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委曲求全、逆来顺受,只为和小朋友一起玩。该怎么办?

不能融的圈子不必强融,这句话用古老的民间俗语来说就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女儿4岁半,很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

但是一旦哪个小朋友说:“我不和你玩了”,她会很惶恐,焦急得不行,甚至会大哭大闹,只要能和那个小朋友一起玩。

哪怕自己受再大的委屈也不在乎。

久而久之,和她一起玩的小朋友都摸清了她的脾气,只要说一句“不和你玩了”,她便会乖乖地按照小朋友的要求去做。

做家长的要怎么去开导她呢?

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不必强融”就意味着要有替代的圈子作为选择,因此可以不必在这个圈子上死磕。

但是根据实际情况,儿童大概率没有能力和精力去发展其他的圈子:工作日在学校、周末在培训班,这使得孩子没有时间和机会发展各种不同的圈子或关系。

所以出现孩子宁愿自己委屈、也要跟小朋友玩,很可能只是孩子觉得除了这些小朋友,她没有其他朋友可以一起玩的。

孤独,可不是小小的年纪可以忍受的。况且,成长需要朋友。

有些父母可能认为自己可以和孩子做朋友,这种想法只能是一厢情愿。

父母面对孩子时所怀有的期望和由此产生的情绪使得“忘年交”不可能在父母和自己的孩子之间产生。

所以孩子发展同龄人之间的伙伴关系是必须要有的。

英国心理学家谢弗在《儿童心理学》中将同龄人(年纪相差无几)之间的关系称为水平关系,这种关系本质上是平等的,交往总是互惠的,而不是补充的。

相对应的,比孩子拥有更多知识和权力的人(主要是父母和老师)之间的关系称为垂直关系。对两者的区别和作用描述如下:

在某些方面,水平关系比垂直关系更难维持。

父母总是把交往”施加给“孩子:他们也许会让孩子决定谈话的主体,他们把孩子的话补充完整,他们解释孩子的愿望,哪怕愿望没有被清楚的说出来。

这样的殷勤在同伴交往中找不到。在同伴交往中,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日程。

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日程会越来越重合,孩子获得共同交往的技巧的压力在很多方面也大得多。

这样,孩子从自己的伙伴那里学到他们无法从大人那里学习的技巧:领导的品质、解决冲突的技巧、分享的技巧、服从的技巧、如何对付敌意和威胁等等。

而且,一旦形成之后,儿童的圈子很快就产生出自己的价值和习惯:从衣着、发式到世界应该被如何管理。儿童以一种与父母的社会化很不同的方式社会化。

很明显,孩子在以委屈求全的圈子里学到的只有服从的技巧。

所以我们无需关注这些孩子用逆来顺受获得融入圈子的机会是否不妥,而应该关注如何发展孩子不同类型的伙伴关系。

和他人发展关系是以共同活动和共同兴趣为基础的。

所以要想发展孩子的同伴关系,方法和成人类似:多走出去,多认识人,多联系。

当孩子的同伴关系多样化以后,就有了选择,他们会清楚的知道,哪个关系是自己主要的,哪个关系是次要的,哪些又是可有可无的。

一个同伴关系多样化的孩子,不仅仅在各种关系中底气十足,而且在那些他们主要维持的关系中,往往也是他们特殊能力培养和发挥的场所。

你可能感兴趣的:(孩子委曲求全、逆来顺受,只为和小朋友一起玩。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