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人性观点

文/耕云先生  

  儒家对于人性的观点是分歧的。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染恶则恶。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必藉教育熏陶,乃能知恶去恶,以成其善。杨子则认为善与恶,是人性的两面。王阳明主张“心即理,心性不二”,他认为此心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本无善恶,或善、或恶那是躯壳起念以后的事,与心性了无交涉。

  虽然“意、必、固、我”才起,善恶昭然呈现,要且本性不失——良知不昧。如果我们不必因辞害义,在文字上推敲,应该看得出,阳明之学远承孟子,而实有过之;若道继统孔、颜,却未必然。否则,他只消拈出个“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便足以涵盖乾坤,则“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何须费恁许多气力,让是非、有无,弄得七零八碎。汉儒以后,说理愈细,去道转远,何以如此?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不知者不及也!”

你可能感兴趣的:(儒家的人性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