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听:趁年轻赶紧去做的事

我接触过很多年轻人,他们经常会向我咨询一些问题。有些人的问题比较细节,比如在美国留学的年轻人会问我,父母希望他们毕业后回到父母身边工作,自己应该怎么办。有些人的问题则比较宏大,比如时常有年轻的工程师朋友问我,最近比特币暴涨或者暴跌,会对经济有什么影响;最近美联储要退出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了,人民币会不会贬值;等等。

其实,要我说,对年轻人来说,这些都不是最值得关心的问题。真正需要趁着年轻赶紧做的事情,是下面这几件。

第一,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人。

人们在离开原生家庭,走出学校之前,其实还不具备成为社会人的能力。要成为一名社会人,一个人不仅要打理好自己所有的事情,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还要承担起自己的社会义务和家庭义务。作为孩子,你可以抱怨父母、师长,抱怨生活的环境;但是作为一个社会人,你就不能再做这些事情了。你需要学着在心理上与过去受保护的状态“断奶”,以成年人的思维和担当与世界相处。这是一个过程,而完成这个过程,需要你自己去思考、去怀疑、去体验、去改进。

第二,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环境。

曾经有一位读者问我,“怀才不遇”是不是一个伪命题呢?

当然不是,一个人的命运是和外在环境密切相关的。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两个以全部身家帮助君王创业的人,但由于两个人遇到的君王不同,结局就有天壤之别。

第一个人是隋末唐初的大商人武士彟。武士彟在李渊起兵时出钱出力,还帮助李渊管理后勤。后来李渊当了皇帝,封他为二等开国功臣,并让他担任了工部尚书这样的高官。在那个年代,商人的地位很低,朝廷里有官员看不起武士彟。于是李渊为了抬高武士彟的地位,特意挑选了当时士族大家弘农杨氏的一位女子给武士彟为妻。武则天就是他们所生的女儿。

第二个人大家就更熟悉了,元末明初朱元璋起事的时候,大商人沈万三为了讨好朱元璋,出钱修了南京城墙的三分之一,又表示要出钱出粮提供军需。谁知朱元璋最痛恨商人,讲“匹夫犒天子军,乱民也,宜诛”。意思是说,你一个平民,怎么能替皇帝犒赏军队,简直就是乱臣贼子,该杀。虽然后来在马皇后的劝阻下,朱元璋没有杀沈万三,但仍然将他发配云南充军,并没收了一半的家产。

你看,做类似的事情,在不同时代,遇到不同的人,结果就完全不一样。古代历史上,像刘秀、李渊父子这样的开国者,心胸比较开阔,感怀功臣的功绩。东汉的云台阁,唐朝的凌烟阁,都是皇帝纪念功臣的地方。而朱元璋虽然也是有为之君,器量却小得多,明朝的开国功臣不少人都没得到善终。

大家可能都注意到了一个现象,大学里几个水平差不多的同班同学,毕业后去了不同的单位,虽然从事的工作也差不多,几年后的发展水平却会有明显的差异。再过几年,他们在成就上的差异就会有天壤之别。这主要是由环境的因素造成的——有的人如鱼得水,有的人则怀才不遇。我在一次直播中给年轻人提了一个建议,就是在35岁前必须要想办法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环境,找到能够引导自己的导师和领导,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命中的“贵人”,而不是一味迁就环境。如果一个单位提供不了这样的环境,就想办法换一个,如果一个地区限制了自己的发展,就在条件允许的环境下换一个。今天很多年轻人毕业后到沿海发达城市去发展,其实就是看中了那里的发展环境。相比之下,他们待在观念封闭的家乡,则可能会怀才不遇。俗话说,良禽择木而栖,这个道理今天一样成立。趁着年轻,换工作的成本低,赶快为自己在社会中找到最适合生活的环境,比多挣几万块钱重要得多。

第三,走出自己的小圈子。

人们很容易把自己限制在现有的、固定的朋友圈中。但问题是,在这样的朋友圈中,大家的想法太相似了,思想观念、思维方式都是固化的。如果一个人总是在同样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中转来转去,完全没有意愿走出去,那对他的发展必然没有好处。

几十年来,我遇到过很多比我聪明、比我成绩好的人,他们几十年都在同一个领域工作,按理说应该很有成就才对。但实际上,他们取得的成就和他们的年龄、所受的教育、工作经历以及个人聪明程度远不相配。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一直在一个固定的范围内转悠。这种现象,在今天年轻的留学生中也非常多。

人要想获得更多的社会经验和阅历,就要接触、了解不同的人,了解他人的智慧、想法、生活方式和生活轨迹,再把这些融入自己的生命之中。英国经验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培根,在他的随笔集中就讲到了通过旅行与人交往、增加自己见识的重要性。他在《论远游》一篇上来就开宗明义地指出:“远游于年少者乃教育之一部分,于年长者则为经验之一部分。”

