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庆会,持续分享第1423天,2022年7月10日
第一单元,童年期的学习
l 童年:6、7岁――11、12岁,小学阶段
*小学儿童学习一般特点:
一、童年期主导活动:学习。自我意识、自我概念形成的非常关键时间,家长的评价至关重要;做老师的正向过滤器。
二、教和学双向互动的活动。选择老师,亲其师信其道,相互影响,及时沟通,升学压力不大,家长和老师不会太焦虑。
三、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间接经验)老师传授知识,(直接经验)自己学习。信息量很多。家长不要做一个别脚的老师,家长保持觉察,停在“父母”的位置上,爱与规则并行,该有要求必须有要求,该有规则必须有规则,但要有爱,足够的关注、爱。规则都是小时候定立。很多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功能是丧失的――父母说的话是没有用的,孩子根本就不听,没有威严。把握这个阶段。
四、“学会学习”最基本的学习任务。家长陪伴着孩子,提醒,别太严厉,别否定过多,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时多给正向强化,尤其是陪养孩子看书的习惯,帮孩子做一些筛查。
五、促进心理积极发展
第二单元 童年期的认知发展
一、记忆的发展
*记忆策略(有助于记忆的手段和方法):
复诵(重复、诵读)、组织(找规律)、系统化策略(条理化)、巧妙加工策略。
*针对6~8岁儿童进行记忆策略指导和提示效果最好。成绩对孩子很重要,成绩该抓的还是要抓,否则孩子会没有自信。
二、思维的发展 — 具体运算水平
(一)童年思维的特征:
本质特征:依赖具体内容的逻辑思维
质变过程:具体形象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
思维转折年龄:9-10岁(三四年级)
(二)思维形式的发展
• 儿童思维形式的发展主要指概括能力、词语概念、推理能力的发展
• 1、概括能力的发展—儿童掌握概念的直接前提
• 1)直观形象水平(7-8岁)如:画蛇添足
• 2)形象抽象水平(8-10岁)
• 3)初级本质抽象水平(10-12岁)
*儿童期概括能力发展的三个阶段
*保持较好的情感链接,陪孩子,做孩子喜欢的事情,孩子才会心疼家长。
2、间接推理能力的发展
(1)演绎推理能力:一般到个别:
三种水平:简单概念(低年级)
言语表述(中年级)
自觉运用演绎(高年级)
(2)归纳推理能力:个别到一般
(3)类比推理能力:两个对象的类比,如:爸爸爱我,妈妈也爱好。
*在家里,不是全部的正向欣赏,该批评的还是得批评,但要让孩子觉得安全、舒适、温暖。不能全是严厉。总之:正向居多,有严厉。
(三)、新思维结构的形成
(1)掌握守恒(把握本质不变性)
通过本质进行抽象概括
(2)形成守恒概念的推理方式(了解)
(四)自我中心表现和脱自我中心化
李文馥—我国的“三山实验”(熊猫、公鸡和波斯猫)
结论:
1、4—7岁儿童具有自我中心现象,但不是认知的主要成分
2、9岁后基本摆脱了自我中心的影响
3、8岁处于脱自我中心化的转折阶段
*成人也有自我中心,爱自己是正常的。看合影第一眼就是看自己。
第三单元 童年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评价能力的特点
1、身体外表(好看不好看,帅不帅等)、行为表现、学业成绩、运动能力等
2、社会支持因素、情绪情感、学业经验、同伴交往及自信心等
3、评价与情感密切联系。孩子给家长买东西,家长一定要高兴接受。爱孩子就要学会接受孩子的爱。
4、对自我价值的情绪情感、学业经验、同们交往及自信心等密切关联。
*父母和老师一定要积极努力为儿童形成良好自我评价提供最有效的社会支持。父母对孩子的评价至关重要,孩子上小学后,最后不要叫“宝宝”。
(二)自我控制能力
*罗滕伯格的 延迟满足实验,自我控制行为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在童年期。(孩子越大越能延迟满足)。不要批评孩子,助人的时候要谨言慎行,否则会对别人带来伤害。
*谈恋爱时,有几个方法,看清对方的真实面目:一是上下班高峰期:坐对方的车,看他是什么反映。二是去他家看看。
*自控能力影响因素:
1、认知和策略;
2、榜样的作用;
3、家庭教育的影响。独立自主、宽松民主的家庭氛围的孩子更自控。
二、道德发展
道德内涵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一)道德情感的发展
人的道德需要能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
