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社会资源是有限的,人们不可能得到他/她所想要的所有物品和服务,因此经济学主要研究社会如何管理和分配有限的资源
人们如何做出决策
1. 人们面对权衡取舍
考虑你早上起来想吃什么,你可能想吃泡面,因为它好吃,但泡面是垃圾食品,会导致你发胖。 理性告诉你应该吃肉蛋奶,因为它们有丰富的营养。因此你需要在快乐与营养间作出取舍。再考虑社会面临的一个经典的取舍,平等与效率。效率即是经济的总蛋糕大小,平等则是如何分配这个蛋糕。但在实际设计政府政策的时候,这两者往往是相违背的。比如一些福利制度鼓励富人们捐款给穷人,个人所得税也是对高收入人群收取更高的税收,等等制度都是希望将收入再分配,以达到一定的平等。但这种政策如果设计过度会大大减少对辛勤工作的奖励,可能造成人们不再愿意努力工作的结果,从而使得社会上生产的物品和服务总量会减少,也就是社会的效率降低了。
所以,学习经济学的开始就是认识到我们面对权衡取舍。
2.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考虑你已经工作了,但是对现在的工作不满意想读研再深造,那么你读研的成本是什么呢? 它不是你读研期间所有的花销,应是你选择读研后将要花费的时间。假如你不读研,这几年你可以做很多其他事情。用金钱来衡量的话,读研的成本是你放弃的工作后面三年所赚取的工资加上读研的学费(这其中不包括读研期间的伙食费,因为即时不读研,也要吃饭)。
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现在的东西所放弃的东西。 假如你现在已经年薪几百万,那么你可能不会选择读研,因为你也深刻认识到读研的机会成本太高了,不值得为了一个研究生学历而浪费这么多赚钱的时间。
实际引申: 机会成本成立的一个前提是人是理性的,理性人会考虑时间的价值,从而会觉得为了一种东西放弃那么多时间不值得。但大多人,或者大多时候,人都是非理性的,时间于他们而言是没有价值的。考虑一个经典的沉没成本的例子:一个人提起买了一张周六的电影票,但是等到周六去到电影院时,发现电影票掉家里了,且已经没有时间回家拿电影票了。 经济学里管已经花掉的钱叫沉没成本,也就是你现在看不看电影不应该受已经付款但是忘记带来的电影票的影响。所以经济学认为:你当初买这张电影票是因为看电影带来的快乐值这个票价,那么现在你应该重买一电影票去看这个电影。但大多数人都是非理性的,他们会考虑到再买就是花两张票的钱买一次看电影,他们认为看一次电影带来的快乐不值两张票的钱。他们不会考虑已经花了的从家里到电影院的时间。
3.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经济学通常假设人是理性的。理性人知道,生活中的许多决策并非是非黑即白的,而是介于二者之间的,比如你通常不会思考中午吃不吃饭,而是考虑是否要再多吃一碗米饭;考试临近时,你也不会完全不复习,而是考虑是否再多复习一小时。经济学家用边际变动这个词来描述对现在计划的微量调整,而理性人会比较边收益与边际成本来做决策。当且仅当一种行为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种行为
考虑一些餐馆或者便利店为何要24小时营业? 是因为每个月的租金已经付了,而夜间是否营业的考虑变量就只是夜间营业带来的边际收益是否比夜间雇佣一个服务员带来的边际成本高。同样对一些制造业企业也是如此,在考虑雇佣员工时,不应该考虑包含固定成本在内的员工平均成本,而是只需要考虑多雇佣一个员工所带来的边际成本。
4. 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激励是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对个人来说,如果父母说如果你考试第一名,会买给你一部手机,那这种奖励就是一种激励,你也会因为这个激励而作出好好学习的行为。从社会角度来说,当苹果的价格上升时,人们决定少吃苹果,同时苹果园主决定多雇佣员工来摘取更多的苹果。换言之。市场上的高价格提供了买者少消费和卖者多生产的激励。
