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我的江山我做主
第三节 立曹后
郭皇后被废不久,左右内侍介绍了富人陈氏女入宫,杨太后非常喜欢陈氏,认她做干女儿,后来还许诺为陈氏说情,让她做皇后。
当初,郭皇后被废,赵祯命参知政事宋绶作诏书:“当求德阀,以称坤仪”(寻求有名望的家族,以求能够母仪天下)。
赵祯对杨太后感情深厚,见陈氏又端庄可人,便将以前让宋绶作的诏书忘到了九霄云外,杨太后一开口,赵祯当即默许。
第二天,赵祯在宫内亲自拿着黄历挑选日子,阎文应的养子阎士良,也是内侍宦官,恰好这天在赵祯身边当差,他对赵祯道:“官家看黄历,是想纳陈氏女为皇后吗?”
赵祯不置可否地“嗯!”一声。
阎士良却壮着胆子接着道:“陈氏的父亲,不仅是一位富商,而且还是一位大臣的家奴,官家纳他的女儿为皇后,恐怕不妥当吧?”
赵祯心中一动,望了阎士良一眼,放下了手中黄历,没有说话。
阎士良乖巧之极,立即闭嘴垂手恭立。
很快朝中宰相等大臣都知道,皇帝打算纳陈氏女为皇后。宋绶立即上疏劝谏道:“陛下以卑贱的宫人正位中宫,不是和前次的诏书相矛盾吗?”
几天后,枢密使王曾入宫奏对,也规劝赵祯,赵祯赞同道:“宋绶和你说得一样啊。”
加上宰相吕夷简、枢密副使蔡齐,都极力劝说不能立陈氏为皇后。赵祯遂下定决心,不纳陈氏为后。
公元1034年九月,赵祯下诏,立曹氏为皇后。
曹皇后是韩王曹彬的孙女,吴王曹玘的女儿,民间神话传说“八仙过海”中八仙之一曹国舅曹佾的姐姐。
郭皇后被废,曹氏奉诏聘入宫,时年十八岁。赵祯选择皇后,在陈氏和曹氏之间摇摆了一阵,由于大臣的干预,曹氏最后胜出。
十一月,朝廷为曹氏举行了册立皇后大典,曹氏正式成为曹皇后。
曹皇后经历很有意思,在入宫之前,结过一次婚,但是新郎在洞房花烛夜翻墙跑了,不知道是何原因。看来这位新郎眼光很有预测性,皇帝的女人动不得!
应该说明的是,在南宋朱熹的理学盛行之前,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态度是比较宽容和人性化的,否则,赵祯也万万不会将一个二婚头立为皇后。
元朝以前,女性的婚姻、爱情相对比较宽松,只是在南宋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将朱熹的理学推到极至,一句“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将妇女的思想束缚到了最底层、打入了黑暗的世界。
但是也并非完全没有影响,或许正是曹皇后二婚的原因,也或许是容貌平常的原因,赵祯并不宠爱曹皇后。
然而曹皇后性情贤良淑德。重视农业劳作,经常在皇宫后苑种植稻谷、亲自饲养蚕,而且善于飞白书法。总之,曹皇后是一代贤后,以后我们还要细讲。
再说郭皇后被赵祯封为“玉京冲妙仙师”,居住在瑶华宫,瑶华宫和洞真宫名为修道场地,实际是拘押宋朝皇室女性罪犯的专用监所。
不久,赵祯又赐郭氏为“金庭教主、冲静元师”,名称十分“高大上”。赵祯冷静下来后,总觉得废除郭氏比较冲动,内心时常有些想念郭氏。
一天,赵祯国事之余,到后苑散心,突然看到了郭氏以前的皇后大轿,不禁触景生情,凄然伤怀,做了一首《庆金枝》词,派小黄门(刚入宫的宦官)赏赐给郭氏。并且传口谕道:“过几天叫你回宫。”
郭氏闻言,异常激动,也写了一首词与赵祯唱和,同样文辞伤感怆然。几天后,赵祯命内侍密召郭氏入宫温存,郭氏却摆起架子,对来人道:“如果陛下要召见我,应该在百官面前重新立班册封才行!”
此时,赵祯已娶曹氏为皇后,怎么可能答应郭氏的要求重新恢复郭氏的皇后宝座?
赵祯听了内侍的回报,索然寡味。阎文应听到这个消息后,内心却掀起了惊涛骇浪,怕郭氏重新得势,那么他的厄运也就来了。
恰好郭氏此时得了小病。赵祯命阎文应带医官对郭氏诊治。
不几日,阎文应对赵祯奏报,郭氏暴薨了。时为公元1035年十一月,郭氏享年仅二十四岁。郭氏突然死亡,宫内外及朝廷上下都有些怀疑,可能是阎文应从中做了手脚。
谏官王尧臣上疏请求审讯医官,将郭氏死因调查清楚明了,赵祯没有批准,只是深深的哀悼惋惜,在第二年正月追复郭氏为皇后,没有谥号,灵位也不放太庙供奉,葬奉先寺。
郭氏因为自己的任性,提前领到饭盒,告别了热热闹闹的舞台。
佐料:郭皇后为何突然暴亡,《宋史.郭皇后传》记载:“中外疑阎文应进毒,而不得其实。”意思是怀疑阎文应下毒,没有确切证据。《宋史.阎文应传》却明确指出,“既而仁宗复悔废郭后,有复后之意 文应大惧。会后有小疾,挟太医诊视数日,乃言后暴亡,实文应为之也”。意思是确认阎文应下了黑手,《宋史》前后矛盾,是常有之事。
分析起来,《阎文应传》破绽较大,经不起推敲。郭氏得病时,赵祯立曹氏为皇后近一年,怎么可能恢复郭氏的皇后位置?
郭皇后之死,司马光的《涑水记闻》描述得比较全面:
吕夷简和阎文应听说赵祯要召回郭氏,心中大惧!恰郭氏得病,阎文应故意让医官用药引发郭氏的病,郭氏的病反而更加严重,几天后,就奄奄一息,但并未绝气。
阎文应对赵祯奏报说,郭氏没有办法医治了,赵祯便命他用棺椁收殓。谏官王尧臣上奏道:“郭氏入殓时并未完全咽气。内侍早在几天前就先准备好了棺椁,郭氏的死因,很让人怀疑,应该仔细审查,为郭氏申冤!”
赵祯并不听从,只将郭氏以皇后礼仪葬佛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