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读《庄子》】
《庄子》这本经典有着很高的思想价值,庄子的思想非常开智,帮人打开混沌矇昧。庄子关注的是自然,以及人生中最基本的问题。庄子这本书里很多次用到“游”字,也许这正是庄子对天地万物的态度吧。宋代叶适评价:“自周之书出,世之悦而好之者有四焉:好文者资其辞,求道者意其妙,泊俗者遣其累,奸邪者济其欲。”
在我看来,写作除了文辞精彩,更重要是输出启发人心、有效的观点,用逻辑结构引导读者,完成一次思维的转化、精神的洗脱。书中以对话为主,人物的描述做辅助,且看庄子如何通过一位位圣者贤者之口,完成对书中人物的引导。
【如何读《庄子》】
在前期,我给自己制定了学习《庄子》的计划,尽量每天拿出30-60分钟,用漏斗法读书。
第一、白话文通读全文,共33章。目标:初步了解文章大意,有印象,知道。
第二、根据自己的需要,重点读部分篇章。目标:能复述大概意思。
第三、记住有用观点与角度。
第四、记住观点原文,生字、词、音、意。
【读书笔记日更】
4月5日读第二章《齐物论》,用各种事物的状态讲出万物齐一的道理,让人变得更通达。划重点:关于语言的运用,“大知闲闲,小知閒閒”段;“夫言非吹也”段。
4月6日读第三章《养生主》,每个人的天赋不同,人的出生和死亡,都是自然。但是我们如何保养天性,以尽天年呢?了解人自身内在的自然结构,并熟练的驾驭,那把刀就像人的心神,驾轻就熟之后,人就可以乘着自然规律而行,就像自动驾驶,毫不费力。所以,循于技者,起码要三年起步。
4月7日读第四章《人间世》,人如何坦然与世间万物相处?庄子在这一章中对人情与道理的洞悉,可谓是将“道”从理论层面,应用到为人处世之中,可保命护身。
颜回得“心斋”以处世;叶公子高得“天命与道义,顺物之情,忘掉自身”以处世;“孔子”告诉颜阖要顺应老虎的性情,不要因为自身的一点喜好而损失大义;在纷繁复杂的争夺中,对别人没有价值也没有危害,以无用之用保全自己。
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能说?何时说?怎么说?伴君如伴虎,如何与君王相处?“孔子”并不教导具体的方法,而是告知人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处世。对于现代人来说,这些观点有着极高的营养价值,从“孔子”对卫君的洞察,可以看到今天的人的影子。那么,想到《人间世》这段对话,就该知道如何在红尘修炼场生存了!完成打怪升级的过程。
早上刷到一个视频,一个教授说:“哎呀,中国人就想着走容易的路,用简单的方法,真是没得进步啊。”过街天桥作为一个公共用品,他是没理解中国文化的“顺势而为”。接舆说人为的划出一条道路,让人们去遵循,这就是妨碍别人走路呀!
4月8日读第五章《德充符》,这篇该是审美的最高境界了吧,总有人说: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鲁国的王骀;郑国的申徒嘉;鲁国的叔山无趾;卫国的哀骀它;一个跛脚、佝腰、无唇的人…都是形体有残缺、丑陋怪异之人,而他们却凭借着“过人的德性”让王公、贤者、普通百姓趋之若鹜或者自惭形秽。所以,唯有德,才能与心相通,当心意相通后,外在就会如同尘土一样普通。
4月9日 读第六章《大宗师》,这一章,一共有九段,对于普通人理解起来会有些难度,需要我们换做“道”的思维去领会,“道,渊兮,似万物万物之宗”,大宗师即是道。从第一段开始,“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至矣”,一切从“知”开始,谈到了生死、形体、仁义、礼,而面对这些客观的自然变化、人为主观的情理,得道之人则超然物外;而孔子还自言,自己无法超然于这些,是受老天的惩罚,还是要追求合于自然。
文中所起的名字美妙极了,比如两位虚构的人物:1、无庄是古代的美人,不装饰自己的天然美人;2、据梁是古代的勇夫,强梁是力量的极致。庄子还分别给某种精神状态命名:坐忘,即诗意又有具体行为所指,真是好名字!