再考虑一个经典的安全带政策带来的激励反应。20世纪60年代,美国国会通过了将安全带作为新汽车的标准配置的法案。其直接带结果应该是显而易见的,系上安全带后发生车祸时人们存货的概率提高了。但其影响却没有那么简单。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在这里人们作出的反应是开车的速度和谨慎程度。理性人考虑边际量,他们会考虑开得更快节省的时间与其同时存在的风险作出对比,显然没有安全带时,开快了的风险更大。又例如道路结冰时,人们会缓慢小心开车。 所以这项法律带来的结果是车祸发生的概率提高了,同时司机的存活率也提高了。但是对行人而言,他们在道路上行走的风险却也提高了。
人们如何相互影响
5. 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态都变得更好
想象一下,如果没有市场存在,你的衣食住行都要你自己动手完成。你需要自己盖房子,自己做衣服,自己种粮食,那么可能你每天的时间只够用来养活自己了。显然分工使得每个人从事他所擅长的活动,然后用自己的劳动所得去换取其他的生活必需品,也就是贸易。
实际引申:书中也说明国与国之间的贸易也使得每个国家都变得更好。但个人理解是国与国之间的贸易确实使得两国GDP,即经济规模都越来越大,但这并不能代表两个国家的人民都从中受益,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了。 回顾过去二十年,中美之间的贸易的确使得两国GDP总量节节攀升,但与此同时,美国社会间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中美的贸易主要是美国将低端制造业转移到中国,因此美国的制造业工人大面积失业。市场经济理论认为市场会自我调节,美国虽然不再需要那么多低端制造业工人,但同时也创造出了大量金融业,计算机,服务业等行业的工作岗位,因此市场经济理论认为这些失业工人可以转移到其他产业。但人是懒惰的,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学习新知识的。他们宁愿过着穷苦的日子,也不愿意去学习那么多知识。但是他们会去抱怨政府,说是政府造成了他们现在的生活,也正是如此,才导致了特朗普的当选(现在我们都知道,特朗普当选后,断绝了许多与中国的贸易来往,宣称要让制造业回流美国).
贸易使得每个人的状态都变得更好的前提是每个人都从事他所擅长的东西。但想象一个场景,如果你不是从事粮食产业相关的,你需要用自己的劳动所得去换取粮食。但突然有一天,市场上找不到卖粮食的,那么因为你没有种过粮食,你很有可能会饿死。当然这只是个假设。但也可以类比到国际贸易,每个国家都不希望本国的某个产业的关键技术被外国卡脖子,所以也就有了各种关税政策,本国幼稚产业保护政策等。事实上,国与国之间从来不存在自由贸易。
6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计划经济国家允许的前提是,政府官员能够最佳的配置经济中的稀缺资源,由中央来决定,生产多少物品和服务,以及谁来生产谁来消费。然而,20世纪80年代苏联和东欧的解体,以及中国由计划经济制度转向市场经济,标志了计划经济的失败。计划经济的问题在于它忽略了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这一重要经济学理论,计划经济中有的人不从事劳动也能获得报酬,有的人大量劳动也没有多余的报酬,因此长期下去会导致大量的人好吃懒做。但市场经济的成功看起来也是个谜,毕竟在市场经济中,没有一个人追求社会整体的经济福利,自由市场中包含了大量的物品与服务的买家和卖家,而所有人只关心自己的利益。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说市场仿佛由一只“看不见的手”所指引而产生了合意的市场结果。
实际引申: 人们通常都会抱怨资本家占用资源,剥削劳动力。但不可否认有一点是,不论资本家最后是怎样的,但最开始确实为人们提供了便利(便宜的商品或服务),否则最开始人们就都不购买他的商品或服务,这个企业也不可能存活下去,因此一定程度上这也是市场自然选择的结果。比如美团最初确实给我们提供的便宜的外卖食品,滴滴最初也让我们打车更加便利且便宜。但随着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达到寡头甚至垄断时,他们便开始了对商品或服务的涨价。
7 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如果市场看不见的手这么伟大,为什么还需要政府呢?