培根认为,远行“与其说是去旅游,不如说是去求学”。出门前要事先做好准备,这样到了国外“有何事当看,有何人当交,有何等运动可习,或有何等学问可得”,心里就有数了,否则就“犹如雾中看花,虽远游他邦但所见甚少”。作为经验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培根非常看重经验对人认知的重要性,而经验在很大程度上来自阅历。如果一个人原本有机会更多地见识世界、结识他人,却因为自己在思维上的惰性而囿于自己的小圈子,实在可惜。

我们所接触到的各种人,不一定每一个都比我们强,但他们在一起,一定会全方位超越我们自身。他们会给我们带来新思维、新观念,甚至新的发展机会。

第四,尝试一项自己真正的爱好。

真正的爱好不是别人让自己学的东西,也不是赶时髦,而是自己本心想做的事情。如果一个人的爱好和所从事的职业是一致的,那当然非常好。但是对很多人来讲,这两者完全不同,甚至是相矛盾的。也就是说,他想做的事情和所从事的工作没有关系,而且还会因为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影响了谋生。

尝试一下自己真正的爱好有三个好处。

首先是知道自己是否真的能全身心投入一件事情,并把它做好。如果连自己喜欢的事情都做不好,那么就要从自身找原因了。

其次,做到对自己真正有所了解,很多人活了半辈子,一直以为自己的理想是当文学家、写小说,或者当艺术家从事创作,但只有真正投入到这些爱好中,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不喜欢、想要的是什么。

最后,年轻的时候真的尝试了,才能防止自己年纪大了后悔,然后将自己的愿望转嫁到下一代身上。而这也是很多家庭教育出现问题的原因。

第五,搞清楚自己能力的极限在哪里。

人在年轻的时候,要给自己压上各种担子,这样才能明白自己到底有几斤几两。比如说,试着去跑一次马拉松,看看自己能不能坚持下来;或者连续工作48个小时,看看自己受不受得了;又或者在一个条件很差的环境中生活一段时间。

人们通常会高估自己的能力。挑战一下极限,就可以知道自己能力的边界在哪里。同时,人们常常又会低估自己的潜力,很多事情还没开始做就知难而退。挑战一下极限,就可以知道如果把自己的潜力完全发挥出来,能做多少事情。

我在《元智慧》这本书中讲到了李希霍芬、罗林森、张纯如,还有我们家的园丁阿明哥的故事,就是想告诉大家,只要努力,靠一个人的力量,其实也能做成很多事情。

第六,和异性有足够多的接触。

这倒不是说要大家做渣男或者放荡女,但是人常常需要通过和异性交往,才能更了解自己,才能使得自己变得完整。

我曾经读过周国平先生的一篇散文,这篇散文大致的意思是,人生是一条单行的不归路。在这个过程中,男女之间的交往、爱情、婚姻,使这个世界变得美好了。否则,这个世界就是死寂一般。在我看来,这个世界如果没有浪漫的爱情,就是冰冷的、毫无生机的。浪漫的爱情使生活有了意义,人不再是一个个走向死亡的个体,而被赋予了炽热的生命。

总之,跟异性交往是一个大话题,了解它的本质需要你亲身去体验,去感受,去思考。

第七,培养出比同龄人更精深的专长。

一个人要想走得远,要靠见识,靠广度,靠通识教育。但是想要达成目标,则要靠能力。任何时候,谋生靠的是专长,而不是对很多知识泛泛的了解。工作所获得的回报,是和自己技能呈指数关系增长的。我常引用著名物理学家朗道的观点讲,本事提高1级,成就和个人收入就增加10倍。我把各种专业人士,都分成了从刚刚达到专业标准的5级到能够开创一个行业、影响历史的1级。人们通常做到2级就遇到了天花板,但总是有人能够往上突破的。而实现突破的专业基础,需要在年轻的时候打好。

第八,如果要结婚生子,你要准备好足够的为人父母的知识。

英国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教育家斯宾塞认为,人一辈子要学习的知识里,就包括为人父母的知识,而这恰恰是很多父母所忽略的。很多人都已经有好几个孩子了,还称不上是合格的父母,这其实是对孩子和社会的不负责任,这样的父母也很难教育出优秀的孩子。

作为家长,需要学习基本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需要经常和老师沟通。有了这些知识之后,你就会发现,管理和辅导孩子会轻松很多。当然,相比学习很多为人父母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家庭和孩子身上花足够多的时间,而不是以工作忙为借口忽略了家庭。

当然,人在年轻的时候还需要做很多事情,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更多的内容,大家可以阅读我的新书《元智慧》和《软能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听:趁年轻赶紧去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