(二)道德认知的发展(皮亚杰的道德认知)
(三)道德行为的发展
1、亲社会行为
2、攻击行为
*3-6岁第一个高峰期
*10-11岁第二个高峰期
*对策: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让孩子觉得安全、想说、敢说)、引导情绪合理宣泄、培养健康和谐内心、榜样行为、换位思考
三、童年期的同伴交往
(一)同伴交往的意义
1、集体归属感(被孤立的孩子会很痛苦)
2、促进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技能
3、利于自我概念的发展
4、增进个性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父母一定要珍重儿童的伙伴关系,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是家长不可忽视的重要责任。
(二)同伴交往中儿童的人气特点
1、受欢迎的儿童:
学习成绩好、有主见、独立能力强、助人、合作
2、不受欢迎的儿童:(被拒绝的儿童)
攻击性强,不友好 合作不良,恶作剧
3、受忽视儿童:
退缩,依赖,顺从,安静 不善交往
*影响儿童是否受欢迎的基本因素:社交能力(乐于分享、平和)
*受欢迎的儿童与父母有很大的关系。
四、友谊的发展
建立在相互依恋基础上个体间的持久亲密关系
(一)意 义:
Ø 学习上相互帮助
Ø 社会交往的相互支持
Ø 情感上共鸣
Ø 提供解决问题和困难的力量
Ø 增加快乐和兴趣
*家长替代不了朋友的友谊
(二)儿童对友谊认识的发展:
Ø 第一阶段(约3-5岁):短期游戏伙伴关系
Ø 第二阶段(约6-9岁):单向帮助关系
Ø 第三阶段(约9-12岁):双向帮助关系
Ø 第四阶段(约12岁后):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
*结婚之后,朋友越来越少。
*世间的朋友都是陪我们一段,个别的能从小玩到大的朋友。
*自己最陪伴自己最长久的人。
(三) 影响儿童选择朋友的因素
*相互接近(同桌、同小区)
*行为、品质、学习成绩和兴趣相近(高年级时)
*人格尊重并相互敬慕
五、家庭人际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亲子关系的质量、父母婚姻关系的质量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深远。
(一)亲子关系的发展
• 交往时间发生变化(减少)
• 所处理日常问题类型发生变化:
幼儿--发脾气、打架;
小学--学习、家务、同伴交往
• 对儿童的控制力量发生变化:
三阶段:父母控制(6岁前);共同控制(6-12岁);儿童控制(12岁后)
(二)童年期亲子关系的特点
1、由幼儿期父母控制逐渐转变成父母和儿童一起控制,亲子关系逐渐变得平等和相互尊重。儿童获得了一定的自主权,同时也在履行责任和奉献(开始做家务)。
2、童年期亲子是种双向交互作用的关系,很多不良的亲子关系就是由此开始的。
(三)家长素质的影响
l 直接决定孩子成长的质量
家长们不要因为孩子的学习,放弃了原本比学习更重要的东西:
1.让孩子做自己该做的事儿;
2.让孩子适当的做些家务;
3.让孩子对家庭的重大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
4.让孩子关注新闻;
5.让孩子记住长辈的生日;
6.让孩子学会关爱别人;
*良好人品、奋斗精神、高自我效能、为自己负责任的态度大于学习成绩!
六、儿童人际交往的发展变化趋势
*与父母的交往随年龄增长而下降。
*与同伴的交往随年龄增长而快速上升。
*与老师的交往在小学中年级以前随年龄增长而上升,之后一直维持在交往比率20%左右。
亲子教育三原则:
*第一个原则,关系大于教育,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教育孩子的根本。良好关系不是过度亲密的、过度依恋的纠缠关系,而是一种相对自由、和谐、彼此相互尊重的关系。
*第二个原则,用成长、发展的眼光而不能用凝固的眼光看孩子。比如鼓励孩子犯错误,当然是要犯他那个年龄应该犯的错误。犯错误恰恰是帮助孩子成长,如果父母不让孩子犯错误,孩子就不能从犯错误中学习,不能成长。如果妈妈从小处处关心、事事照顾她的儿子,什么错误都不让他犯,儿子非常听话,儿子到青春期后就没有经验来处理他的焦虑,处理挫败感,他不敢欺负别人,就会欺负最爱他的人——妈妈。最爱他的人给了他安全感,他大了,妈妈没有能力帮助他处理好社会矛盾了,他就容易把愤怒指向母亲,把一切不顺都归咎于母亲。
*第三个原则,教育方式大于教育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