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小的表妹四岁的时候,有一次出门逛街前换衣服,她非常排斥妈妈给她拿的暗色条纹衬衫,非要穿粉色的T恤和绿色的坎肩。
她一边嚎叫着不愿脱下T恤,一边把绿色的坎肩往身上套,她妈妈气得七窍生烟,说这样难看死了,哪有小朋友穿这样的衣服出门哪?!
我看不过去在旁边解围,说小孩子是有自己的想法的,她想穿什么就穿什么吧,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谁会仔细看小孩子穿的好不好看啊,她开心就好啦。
虽然最后我看到花花绿绿的一团小人儿还是忍不住哈哈大笑,但是做为她的拥护支持者,我一路上负责牵着她的手接受路人的侧目,还得照顾她因为欣喜而随时可能疯跑疯跳和趴下来的种种举动,因为她妈妈实在觉得丢脸不愿意管她了,哈哈~
这件小事过了7年我仍然记忆犹新,是因为在那个小小的人儿身上看到自己小时候的影子,看到一个走路说话还不利索的小人儿心中对于美的理解和坚持。
她和妈妈之间的小冲突就那样过去了,就像生活中太多太多的小浪花。我今天突然想起这件事,是因为看到一本“超级震撼”的图画书,这本书让我想起当时只知道照顾小孩子的情绪,却没有和她仔细聊过关于“衣服”、“外表”和“自我”的事情,没有借助一件又一件小事在她成长的过程中传递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和观念。
没办法啦,那时候的我也太年轻了呀,何况当时的我没有看到这本书,何来对服装和自我的深刻理解呢!
一,一本“超级震撼”的图画书!
这本让我使用“超级震撼”四个字形容的就是法国知名插画家若埃尔·若利韦绘制,卡罗琳·拉丰撰文的图画书:《人类的衣服》。
书的开本非常大,差不多有A3纸大小,绘画细腻精湛,色彩丰富鲜明,装帧质量上乘。内容囊括了14个丰富有趣的主题,用版画的形式介绍了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时代、不同民族文化的294种服饰,包括帽子、衣服、鞋子、配饰等。书内有6张多层模切翻页,展现服饰内层结构; 37个趣味服装小故事,介绍服饰的发展演变及民俗文化。
图画作者若埃尔·若利韦 (Joëlle Jolivet) 是一位享誉国际的画家,美国出版商周刊(Publishers Weekly)称她的书"充满活力,令人眼花缭乱",学校图书馆杂志(School Library Journal)称,"它们极具美学价值,让人增长见闻 。"
第一次打开包装的时候,我只能用“哇塞!”、“天哪!”这样的感叹词形容,因为真的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一本书,而且还是儿童读物。简直可以用“书中贵族”来形容,因为跟它比起来,其他的图画书不论装帧、材质、内容都相形见绌。
厚厚的一本书,除了海量的图画,还有讲述服饰演变的故事,涉及面之广完全超乎我的想象。所以,这绝对不是一本普普通通的娱乐绘本,而是年龄跨度超大的儿童科普读物。
二,孩子们能在这本横扫各年龄段的图画书中看到什么?