考虑以下场景:如果农民预见他的谷物会被偷走,他还会种庄稼吗?如果研发人员知道自己的研究成果无法得到保护,会被抄袭,还会从事研发吗?所以我们需要政府的原因之一是,只有在政府实施规则并维持对市场经济至关重要的制度时,看不见的手才能实施其魔力。最重要的是,市场经济需要实施产权制度,以便每个人都能收获自己的劳动成果。
原理6引申段落也提到过,当一个企业在一个市场达到垄断时,它可以对自己的产品或服务随意定价,这种我们称之为市场势力,是指个人或企业拥有了能够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而正常情况下,“看不见的手”正是通过竞争来约束个人的利己行为,从而使得市场自发的调整到合理的价格来实施其作用的。这种情况称之为市场失灵,意思是市场本身不能有效的配置资源。另一个市场失灵的原因是外部性,是指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当一种产品的生产污染了空气或是水流并引起居住在附近人们的健康问题时,工厂是不会考虑这些的,他会继续生产,也就是市场本身并不能将这种成本考虑在内。那么在存在这些情况下,我们就需要设计良好的公众政策才能更好的提高经济效率。
我们可以自然而然的理解,外部性和市场势力主要影响的是效率,也就是经济蛋糕做得大不大,而有时候,政府还需要制定一些政策来促进平等。市场经济是根据人们生产其他人愿意购买东西的能力来给予报酬。比如现在的娱乐产业,演员天价片酬,是因为人们都喜欢看明星的剧,而反之从事其他艺术创作的,比如舞蹈家,钢琴手,就没有演员那么高的片酬了。在这种并不是因为劳动差异而仅是因为人们的喜好造成的巨大收入差距时,也需要政府适当的干预来使财富近可能的平等分配。
由于看不见的手并不总是有效的,所以我们希望政府进行适当的经济政策干预来使其更有效,但政府部门也不是万能的,有时候所设计的政策也并不如人意。考虑最低工资法制度,政府本意是为了适当提高低收入人群的工资,但实际上可能雇主不再愿意花高价雇佣原本低价且低技能的员工,他们宁可花更高的价格去雇用更优秀的人,从而导致原本还有工资的低收入人群变成的无收入的失业人群。
整体经济如何影响
8 一国的生产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和服务的能力
世界各国的生活水平差距是惊人的。在2011年,美国的人均年收入约为48 000美元,同一年,墨西哥的人居年收入为9 000美元,中国的人均年收入为5 000美元。毫不奇怪,这种巨大的收入差距会很明显的反映在生活质量上。高收入国家的公民比低收入国家的公民拥有更好的营养,更好的医疗保健,更好的汽车,电视机等。
随着世界的推移,生活水平的变化也是巨大的。从美国历史上看,收入平均年化增长2%左右(减掉通货膨胀后的数据),按照这个增长率,人均收入每35年翻一番,在过去一个世纪,美国人均年收入增长了8倍左右。
用什么来解释各国之间和不同时期生活水平的巨大差距呢? 答案是生产率-----即每一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和服务的差别。比如农业时代,人们只能使用一些基本农具来耕种,效率很低,所以可能一个国家80%的人都是从事耕种的农民,且总产量受地理面积所限制 (所以我国古代,一个朝代的开始总是很有一副盛世的景象,到了中后期,因为人们日子过得好,所以生育也越来越多,渐渐的,人口数量就会达到一个瓶颈,此时粮食总产能开始满足不了庞大的人口数量,就会出现饥荒,紧接着就是战乱,人口减少,一个新的朝代又会重新建立,往复循环,这也被称之为马尔萨斯陷阱),而到了工业化时代,各种机械工具的发明使得粮食的产能大大增加,甚至现在美国只需要3%的人口从事农业,就能让全美国人吃饱。
9 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想一下从你小时候到现在,有物品或服务的价格已经翻了好几倍了,最典型的如房价,另外一些基本食品,如5毛一个的肉包子,现在都卖到1元5甚至2元;1元一杯的牛奶,现在需要五六元。这种现象称之为通货膨胀,是指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书中解释说通货膨胀是因为货币量的上升,但我认为不应该只是这么简单的一个条件,更准确的应该是货币的增量大于生产力的增量。
10. 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考虑增发货币的一个短期传递链:
1. 经济中货币量的增发刺激了社会的整体支出水平,从而增加了对物品和服务的需求。
2. 需求对增加会造成短期供需失衡,企业会抬高物价,同时高利润又吸引了现有企业招聘工人扩大生产或是其他人也来新建工厂生产此产品或服务。
3. 那么雇佣更多的工人即意味着更少的失业。
实际引申: 这个推理过程只是一个短期的传递链,在扩大生产供给跟上来之后,物价又会回落,利润空间下降后多数企业又会减产(通常这个周期在一两年之内),但由于货币总量以及增加了,如果生产力没有对应提高的话,那么这个周期最终的结果可能是失业率回到原点,没有变化,但是物价总水平却上升了。 由于失业率是一个每时每刻看得见的现象,且是一个很严重的民生问题,而通货膨胀通常是缓慢发生的,所以政府决策者们通常会优先考虑眼前的失业问题,但伴随着的就是常年累月累计下来的通货澎涨问题。
最后,以书中一个很有意思的经济学现象来结尾: 破窗谬论
故事是这样的,几个青年踢足球打碎了一户人家的窗户玻璃,人们就都会跑过来惋惜并说道这个年轻人。但有人却提出了“坏事变好事”的说法:现在那户人家不得不花钱来修理这扇窗户,这就增加的修理工的收入,而修理工增加的收入又会用于其他的支出,以此类推,支出链将以乘数倍扩大,并带来更高的收入和就业。 如果打破的窗户够大,它很有可能带来一片经济繁荣......
当然,这是一个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