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灵感枯竭?来看艺术家们的作息与日常,拯救你的创作生涯

享誉世界的作家、画家、音乐家、导演……这些艺术家们,如何展开他们的一天?如何终其一生都在创作?惊人的创作力和原创力,又从何而来?是天赋异禀,还是后天努力?

如果有机会得以窥视他们的琐碎日常和创作幕后,你会想看吗? 此前,我的种种创作,不论是课程,还是写作,皆随性而至,没有deadline,没有KPI,不曾在“不得不”时抓耳挠腮。也因此产出并不稳定,有时数月,有时几天。 最近,当我开始认真对待写作这回事时,我陷入到每一个严肃的写作者都会遭遇到的瓶颈——写不出来。

要如何言述那种创作卡住时的绝望?世界级的大师有没有被卡住的时候?随手翻开《创作者的一天世界》Daily Rituals, HowArtists Work这本书,法国作家福楼拜是这样说自己的:

有时,当我脑袋空洞,文思枯竭之际,当我发现自己画了整页却没有写出一个句子之时,我倒在长塌上,躺在那里怅然若失,陷入绝望的深渊,动弹不得,为驱使我追求妄想的疯狂骄傲而痛恨自己,责怪自己。……《包法利》可真不够快,一周才写两页!有时候我真沮丧得想要跳窗。

看到这里,哑然失笑。因为我亦如此。最近想写又写不出时,躺在地板的瑜伽垫上(家里没有福楼拜年代的长塌啊),盯着天花板,一动不动,等绝望懊恼等情绪一一过去,努力爬起来,勉强坐到桌前,尝试写作,没几分钟,又败下阵来……

广为传颂的歌曲《哈利路亚》hallelujah,是Leonard Cohen的作品,他说,最好的部分,他创作了两年。而他的自传也提到这首歌词的创作历程:有时痛苦地匍匐在地板上……“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这句经典之词亦出自科恩之手。

看他的自传是2016年初的事了,彼时我还没有开始创作,于是对艺术家们心生怜悯——如果创作痛苦成这样,那也太令人心疼了。但那时的我,也未品尝过创作本身那巨大的喜悦与魔力。从0到1,一旦开始创作,就会被创作本身迷住,它的馈赠无可比拟。每一次的创作,都是一趟未知的旅程,拿笔前,你永远不知道会写出什么;开始写作后,也永远不知道它的走向及成品。

创作的魅力,就在于这绝对的未知性。它是创作者在无数次陷入困境和危机后,仍然甘之如饴继续创作的重要所在。它神秘,变幻莫测,永远令人心醉。

然而,一旦进入创作瓶颈,便痛苦万分。前一秒还驰骋于灵感的天空,后一秒就坠入绝望的深渊。而且,创作者不会知道,自己何时会飞舞,何时又会再次陷入绝境中。创作,就是在狂喜和绝望之间的舞动。

我是在陷入这绝望之时,订了《创作者的一天世界》这本书。一拿到手,就翻到刚刚提到福楼拜的那段内容。瞬间释怀。神手一翻,第二位, 詹姆斯乔伊斯:“创作《尤利西斯》时,有一次,乔伊斯努力了两天,结果只写出两个完整的句子。

这下子,彻底开怀。连大师也如此,我的困顿就不足挂齿。饶有兴致地继续翻下去,这是一本集结161位天才创作者的作息规律和创作幕后的书,作者本身也是写作者,因为陷入拖延的困境,出于好奇其他创作者们是否也有此困扰,于是开始查找闻名世界的创作者们的习惯与日常。

肖邦:

他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里,哭泣、踱步、折断他的笔,一个音节重复又重复,涂改上百次,又写又擦,第二天又以细微而绝望的坚持继续。他花了六周才终于写了一页,结果却和最初写的一模一样。

