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联|我的好友

我和别人聊天的时候,偶尔会发生这样的情况:明明是刚刚说过的原原本本的话,对方茫然地询问却使我不得不重复一遍。当然后来我学会了淡然地处理这个问题——直接截图丢给对方。我的本意有时确然夹杂了几分恼怒,心底却是百思不得其解的。我后来专门问过几个朋友这个问题,因为种种巧合,他们的回答给了我更大的困惑,大抵是:和我聊天的那个人,同时在和几个人聊天或者水群或者做其他事,一句话——不专心所以记不住。

我是如何恍恍惚惚地接受了这个答案的,此时细细想来竟也没有印象。然后冷静之下,便有反复。我自己也有和几个人同时聊天——尤其是逢年过节一个一个发祝福的时候,也有同时水群的时候,也有一边写作业一边和人聊天的时候,但是基本都没有发生过这样的情况。

莫非是我天生有一心多用的特异功能么?想来也只有一个解释:不曾放在心上。不是很奇怪么?明明最初默认的分组都是“我的好友”呢,聊起来竟然如此苍白。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东汉时候的郑玄曾经注过这么一句话:“同师曰朋,同志曰友。”古人对于朋友的定义可以说是十分严谨的。就我自己来说,在写东西的时候提及他人,一般也有诸如“有人”、“有认识的人”、“同学”、“朋友”、“好友”的一个大致的序列,关心或许有多有少,基本的尊重却是不缺的。

但这些在即时聊天软件中毫无疑问被极大地模糊了——默认的分组就是“我的好友”。在我看来这无疑是可笑的:如果没有足够的理解,所谓的朋友也不过是笑话罢了,遑论好友?既然有很多“我的好友”,既没有既定的足够了解,又不能常常见面,那么只能通过时常的线上交流来判断,于是就出现了文章开头提到的现象。还有就是长时间的回复空档期,几乎让我以为自己在一千二百年前自东都洛阳写了三尺锦书到巴山楚水凄凉地然后静待鸿雁归来一般。凡此种种让所谓的“我的好友”越来越少,后来干脆我的联系人分组变成了行政班级和工作单位,但软件给我的提示也是一如既往的固执:“您的好友……”

慢慢地,我终于可以对这种不合理的存在淡然处之甚而自得其乐了。我知道了什么时候可以调笑、什么时候必须无视、什么时候义正辞严、什么时候含糊其事。我发现当我选择顺势的时候,群聊的热闹甚至可以彻夜不息。然而当我在大年三十的子夜给友人们一条条编写新年祝词的时候,那一堆堆的联系人留给我的,只是空虚。

曾经有认识的人跟我说:“谈论什么的,有时确实没有那么必要,轻松聊聊就好。”我当时跟他说:如果仅凭那些下一秒就苍白、第二天就故旧的热闹调侃,对话其实好像也没有必要了。可是当此时的我再度回想起那句“同师曰朋,同志曰友”的时候,我觉得既然已经向对话最后的也是最起码的有效交流的尊严妥协了,其他的一切也无关紧要了。一方的放下带来一方的生活,另一方还是可以保持平行的,我只需要守好我的志向,等我真正的友人就好。

即使没有,我不还有一堆“我的好友”么?

(作者:侯凯文)

你可能感兴趣的:(失联|我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