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用的哲思-《知鱼之乐》随笔

……

哲学旧称“形而上学”。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活在“形而下”的直观世界里,所以不懂哲学应当丝毫不碍于生存。但我以为大概人人都在潜意识中怀着一哲理,问题在于你能否把它打捞出来。通常,凡属于你能在舌尖上随意摆弄的,想必不会是哲学。假如那玩意儿竟然就是你的哲学,则你的浅薄怕是从此无药可医了。因为,即使说得通俗一些,哲学对于人的精神,至少也相当于电脑里的操作系统,没有这个操作系统,固然一切应用软件都无从运行,但真正能把这套基础操作系统调出来加以审视的,似乎并不是玩电脑的人都能做到的。想想看,如果你不是一个编程老手,你却能轻而易举地翻腾你的操作系统,那你的电脑里到底装了些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大概很有必要仔细检讨一下了吧。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说哲学无用呢?哲学的无用就在于它实际上比那操作系统隐藏得还要深,或者说,它距离精神上或者意识上的应用层面更为虚渺遥远。它因此在精神层面上奠定了一个深厚而坚实的基础,这就好比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它们相距得越远,那基础科学就显得越没有用处,尽管越没有用处的基础科学,最终被应用科学具有越大的奠定基础和指导力度……

让我借用罗素的说法,对哲学本身做一个最简要的介绍:人类迄今经历了神学、哲学和科学三大思想阶段,哲学因而成为神学和科学之间的逻辑中介过渡载体。它与神学的共通之处在于,二者都倾向于追究世界的终极原因,并表现出对人类自身的终极关怀;不同之处是,神学所使用的思想方式乃是“信仰”,哲学所使用的思想工具乃是“理性”。由此不难推断,它与科学的共通之处在于,二者都是借助于理性方式来探讨问题的学术;但研究目标上的不同也是显而易见,科学更关心具体对象的钻研。哲学却保持着它的终极关切形态。如果说,对具体问题的研究不能导出我们对自身处境的整体认知,或者,如果说,人类的思维进程倾向于越来越分化、细致和狭隘,亦即倾向于越来越迫切、实用和轻浮,那么,站在统一整合的哲学立场上来俯瞰世界和人类的总体状态和终极关系,难道不是一个十分有趣的大视野或十分高远的大境界吗?

随笔:

“哲学乃科学之父”。但是作者认为学哲学,不要夸夸其谈,因为和电脑系统软件一样,它并不是一学就会的,需要一个长期过程。同时,作者认为学哲学,不要期望马上就可以实用,虽然学了哲学后,可能会有一种大视野或者大境界,但是但是这种大视野大境界有一个落地的过程、有一个时间验证的过程,这两个过程都是需要时间验证的。所以,学好哲学要有耐心,用好哲学也要有耐心。短期看哲学是无用的,长期看哲学就会发挥巨大的关键作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无用的哲思-《知鱼之乐》随笔)