当然创作者们并非都这样痛苦,也并非总这样痛苦。而且以上片段只是摘取创作者生涯当中的某一特定时刻。毕竟,低谷谁没有呢。事实上,也有那种被“灵感踢着屁股追着走的作家”。美国小说家Henry James只要写完一本书,马上开始新作,有人问他怎么有时间构思新作,他翻个白眼:它就在我们身边,到处都是——无所不在,可以说跟着我,追着我。大众普遍认为,艺术家们放荡不羁,在烟、酒、欲、毒的汪洋中,寻求激情以投入创作。这样的作家当然不胜枚举。比如萨特:

他在二十四小时之内的饮食包括:两包烟和几只塞满黑烟草的烟斗,一夸脱以上的酒精——葡萄酒、啤酒、伏特加、威士忌等等,两百毫克的安非他命,十五克的阿斯匹林、几克巴比妥镇静剂,再加上咖啡、茶和大餐。萨特知道这是危害自己的身体,但他愿意用他的健康当赌注换取他的哲学。

看到这里,我不禁好奇如此不养生的人寿命为何。翻到前页,生于1905年的萨特,活到1980年,也算是颇为长寿了。

不过,极其自律与健康作息的作家,也大把存在。村上春树无疑是站在队首,摇旗呐喊“自律即自由”的那位。写小说时期的村上春树,每日四五点起床,早饭后径直开始写作,每天写约4000字,并坚持每日一小时的跑步,下午听音乐、处理各种事务,晚上九点睡觉,每年一次马拉松,雷打不动。

作家中的工作狂是什么样的?Steven King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自己除了圣诞节和生日,其余的日子都会写作。但他后来在自己的书《写作这回事》中坦白,其实圣诞节和生日他也照常工作。

基于此,村上君和金先生的产量也自然令人嫉妒到发狂。

尽管如此,其实绝大多数艺术家们,和我们普通人一样,全力工作,以适量的娱乐来冲淡紧张的神经,偶尔纵欲,偶尔健康,在挣扎,在奋斗。永远在自信与自卑之间游疑徘徊。

这本书的编撰也挺有意思,作者按照什么序列罗列这161位创作者?姓名的首字母?出生年代?国籍?

都不是。

作者似乎特意用了“讽刺”的主线,比如上一位作家说,我绝不晚上工作,而下一位作家就是仅晚上工作的夜猫子。我在想,如此安排,作者的深意在于:你看,这根本没什么规律而言,也没有所谓创作人金玉良言般的日常作息。每个人终究还是做回自己吧。

本书最后一位作家的最后一段话,印证了我的猜想:

没有唯一正确的方式——关于这个课题有太多的傻话。你就是你自己,不是菲茨杰罗德或是托马斯沃尔夫。只要坐下来写,才会有作品,没有特定的时间或地点,只要适合自己,适合你的本性。只要有纪律,怎么工作无关紧要。如果没有纪律,再怎么神奇的魔法都没用。方法就是要腾出时间——而不是偷时间——写小说。如果故事涌进你的脑海,你把它们写下来,就走上了正轨。最后人人都会习得最适合自己的方式。真正的奥秘在于你自己。

灵感呢?他们的灵感从何而来?你也许还想问。书中的一位画家说:

“灵感是业余的人才有的,我们其他人只需就位、埋头工作。”当头棒喝。

作为内容创作者,经过反反复复的自我怀疑和愧疚感,我也想说:想写就只管写吧。不必担心,只管写着自己想写的。其他的,大可置之不理。

只不过,介于书中的作家们都是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作家,时间跨度四个世纪,大多已去世,尚在人世的寥寥数个,如今也6、70岁高龄了。所以看这些作家,与迟疑、信心、自律、绝望、酒精、药品作斗争外,我不禁想,他们至少没有受过手机、网络、短视频的“侵扰”。试想,100年后,还有人编辑这样一本书,主体是我们这个时代经过考验的作家、画家等艺术家,他们会呈现怎样的作息与自我抗争呢?

总之,如果你是创作者,相信你会从这些艺术家们的作息、自我抗争中找回丝丝自信与释怀,拯救你于因无法创作而陷入自责的深渊中。就算你不以创作为生,看到大师也同你我一般的常人,有挣扎,有坚持,也不失为一种跨时空的心灵陪伴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救命!灵感枯竭?来看艺术家们的作息与日常,拯救你的创作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