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读书?

有好几年没读小说了,觉得与其看那些作家杜撰的故事,不如直接读点宗教或哲学类书籍更有益。然而,不知何时起,我发现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其实就是哲学著作或者宗教典籍,而且最大的好处是更容易理解,不会佶屈聱牙,对于我这类不善逻辑推理的读者而言,更合适。

翻开毛姆的《人性的枷锁》时,其实有点畏惧——太厚了。虽然体量只及《追忆逝水年华》的三分之一,捧着砖头一样的书本还是打怵,而且一个关于19世纪英国中产阶级的跛足青年的故事,有什么吸引人的呢?可是主人公是在坎特伯雷读书呀,他的老师曾经鼓励他去读牛津,然后他去了伦敦、去了德国、去了巴黎,后来还准备去西班牙。在这些地方游览的经历重现眼前,我又听到了坎特伯雷大教堂前那个歌手的歌声,我准备随毛姆重访故地。

坦白说,小说前面部分的故事有点乏味,唯一吸引人的是主人公菲利普孤独的灵魂和向往大千世界的心灵。但是,越到后面越让人爱不释手了,这分明就是英国版的《追忆似水年华》呀,这个不安分的菲利普一遍遍追问着人生的意义,用尽浑身力气去探寻,即使遍体鳞伤也在所不惜。他如果不是普鲁斯特笔下那个“我”,至少也是黑塞笔下那个辛克莱那个歌尔德蒙或者荒原狼,他们不就是我们的一部分吗?

急切地希望看到毛姆为人生的意义给出不一样的答案,我开始废寢忘食,直到凌晨四点合上书页。

毛姆给了答案吗?好像给了好像又没给。只是小说结尾时他安排主人公放弃梦想进入了寻常人生。看来,问题仍然永恒,因为每个人的答案都只能靠每个人自己去追寻。

也许这就是需要阅读的终极原因,毛姆在书里用一段对话作了形象的阐述——

“那你干嘛要读书?”

“一部分是因为读书有乐趣。我已经习惯读书了,如果不看书就像不能抽烟一样浑身不自在。另一部分是想从书里认识自己。我看书的时候只用眼睛看,但有时候偶尔看到对我有特殊意义的一段话,甚至是几个字,那他就会和我融为一体,变成我的一部分。若是我已经从书里得到了所有对我有用的东西,那不管再读多少遍都不可能再学到更多了。我觉得人就像一朵花苞,读的书,做的事大都对你没有一点影响。可某些特定的东西会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你会因为这些东西一瓣一瓣地绽放,直到完全盛开”。

感谢毛姆牵引着我由英国而德国而法国而西班牙而东方;由宗教而哲学而绘画而音乐而医学而诗歌;由亲情而友情而爱情而人情;由逻辑理性而情绪感性,上天入地不遗余力求索追寻,让心灵的花瓣一瓣一瓣地绽放,我好像听到花瓣绽放的声音,那就是生命的意义,很美很迷人。

   


        2022/8/14于成都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要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