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快报 | 刘传铭《论语我注》,推荐给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你

《论语我注》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作者:刘传铭(注译)

出版时间:2020年12月

定价:88元


名家推荐


传铭兄《论语我注》在汗牛充栋的《论语》译注中不仅具有版本学意义上的存在价值,更是出古入今、历久弥新,儒学研究中的新收获。兼顾中正平和与独持己见使之更具传播力影响力。所谓“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定会赢得广大读者的喜爱。


——王守常(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长) 


《论语》是孔子的语录,是中国人的圣经,百读不厌,常读常新。千百年注释、解读者无数,依然有许多不易理解处。这是大学问家大思想家的正常现象。孔子对历史与现实的理解,从来不囿于一偏,而是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反复斟酌,前后解说往往有相当不同。如何理解这些不同,历代研究者下了大量功夫。刘传铭先生这本书广泛搜集历代注释,更从日常情理直抒胸襟,根据自己的理解追根溯源,时有新见,极具参考价值。


——马勇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刘传铭先生十年前出版的《论语注我》我是推助者出版者,今《论语我注》我仍是第一读者,可谓渊源深矣!“我注”立足原典、精审良多,既参稽众说又独出心抒。于康南海、钱宾四、南怀瑾、杨伯峻、李泽厚民国至今五名家之行世《论语》论著格外用力。综而论之、合而评之,权衡新旧、厘订正误,撷英咀萃、直扣孔门,终成一家之言。《论语我注》是为好学深思读者准备的最佳读本,出版人当为之鼓与呼!


——彭明哲(文化学者、出版家)


作者简介


刘传铭,1949年生,安徽合肥人。文化学者,艺术史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艺术高端智库专家委员,中国文化书院导师,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专家委员,中国南社文史馆馆长,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授、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被学术界称为“最清醒的批评家”。中央电视台百集大型纪录片《百年巨匠》总撰稿,“东方国学丛书”主编,“丝路百城传”系列丛书主编。著有《绘世观止》《绘事物语》《论语注我》《放思之美》《中国经典三百丛书·绘画卷》《草间即庙堂》《传铭文存》《一眼识大唐》《沉思如舞》等。


内容简介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论语我注》以《论语》20篇为基础,每篇有篇首导读,各章分为原文、“注”、“释”、“论”四个部分,着眼于备采众说,折衷求是,同时又尽量以现时代的语言、观念加以申述《论语》原典。期望本着‘诚、慎、敬、恕’的态度和读者一起去探寻一条通向两千五百年前那座思想殿堂的道路。同时,也更想让今天的读者,尤其是年轻的读者朋友知道,中国人的思想智慧,中国人的“内圣之学”“外王之道”,可以展现出不同于西方文化精神的东方之美。


精彩书摘


中西哲人之思想在对“终极真理”的认知上,一个以模糊求清晰,另一个则是以精确求清晰。求虽同而“道不同”。故孔子是不是哲学家已成伪命题。孔子是不是哲学家其实不重要,孔子之思想既注重人之心理方面,故后世儒家皆注重心理学。孔子云:“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对性虽未有明确说明,但从其重建国家秩序出发的修正思想、整理文化、教化人心的道路上一直高举的是心性关注的大旗来看,其对思想终极问题的关注应不输于任何人。《论语》中表述的旨趣尤为朴素和亲切,这也是其中国式思想智慧的重要特征。


关于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问题历来有两种极端对立的看法:一是以子贡为代表的“天纵之将圣”的“圣人说”;二是正反两义的“丧家狗”说,而且李零还将之目为孔子本人的看法。


李零说孔子“不是圣,只是人”:

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恓惶,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


当年,公元前492年,60岁的孔子,颠颠簸簸,坐着马车,前往郑国,和他的学生走散。他独自站在郭城的东门外等候。有个郑人跟子贡说,东门外站着个人,脑门像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产,腰以下比禹短了三寸,上半身倒有点圣人气象,但下半身却像丧家狗,垂头丧气。子贡把他的话一五一十告诉孔子,孔子不以为忤,反而平静地说,形象并不重要,但说我像丧家狗,很对很对。


在这个故事里,他只承认自己是丧家狗。


孔子绝望于自己的祖国,徒兴浮海居夷之叹,但遍干诸侯,一无所获,最后还是回到了他的出生地。他的晚年,年年伤心。丧子,哀麟,回死由亡,让他哭干了眼泪。他是死在自己的家中———然而,他却没有家。不管他的想法对与错,在他身上,我看到了知识分子的宿命。


李零的这些观点传铭认为只是“另类子贡今说”,问题是在现代语境围笼的“成功说”的今天会认为孔子的人生是失败的,这不仅阻碍一般人对儒学的认知,也是儒学传播的一个障碍。一方面,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看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的人生坚守和自信。这一点被历代儒学在一个个明知不可为而为的个案中弘扬与传播。而最终形成巍巍大观的历史现象:“俯瞰无秦汉,仰止唯孔丘”的万丈光芒。



你可能感兴趣的:(新书快报 | 刘传铭《论语我注》,推荐给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