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真的稀缺吗?

今天听书《稀缺》,发现我有很多地方做的还不到位。

比如没有建立一个管理时间有效的方法、没有分事情的轻重缓急、在事与事之间没有留时间缓冲,这些都是我在今天的收获。

如果说一个人工作的效率高,肯定是有方法的,下面《稀缺》这本书有许多看完就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和忙碌的》

在介绍这些方法之前,我们先来了解《稀缺》的作者和以及写作背景。

《稀缺》是塞德希尔·穆来纳森和他的研究伙伴埃尔德·沙菲尔创作的行为经济学著作。

《稀缺》也有一个副标题: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和忙碌的。

其中一位作者:埃尔德

赛德希尔是一个比较做事拖拉的人,总感觉时间不够用,时间在他这里很稀缺;而且经常向他的伙伴埃尔德抱怨时间不够用。

于是赛德希尔制定出可以让不再时间稀缺的计划,在制定计划之后又开始沉迷于自己的幻想中。

一星期之后,塞德希尔又打来电话:“我的两位同事正在构思一部关于美国低收入人群的著作。艾尔德就觉得这是治疗自己拖延的机会,毅然而然的答应了。

可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重视这件事,终于在赛德希尔的催促下,完成了其中一章的创作。

从赛德希尔写《稀缺》开始,就一直有拖拉这个坏习惯。

我在前面也有听《达芬奇传记》,在创作的过程中也有拖拉的过程,达芬奇创造《蒙娜丽莎》几乎用了4年的时间,达芬奇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做事偏执且拖延。

《稀缺》的引言是资源稀缺不可怕,就怕有稀缺心态。

本书和《贫穷的本质》一样,都是写贫穷的心态(稀缺的心态),本书从时间和贫穷的稀缺两方面来展开,并且也是经过实际的调查和多角度研究。

《稀缺》这本书可以和《时间,快与慢》放在一起读,前者讲述的是心态,后者讲述的是理论。两本书都敏锐地发现了存在于人们生活中的时间悖论。

我们也可以把稀缺的心态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比如要保质保量的完成某项任务,那就要把时间当做稀缺的资源;

在某个程度也可以把稀缺当做在某个时间的专注度;一旦有了这种心态,就会有紧迫感;同时也有一点不好的地方,会忽略其他同等重要的事情。

所以在做事情之前,想清楚哪一件事情更有稀缺性;这样我们在会在稀缺和富有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作者简介:

彭思鹏,从事实体百货行业6余年,从初中开始喜欢历史,高中自学心理学,现在正在努力打造自己的个人品牌;努力做一个既有自身行业的专业能力,又有跨界能力的人。

平时有时间喜欢跑步、打打羽毛球和排球;独处时喜欢深度思考,写写文章;希望能够做一个现实主义的理想主义者。

早安

你可能感兴趣的:(《稀缺》真的稀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