4月10日 读第七章《应帝王》,道家为帝王之学,既然能称得上帝王,将是有大功于世。看到这一章节,伏羲之境界高于虞舜,以道治天下,就是《道德经》的“生养万物而不为主。”
阳子居的问题,就是现在大多数人所追求的状态,“精明能干、通达聪慧、学道不倦”是道的被生养者,而帝王作为生养天下万物者,有四个特征:功绩盖世、教化天下、大德施与天下、立于高深莫测之境,与虚无的大道和一。二者地位不同。
列子的老师壶子,就是高深莫测之人,与道合而为一,任其变化。在这一章的最后,庄子以一个混沌被凿开七窍而亡的故事,告诉我们要保持一颗虚心。
4月11日 读第八章《骈拇》,这一章直指“仁义”为多余,拔高仁义在人们道德行为中的地位,会闭塞人的自然本性,让人迷惑,简直是“害处”多多,应该让人们回归到人的自然本性,但真实的自然本性究竟是什么呢?战国时期的庄子留下这本书,是写给谁看的呢?如果说庄子的逍遥是中国人的精神追求,是为什么呢?
庄子在《齐物论》中将语言的运用说的很洞达了,什么情况该说,什么情况不该说,从几千年来儒家仁义的广为流传可知,更受统治者欢迎,但庄子为何要反对仁义,提出说不清摸不到的人之自然本性呢?庄子紧紧追随着老子的思想:以道治天下,这是他所坚持的。那是学术层面的主张?还是具有实践意义的社会需求呢?在战国那个混乱的年代,保持心性的平和恐怕只有超然于物外了。这对现代社会有什么启示呢?
今日午后,忽然生出一种清爽之意,我第一反应就是最近读《庄子》的影响。读书,用心去感受,就是与圣贤思想相往来。就像读《道德经》,读完之后你就会知道自己的改变,这种无形的力量,读过才知道。
庄子的故事,不在于故事的形,而在故事对我们思维的启发,顿悟那一刻。故事是幻的游戏,要从幻中领悟真。
4月12日 读第九章《马蹄》,从昨天开始,我读《庄子》已经不需要读白话文解释,读原文已经完全可以理解意思,除了个别生僻字需看注释之外,我觉得我已经进入了庄子的话语体系,读起原文来一下子就轻松了。接下来,我需要微调整一下我的《庄子》读书计划了。看原文+学生僻字(字音字义),熟悉原文重点词。
马蹄这章比较容易理解,通过马的故事作为比喻,外在人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盗取马之真性,折磨、训练、鞭子抽打的惊扰,都有害于马的真性,人只是在以自己的喜好在“治”外物。
其实对于人也一样。为什么《道德经》讲对于“五色五音五味”,要去彼取此?为什么“绝学无忧”,“能无知乎”?都是告诉我们要保留自己内心的素朴真性!忘掉一切有形的定义、束缚、标准,游心于物,以游戏的心态去应对。
这篇文章很适合用于教育孩子,孩子就像那匹马,伯乐就像家长,各种雕琢孩子,过度的开发孩子的能力,让孩子失去了真性。
4月13日 读第十章《胠篋》,今天改变了读书的方法,既然我可以通读原文了,我就先看生僻字的解释:发音、字意,然后每一小段读三遍,读出声音,生僻字将不再是读书的障碍了。未来,当我能够精通庄子的思想后,我想录几节课给大家讲讲庄子,算是小小的目标。其实一点不小,还有很大难度呢……唯一能做到的就是用时间来拉近差距!
庄子的观点、看问题的角度向来让人觉得反常,今天的道理,古代的圣贤早已告诉你了。比如:你所积攒的一切也许是在等着被割韭菜,镰刀之上还有更高级的镰刀。庄子有时引用历史案例,把细节说的很到位,这个到位体现在他对一个事物很透彻全面的观察力与表达力,并且多用排比,由小到大,逐渐增强。但他所要阐述的道理很简单,阐述《道德经》中的原文,比如绝圣弃智,大盗乃止;或者是告诉我们利如何变害的。
《庄子》又称为南华真经,南方主火,对应五脏中的心。这本经典实乃修心之宝籍,让我们感受何为自由的灵魂。一本好书就是一剂良药,这是切身体会。原来,认知是可以治愈人心的。每一本书都是有能量的,或者说万物都有能量。很多年前,当我纠结于成长与人生追求的困惑时,看某心理畅销书作家写的书,看得我时而清醒时而糊涂,以为自己明白了,反而陷入更深的糊涂。很多看似正确的道理,有时是“毒”药,有着很大的迷惑性,无益于你。当然,某种程度上说,选书也会遵循吸引力法则,合适的时间遇到相应的书,是你内心所求的结果,否则怎么看得下去。书就是你的镜子。最终还是要看经典,经典里隐藏着人类最久远的智慧,经过了几千年的验证,某种频率上你们会达成共识,就像认祖归宗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