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章句集注》講解-27

《中庸章句集注》講解

第二點:糾正一下,昨天我講道心和人心的問題,稍微糾正一下。現在我在黑板上畫的圖,就是道心、人心、善惡,這樣一個分判。當說人心惟危的時候,危險的危,人心既有善的方面,也有惡的方面,這是說的我們一般人,比方說我們貪玩、貪欲、嫉恨人、怨恨、好行小智、好耍個小聰明等等,這些都是不善的,這樣在一邊;有時候也有善念,看到父母心情不好,心中就受感染,就體會如何給父母做點什麼讓他心情變好一點,這就是善的方面。善的方面就合乎道心這一邊;惡的方面,合乎人欲、私欲這一邊,這樣來分判。天理人性就在道心這一邊,就是存的天理人性;而人欲和私欲,在不善的這一邊。

昨天我講的差誤就在於,人心善的方面歸到天理那邊去了,這跟後邊朱子說的“雖上智不能無人心”不能貫通起來。通過這樣分辨,聖人也有人心,他的人心,不在這個線上,道心這一邊整個和這邊完全吻合,一點不善沒有,一點惡沒有。即使那個樣,他還是人心,他的人心完全合乎道心。有近惡的那些人,像我們罵為禽獸那樣的,他也有人性,也有善心,和道心這邊也能歸上,惡的這一塊更大一些。

人心惟危,就在於道心這邊,善的方面有時候不多,或者難見,而私欲的不善的方面很容易,人心順著私欲往惡的方面走。你看看這個圖,越走離道心越遠,離中心線越遠。體會這個意思,人在向惡的時候,越走越遠,越來越惡,這就是人心的危險處。惡越大,他善的方面就更小了,像我們平常所感受到的良心發現,越走向惡,良心發現的次數越少,而且越不明顯,他自己感受不到。我們學習儒家的學問就是存天理,存天理就是存人性、滅人欲。因為惡都是人欲、私欲引發出來的,能把不善的念頭,把這些私欲、貪欲去掉,那這一邊也就沒有了,我們整個的心就歸入道心裏面了。如果完全歸過去,一點不善都沒有,那就成聖人了。這就是聖與賢,可馴致。

我們接著通《中庸章句》序。昨天講到“夫堯舜禹”。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這是孔子、歷代聖賢都推尊的聖人。他們都是大聖,天下大聖,傳天下位,又是最大的事,昨天講了,今天簡單重復一下。一個天子,他有仁民愛物之心,他不願意把位傳給一個德行不好,不能領導好天下,讓老百姓受苦這樣的人。

所以一再選人一再謹慎,所以做天子的選一個接班人,很不容易。不要說天子這個樣,就是我們學校,校長領導這麼多學生,一路走過來,走這麼多年,她要是不幹校長,往下傳的時候,她為了你們這些孩子,為了這個學校,依然是謹慎得很。

一個天下,更是這個樣,這是在天子心中最大的事。把位傳給誰,以大舜傳,行這樣的大事,選人選得儘管很放心,但依然心中唯恐有失,還要叮嚀反復,要告訴他,我死了之後,如何治理天下。這個樣來告誡的時候,他別的什麼都不說,告誡的就是這個心法。

堯告戒舜:“允執厥中”,舜告禹:“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朱子在序裏邊說這樣的話,讓我們體會的是,這個心法有多重要,對治理天下多重要!看起來是治理天下,允執厥中,誰允執厥中?實際上說的都是天子。告誡他下任的天子,你要這個樣,你能做到這一點,天下能允執厥中,我把位傳給你就放心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庸章句集注》講解-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