若埃尔·若利韦的这本《人类的衣服》囊括很多内容,除了色彩绚丽、线条细腻的图画,还有讲述图画的背景故事、拆解服饰内外层结构的翻折页,适合各个年龄段的孩子观看,小的看热闹,大的看门道。
1,幼龄组:看眼花缭乱的美丽服饰
若埃尔·若利韦1965 年出生于巴黎,在专业学校学习图画艺术与广告后,在美术大学学习石版画。她的作品善用幽默的画风吸引读者,这一本绝对是经典。
第一页就从人类最原始的“赤身裸体”阶段开始画起,逐步过渡到运动服、职业装和新婚服装、国王王后的服装,每一页都有许多色彩鲜明风格迥异的服饰,这些足够一个小朋友翻腾一阵子了。
对于4岁以下的小朋友,很难跟他解释不同的服装代表着不同的文化,但是可以简单的描述人类就是从衣不蔽体的原始人一步步演化为身着优雅的现代人,所以你刚出生的时候穿着肚兜、尿裤,但是慢慢长大就要学习穿着和父母一样的正规服饰了。
书后的小故事也告诉我们,“成年人要想获得别人的尊重,首先必须穿戴整齐。”灌输成长的概念,赋予责任感,是给幼儿非常好的尊重教育,更能激发他的表现欲,引导他配合父母创建和谐平等的家庭氛围。
2, 中龄组:辨衣着服饰的怀旧与发展
不管是年年更新的流行元素,还是电视剧中呈现的古装服饰,都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发扬了传统服饰的优点和亮点。这些小小的生活细节,就是培养5-7岁孩子观察能力的好素材。
书中有唐朝清朝时期公主的服饰,完全可以将之与电视剧中的装束、历史博物馆的画作、出土陶物的形象对照,培养孩子的联想力。
帽子主题中的宽边遮阳帽、圆顶礼帽、钟形女帽、棒球帽,和今天商店里售卖的帽子相差无几,可以引导孩子给自己和父母的帽子分类;而其他各种帽子,有的可以在怀旧的电影中看到(法国的女士睡帽),有的可以在特定场合看到(厨师帽和英国礼帽),也是提醒孩子分辨种类的素材。
变革、发展、流行,必然带来衣物的更新换代,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淘汰旧的小的衣服时可以邀请他一起参与收纳,利用捐赠衣物的机会教育他保护环境,循环利用资源。
我最近了解一个回收旧衣物再利用的平台,公众号“飞蚂蚁”,通过平台能够便利地捐赠处理旧衣,需要的朋友们可以关注一下。
3,大龄组:学历史文化的传承与演变
书本最后几页,是卡罗琳·拉丰撰写的“服装小故事”,讲述了人类服装的变革和发展,简短有趣。故事中介绍了各种服饰的寓意和特点,对于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的孩子来说,可以从中看到历史的发展。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天气,人类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开动脑筋发挥主观能动性制造了各种各样的服装,不仅为了遮风避雨,还为了展示品味和阶层。当然,历史中的人们不知道,他们留下的所有服装,沾染了时光的印记和味道,给后代留下绵长的美感和追忆还原的乐趣。
想想出门旅游时导游介绍的少数民族少女的服饰头饰的涵义(如云南少数民族的“风花雪月”头饰),回忆一下幼儿园举行的汉服礼仪宣讲活动,每一种都是对历史文化的反刍和传承。
这本书对于大龄孩子的意义就在这里,作者用丰富的色彩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量的服装细节,精致的还原了一套套服饰,我相信结合生活和影视作品的感官刺激,这些形象一定可以跃然纸上。
三、服装与自我、身份、历史的丝缕联系。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衣着处在最初始的位置。大家有没有想过,穿衣服是为了什么呢?
