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4岁的小洛搭了一个小房子,但他的小房子却搭到了木木过家家的“操场”上。木木拿着玩具小车,一下就冲撞到小洛的小房子上,把它撞得稀里哗啦。“你撞坏了我的小房子!”小洛几乎是咆哮起来。“可你过了界线'!”木木也非常愤怒。两个孩子就这样打了起来。
生活中,很多父母常为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小朋友打架而烦恼,认为打架不对。所以很多父母看到孩子与别的小朋友打架时,就会不分青红皂白地把自己的孩子狠狠地批评一通,甚至揍一顿。其实,父母的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孩子之所以会和别的小朋友打架,是因为他的自我意识正在发展,孩子学会了用攻击来保护自己的“利益”。父母无须过分担心,只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他就能学会用适当的方法处理矛盾了。那么,面对孩子和别人发生争执的情况,父母具体应该怎么引导呢?
01. 让孩子自己学习处理矛盾
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是很正常的事情,他们可能因别人侵犯了自己的利益而打架。大多数情况下,无论是谁先动手,孩子之间发生的冲突都不需要我们成人过多干涉,应该让孩子自己去学习处理发生在他们之间的矛盾。这样要比父母直接介入去为他们解决,告诉他们具体需要做些什么会更有效。
在德国幽默大师埃·奧·卜劳恩创作的连环漫画《父与子》中,有一幅画面描绘的是:两个小孩打架,打完之后都各自回家告状。不一会儿,孩子带着各自的爸爸来见面,爸爸们开始评理,接着开始吵架,最后升级为打架。打着打着,转过身一看,咦?两个孩子像没事人一样,又一起玩耍了!这幅漫画带给很多父母不小的启示,它让我们知道,孩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根本没有我们想象中那样大,而且是特别容易化解的。但是恰恰因为我们爱子心切,害怕孩子受到伤害,担心孩子不会处理,于是不顾一切地挺身而出,用成年人解决间题的方式解决孩子之间的问题。殊不知,我们的插手不但锻炼不了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会让他因越来越依赖我们的保护而丧失自我保护的能力。这样发展下去,孩子不但会变得更脆弱,也会因不会处理矛盾而感受不到与人交往的乐趣,渐渐成为不善社交的人。
02. 教孩子分析问题根源
当孩子因为抢玩具而发生冲突时,父母采用没收玩具的方法,或许能很快制止孩子们的争吵,但或许孩子以后还会因为其他原因,或者其他事情再次争吵起来。所以,关键是要让孩子认识到问题究竟出在哪儿,然后自己想办法解决。不妨让孩子们坐在一起,让他们各自说说为何要争吵。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让孩子能够彼此倾听对方的想法。父母可以用一些有帮助性的问题来引导孩子解决当下的问题,比如:“亮亮,你能不能和磊磊一起想一个不用吵架也能玩得开心的办法呢?”让孩子自己想办法,互相商量,取得一致的想法。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能够让孩子懂得,以后再碰到类似的事情该如何解决。另外,要告诉孩子,骂人和踢人都是不友好的行为,不能因为对方先做错了,自己就做不好的事情。然后在孩子们都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后,让他们学会向对方认错、道歉。
03. 别数落孩子懦弱
当孩子哭着向我们寻求帮助的时候,虽然我们不轻易插手孩子之间的矛盾,但也不能数落孩子说:“你怎么这么老实啊?你太儒弱了!还哭,哭能解决问题啊?”孩子听了这样的话,心里会更难受,他原本因无能为力而向我们诉苦,没想到得不到我们的理解,反而还被数落了一顿,下次他再被欺负了,恐怕也不会告诉我们了。所以,我们不要指责孩子,而是听清他的描述后,告诉他下次该如何做,把能具体落实的办法教给他,让他知道,如果是对方的错,那么就要勇敢地和对方表达抗议,当然不一定是动手还击,可以借助语言或其他方式警告对方,也可以找爸爸妈妈帮助。如果对方很霸道,又有暴力倾向,就要建议孩子敬而远之或告诉老师。当孩子懂得一些与人相处的规则之后,遇到问题就不会只是无助地哭泣了,他的内心会变得强大,也会知道该如何保护自己,捍卫自己的权利。这样的孩子往往会贏得尊重,受到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