,让大脑放松,同时保持项目进度正常进行的有效手段。

有些人觉得有各种任务清单实属累赘,这样的人一般都有许多连看都不愿看的工作任务。结果他们越是抗拒,就越摆脱不了那些事。而这种无能力为,会让他们持续深陷泥沼,并满口牢骚。甚至路过的人,听到你满嘴奥里给,都不愿伸手一把,毕竟这种态度听起来真是无药可救。试想,当你和家人忙碌奔波一天,最终放松下来的时候,你希望确定你们共同承担的家庭事务,这时如果你能拿出需要共同讨论的事务清单无疑是非常方便的。

【清单】的概念很简单,但是实现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

传统的每日工作清单:每个人都会有记录的意识,只需要一张纸,就可以记录今天需要完成的所有事项,然而,大多数人只有在生活、工作变得一团糟,令他们难以忍受、不得不采取措施时,才会开始草拟每日工作清单。并且,这种清单往往缺乏整体性,逻辑性,通常情况下也仅仅涉及使他们备受折磨的那些具体问题。不够系统和具体的总结问题,你就会始终摇摆不定,无法明确中心。

项目清单:通过梳理所有事务及其关系,你开始从更高层面掌控所有清单内容,使其分类更科学,可参考的依据更多,这些都有利于你更好的完成它们。像往日洗袜子、拖地的小事相比于写项目报告、行业分析,它们之间会变得泾渭分明,通过项目清单,你会明确自己的重点并妥善分配精力。

“项目的下一步行动”清单:在明晰各个项目之后,你会有每个项目下属的行动方案,行动方案中体现着你对于项目的掌控度,你了解哪些,期望做到哪些,后续的规划和预期,尽在其中。根据这些参考信息,你始终知道自己下一步该做什么,衍生出项目的下一步清单。

“循环核验”清单:对于经常需要核验的项目,你无需每天重新更新清单内容,你只需要在合适时间打开清单,按照清单继续执行,维持项目的效用,并维持项目内容的更新迭代。

等待&暂缓清单    :为了不被满脑子的创意搞得团团转,他只好放慢思考的节奏,却发觉脑子变得迟钝起来。当他明白,他可以把那些有可能的事务暂时搁置,不必立即为它们分配资源(他给这些创意单列了一张“将来/也许”清单)以后,他的大脑重新活跃起来,他可以从丰富的创意方案中挑选出当前可以投入时间和资源的项目。

确立协议

协议:需要在特定时间空间自己或与他人完成的事。

下午和朋友喝咖啡、给猫买粮、买鞋子、拖地等都是协议,我们未必都会完成,但却有必要完成,因为这里会涉及到信任、做事的进度、成就感、失落感等各类连锁反应。对待约会,我们从来不会提倡迟到,对待工作,我们更不会如此,协议的背后,是彼此交换除直接利益以外的资源。守时、守信,都直接关系到个人标签和影响力,也会带来即时的反馈。

常见的现象是,在各类协议中,我们最难完成的部分是与自己的协议,所以这也是个人管理的诉求体现,正因为我们无法与自己达成协议、或者有协议但不管不顾,这都会直接造成各类问题。

拿自己为例,为何协议中一旦涉及真实的人时我就不会违背?

比如,平时和朋友聚会,我一般会安排到日程中,并很轻松的执行。类似还有像带表姐去医院做检查、朋友邀请做客,一旦涉及与他人共同完成的事,我就会更加积极的完成。

和自己约定好下午三点打篮球vs和同学约好三点,前者可以由于你个人计划的随意调控变更而取消(其实是为懒找借口),而后者是面临人际关系的挑战,正常情况肯定后者损失惨重。

这就是协议涉及不同参与者体现的不同力量。

由于我们担心损失人际关系和他人对自己的信任度,我们都格外重视社交活动中的约定。从高层次来看,就是因为我们塑造的形象以及期望达到的影响力会让我们变得守信用,守时。当人们在生活中食言毁约时,他们为之付出的代价就是人际关系中信任感的丧失,这是一种绝对负面的影响。

而对待自己,我们通常认为拖延并不会有很多损失,不是真的没有损失,而是我们会自我麻痹,视而不见。但以高层次视角看待拖延,我们发觉损失惨重,但不像社交那样直接明显。

其实多数情况下确立的外部协议是很少的,多数是和自己的协议!

比如,你的收集系统,其实都代表着你同自己签订或者至少明确接受的协议——你在某种程度上告诉自己应该以某种方式进行处理的事项。

如果你告诉自己要起草一份写作规划,如果你计划要整理一下学习吉他的后续行动,如果你决定要多抽出些时间来陪你的孩子,最后都没有完成,这些会给你带来负面情绪~ 但出发点都是我需要完成某件事,产生协议是必然的,可它竟也会让你不堪重负,焦虑不断。如果因此产生了恐惧感,不再信任和自己确立协议的过程,做事开始随心所欲,那就仿佛回到了小时候的天真状态,但事实是你也不会像小时候那样真的释然,因为多事缠身早已成为你的常态。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明白这些都很正常,你只需要循序渐进的改进,而不是放弃挣扎。

我也有过完整的体验:记得有段时间我是靠游戏来麻痹自己,我由于拖延没能坚持更新规划,履行协议,干脆就继续沉溺游戏,不管不顾的态度,最后规划系统系统被我搁置,许多事情都没有做,于是我开始依赖外部环境对我进行新的改观。比如,我跟着同学一起去读书学习,常去图书馆。

虽然有所缓和,后来,我甚至再次陷入这种状态,为何?

我发现你想依靠外部环境给你带来什么,你只会变得更加无能。唯一的方式就是尽快振作起来,不轻易违背对自己的约定,尊重自己的协议,至少要保证我在个人系统的努力可以让我变得更好,而不是更差。

从一开始规划获得的喜悦,到最后,陷入了无法良好完成任务的死循环,积压消极的情绪。 最终,这种消极情绪会引导你做更愚蠢的事。看似在规划,看似掌控了一切,但是如果控制不好,效果甚至不如那些自在不做任务规划的那部分人,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精神压力。

没人愿意随便降低对自己的标准和要求,协议是永无止境的,然而,一旦你真正理解了协议,你就会尽可能减少“协议”的数量,并且高质量完成它们。很多喜欢给自己压力的人,总是安排的满档,并且尝试让自己尽可能完成所有,这会让你一发不可收拾。

你可能感兴趣的:(2.1 清单和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