你可以把这个问题抛给孩子,看看小家伙怎么回答。不过,先请各位家长自己思考一下答案。
在我父母年轻的时代,物质短缺,审美单一,没有多少人关注服饰的意义,仅仅为了遮风挡雨保暖而已。即便如此,当上海滩的风吹向内地的时候,当费翔在春晚点燃一把火的时候,发哥的风衣和费翔的发型,还是猝不及防的冲击着年轻人的内心。一时间,遍地的发哥和费翔成了时尚的风向标。
时代在发展,物质在丰富,在快递遍地开花和私人订制火爆淘宝的现代,服装对人们来说已经不单单是时尚、潮流了,还代表着个人的品味和内心的追求。
此时,服装已经成为个人自我表现的一种形式,在生活幸福的体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怎么追求和表现自我就是另一个严肃的话题。
我和弟弟初中的时候,森马、以纯等品牌逐一进驻我们的小城市,弟弟会缠着父母买这些衣服,因为想和伙伴们穿一样的品牌,不单单为了合群吧,也为了满足自尊心和欲望。
这个问题,其实和我小表妹四岁时非要穿自己选的衣服一样,都是孩子面对外在要求和内心欲望的一种方式,而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人一生要面对的课题;也应该是值得父母关注的两大问题——孩子外在形象建立和内心欲望满足。
衣着代表着个人的形象和品味,但也只是一种表现方式而已。如果把自信和赢得关注建构在外表上,必然会忽视内在的充实;而对外表的过度追求是一个无底洞,因为流行元素的变化永无止境。
青春期的孩子经常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把外貌当做自尊,靠外表获得认可,怎么引导孩子从关注外在走向关注内在,是父母需要重视的问题。
服装不仅仅是外表美的体现,也是人性格身份的展现。《人类的衣服》这本书详细的描绘了运动服、制服,还刻画了战斗时的服装、表演时的服装,更有公主和国王王后的服装。
现代的人们因为衣着的基本统一,除非在医院、机关、表演等场合,很难看出各自的身份,但是在古代,在不同的民族地区,通过服装的材质、花样、款式,依然可以清晰的区分各自的阶层和身份。
这些服装,就是一种名片,一种可以识别的信号,就像我们看宫廷戏剧中,公主、王后、帝王和臣民的穿着不同一样。
戏剧为了接近真实的历史,一定会尽力还原场景和服饰,这里面就包含着人类历史的演变。为什么我国魏晋时期和唐宋时期的服饰不同,为什么清朝满族的服装、民国的旗袍洋装与现代的服饰不同,这些人文变革就藏在一尺尺一寸寸的布料中,藏在叮当作响的头饰中。
由此可见,服装是一门综合学科,从服饰的品种、材质、款式、制作方法的演变,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的经济史、科技史、艺术史、思想史。
四、从服装中自我观照自我塑造。
若埃尔·若利韦的这本《人类的衣服》,给我们展现了不同国家、不同时代各式各样的服饰,和这些服饰中传达的人文信息。这些信息日渐隐没在故纸堆中,镌刻在泛黄的历史课本中,虽然不会经常回头看,但是谁也磨灭不了它对于现代服饰的巨大影响。
现在的服装为了契合人类的生活方式逐渐变得简单舒适,人们也几乎不会去思考一件衣服的设计制作流程和表达涵义,即便如此,不同的人选择不同的服装,仍然表达了外表和内心的种种需求。
我们得承认衣服的保暖功能,更得承认它的表达功能;要认识到内心的展现需求,也得意识到外在的衡量价值。人们看衣服,不仅仅是看顺眼不顺眼,还看它表达的语言、观念和内涵。
我们教育孩子,一边希望他通过穿着理解生活的基本需求,一边希望他通过衣着体会充实和尊重。衣服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识别的名片,它最肤浅,但也有其独特的意义。
明白这些,就能更好的教育孩子重视日常穿着,干净整洁代表着对人的礼貌,不随意评判别人的着装更体现着自身的素质。
另一方面,也要告诉他衣服是人的一种标签,它和我们的外表一样,只不过表示着各自的外在不同;而人的内心,才是真正值得了解的本质,才能真正代表着人的能力、素质和是否值得交往与信赖。
你爱穿运动服是因为自己喜欢运动,觉得这样的服装最舒服;但是其他的同学爱穿休闲服、连衣裙,因为他们更喜欢安静的看书下棋弹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也因为生活方式的不同选择自己的服装,但是不同不代表对方不值得了解和交往。或许等真正了解他,才会发现对方下棋时的专注力和弹琴时的魅力非常吸引自己呢。
“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心灵。”衣服是审美,但是代替不了内心的价值。
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值得别人尊重的人,一定要重视衣服之下的内心,那才是我们盛放灵魂的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