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芳:每一首诗都藏着解锁的密码

教《唐诗五首》,之前已经关照孩子们把五首诗熟读成诵,目的是通过熟读背诵初步感知诗意。昨天又布置孩子们根据课本中详细的注释和自己的理解,完整地写下每一首诗的诗意。

然而,今天批改他们的作业,发现问题很大,几乎一半的学生写出了一模一样的诗意——问度娘讨来的。而另外一些自己写的翻译呢,错误五花八门,甚而至于笑料百出。真让人担心!

要知道,没有扎扎实实咀嚼、读懂诗歌中的每一个字,那么对诗句的描写、赏析、体悟就都无从谈起。

于是今天用了整整一堂课的时间来和孩子们慢慢讲,读懂一首诗有多重要,更在实践操作中让他们明白:每一首诗都有解锁的密码。

1、密码藏在诗题中

诗歌的标题有时会提示读者给读者关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信息,比如《野望》,通过细读就会发现,诗歌主要写诗人在旷野远望的所见所闻,主要内容就窥见一斑了。其他几首诗的题目,《黄鹤楼》交代了诗人写作的对象和地点,这是引发诗人感慨的起点;《使至塞上》交代了主体事件,即出使到边塞一路的所见所闻;《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则都交代了地点和事件,甚至还隐约流露出各自不同的情感,一为惜别念归,一为赏春欣悦。

2、密码藏在诗人身

看诗人的目的是知人论世,由诗人而想到他的个人经历及特色风格,这些对我们读懂诗歌是很有帮助的。如《野望》的作者王绩,性情简傲,曾三仕三隐,终辞官归隐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由此可知,他写作于东皋的诗歌应该都与他的归隐后的心境密切相关。再如陆游,南宋诗人,生活时期正值北宋灭亡,南宋初建,南渡之后渴望收复中原,建功立业,因此他的诗歌大都表现这种渴望恢复失地,壮志未酬之感;如苏东坡为人旷达豪放,作诗多壮语,气象开阔,情感洒脱,遇到他的作品可以优先考虑这些知识。当然大作家风格多样,不可一语概之,但阅读时有个方向帮助我们理解,就会减少很多阻力。

3、密码藏在注释里

在学生对诗歌的翻译中,我发现很多孩子对课本中每首诗提供的近十条注释视若无睹、漠不关心。其实,每一条注释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有的甚至直接决定你能否“通关”,是最重要的一把钥匙。例如《野望》的这条注释:“东皋,地名,诗人辞官后曾隐居于此”,这就很明确地交代了此诗的写作背景。另外,有些难懂字词也会出现在注解中,这些都是帮助理解诗歌的必要提醒,是不可放过的必读点。而忽略了这些,就会对诗歌的基本翻译造成错误,例如有的孩子就没有注意到“犊,小牛,这里指牛群”而把“牧人驱犊返”误翻译成“牧民驱赶这牲畜回家”,不能做到字字落实的话,翻译题和描述题就要谬以千里了。

4、密码藏在形象里

诗歌主要靠形象(包含意象)来构成诗的意境。形象一般是诗中的人物形象,意象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景物,意境是在意象所烘托的氛围中达到的一种境界,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诗歌写作中用于传达诗歌形象的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语言,而是一种新奇的精美的变形语言。鉴赏诗歌时应该去发现捕捉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意象的特征,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诗歌中的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展现了诗中的人物特征,我们可以借此把握诗人情感。如《野望》中的“徙倚欲何依”,诗人为什么要来回徘徊呢?联系上句可知,薄暮时分,牛羊归家,鸡栖于埘,难免使人产生思归之情,可是归去何方呢,满腹心事,却无处诉说,于是,来回徘徊,可见其内心的迷茫、苦闷与彷徨。

诗歌中意象的组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意象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意象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历代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分析古代诗歌可以从这些意象的特有内涵入手,认真品悟,这是进入诗歌情感的不二法门。广泛了解一些诗歌中常见的意象的固定内涵,也有助于对诗歌内涵的理解。如《野望》中的暮色、落日、秋色等典型意象所代表的常见情感掌握,可以帮助我们体味诗歌的感情。

5、密码藏在情语中

诗歌当中作者的情感有时可以直接抓住作品中的“情语”,即含有情感的语言来把握。诗人的情感凝结在一些富于感情色彩的字眼之上,它有时是一个直抒胸臆的形容词,有时是人物充满个性的动词,有时是一个恰如其分的典故……我们常常在一首诗中仅仅凭借一个词就可以把握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比如《野望》中的最后一句“长歌怀采薇”,一个“怀采薇”的典故让读者立刻从诗经中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中迁移感悟出诗人王绩洁身自好而又知音难觅、孤独无依的苦闷与惆怅之情。学会捕捉情语,品读情语,这是读懂诗歌真谛的必要点,万万不可忽视。

上完今天这慢吞吞的一节课,我相信孩子们再次面对一首陌生的古诗不会再那么发怵了,也不该再那么理所当然地请度娘代劳了。

惟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反复吟诵体味,留心蛛丝马迹,最终渐入佳境。如此,无论是平时阅读还是考试,我们都能读懂那些诗词妙语,领悟其中蕴含的哲理情思了。

孩子们,你们说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王俊芳:每一首诗都藏着解锁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